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加强学生写作训练
2014-08-11朱美仙
朱美仙
语文教材按文体组织单元。每单元包括单元说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写字、综合性学习等模块,充分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内容安排童话和科幻类文章,写作安排“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语文版教材读写结合的编排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互相转化,互相迁移,互相渗透。一句话,有利于在教学中整合学科内部的资源,引导学生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确实,语文教材选文内涵丰富,许多课文文质优美,不仅为学生提供思想文化的熏陶,而且为学生提供写作技法训练的范例。那么如何利用教材的文本资源,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呢?下面试结合相关的案例,浅谈本人的几点思考。
一、结合课文的好词佳句进行写话、炼字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1.利用课文的重点词语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初中学生写作基础普遍薄弱,主要表现为词汇贫乏,遣词造句能力偏低,部分学生甚至连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连词成句都成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农村中学的写作训练,必须从最基本的语言积累、运用开始。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学生写作时往往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根本无法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对此,斯大林曾经打比方说,词汇好比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材料,就不可能建成房屋。当然,有了材料,还需要实践。因为“语言的功夫,从写作的实践上修养。语言从写作实践上丰富起来。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语言与实践是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的。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师,必须立足现状,在日常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及实践运用。
语文版教材历来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每篇阅读文章后都安排有相应的说话、写话练习。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忆读书》后面,就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理解下列词语,画出文中用了这些词语的的句子,仿照口头造句,然后用四个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这些词语包括“津津有味、一知半解、勉勉强强、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朦朦胧胧”等。这样的说话、写话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识记,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能力,有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及写作基础。教师应该坚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或布置课后练习,并进行及时的批改、指导,以逐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利用课文的好词佳句,进行炼字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实施建议”中又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的确,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作家孙犁就曾告诫初学写作的人说:“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写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这句话告诉我们,语言需要积累,更需要不断地锤炼、感悟,而并不是简单地存储、克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好词佳句组织学生进行炼字训练,其形式可以是诵读、品味、增、删、调、换等。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对于“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蓝得深沉”等佳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品味“醉人”“纯正”“深沉”等词语所表现的青海湖之蓝之美丽、纯洁、深厚。又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中“横”换成“浮”,将“拥”换成“堵”进行比较,从而体会“横”“拥”二字所展现的景阔情悲,意蕴深广。
教师如果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品味、锤炼,多朗读,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定会发现它的特性、妙处。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积累自然就会日益丰富,学生语感就会日益敏锐。在需要写作时,自然就可以根据个性化的情感和表达需要,选择准确、恰当的语言。
二、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技法训练、片段训练,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1.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相关的写作技法训练。
中国的作文现状是重视成篇的文章,完整性成了最基本的要求,似乎片段、段落、问答、留言、通知等等都不算成“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实际生活中,交际需要不都是完整的“文”,更多的是写一句话、一段话,只要意思相对完整,能表达清楚,都是实际交际所需要的。对此,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实际上,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说或写,一串连贯的句子构成一段话,是一篇讲话或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够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更加夹缠不清了。”
语文教材十分重视片段写作的训练,在许多经典课文后面都设置了专项的片段练习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状物文章《石榴》后,可安排学生按照课后练习,写一两段话,描绘你所喜爱的一种花草树木,最好用上比喻或者拟人的方法;又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说明文《苏州园林》后,可安排学生模仿文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河源客家民居围龙屋的特点。
教材的题材、体裁是丰富的,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典型结构等,进行专项的写作片段训练。这样分解性的“片段训练”,目标单一,针对性强,学了就用,有例可循,难度较小,容易完成,长久坚持,可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技巧。
2.根据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延展性的片段训练。
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章,文质兼美,给人情感熏陶的同时,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一些延展性的片段训练。如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的《小巷深处》之后,很多学生都会被文中母亲的挚爱所感动,可让学生落笔写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个细节,抒发内心的感恩之情;又如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的《乡愁》后,勾起学生的思乡体验,让学生提笔尽情挥洒一下自己的“乡愁”,形式可诗可文。这样的片段写作,以课文内容为原点,将写作内容辐射到社会、家庭、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学生的生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为学生的写作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情境,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很好的方法与途径,语文老师若时常用之,必将使学生受益无穷。endprint
三、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专项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利用课文作模仿性的作文训练。
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的确,模仿,是学生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而语文教材恰恰为学生模仿写作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因此,在教学经典课文之后,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训练大有裨益。
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该文“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的写法,进行专项训练,写一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又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游记单元《巴东三峡》等文章,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该组文章“按照游踪安排景物、突出景物特征、重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游览家乡的风景,进行游记的写作训练。如此这般,持之以恒,读多了,写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就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和规律,并融会贯通,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慢慢提高了。
2.利用课文作扩写、改写、续写等想象作文训练。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使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拓宽其写作思路”。因为,在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文本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扩写、改写、续写等想象性的作文训练。
如教学九年级上册《清兵卫与葫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并进行续写训练:清兵卫的父亲、老师会不会对于他的新爱好,像之前那样横加干涉?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又如教材中有不少图文并茂的诗文,如九年级苏轼的《水调歌头》,文中插图都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而精心设计的,给学生留下许多想象作文的题材,教师可指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把古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另外,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章内涵丰富,引人遐思,教师可鼓励学生及时将自己对文章、人物、事件、主旨等的感想、看法、评论写成文字。比如,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美猴王》之后,鼓励学生写写《我心中的美猴王》;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滑铁卢之战》后,鼓励学生读一读相关的资料,写写《我看滑铁卢之战》或《我看拿破仑》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张志公先生说:“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一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的确,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阅读文本为依据,以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品味、组合、锤炼等说写系列训练,或者依据课文的内容、特点等,进行仿写、扩写、续写、改写、赏评写、写读后感等,写出既与原文有关,但又不同于原文的新片段或新篇章,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沿着这一路径,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必然可以逐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教育局教研室;51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