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聚焦,走进文本
2014-08-11许爱华
许爱华
【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键词】文本;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呵护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此文作者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游览西山的笔墨比较少,为什么作者要花费浓墨去写众山呢?为了这个问题,学生从众山和西山的象征性上做了深入的分析。
崔德勤说:“‘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句使用了叠词,我感悟出作者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姿态,读出了一个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十分落寞沮丧的柳宗元。”
赵虎说:“我也感受到他步履缓慢,虽徜徉山水,却没有一丝的兴致,毫无目的地乱游,是为了打发日子,内心十分压抑消沉,郁闷彷徨,想寄情山水,以驱散心中的阴霾,找到自己生命的寄托。”
张虹说:“我从‘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这些散、偶结合,中间三句的排比句,感悟出登山之艰难,环境的冷清,也感悟出了一个不甘沉沦,勇敢挑战苦难的柳宗元。”
后面几排的同学则另辟蹊径,重点研究了有关西山的内容。 张欣怡说:“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托席之下。”读出了一种“高峻、视野开阔”的壮美,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这就是一种傲世蔑俗的思绪。”
赵倩也说:“我从‘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些短句,感受到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
郑敏说:“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犹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
王蕴蓉说:“我从‘尺寸千里三句,感到这里有聚光的特点,作者说千里之遥浓缩在尺寸之间,而那纷繁众多之景物,都丛聚收缩于眼界之内,无处遁逃,无法隐藏。千里之景之所以能浓缩于方寸之间,还是因为西山的高耸入云,险峻巍峨。”
田家敏说:“我从‘萦青缭白三句,感悟到这里是观赏美景的聚焦点,由近而远,写青山白水相互萦绕,绵延开去,外接天际,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天地际合,浩瀚无垠,茫无际涯。”
许帆补充说:“我从‘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这句,感悟到作者不愿与世混杂同流合污的品质。”
孙忠艳说:“悠悠乎与颁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句,抒发作者对西山气象阔大的赞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
孙建说:“我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感悟到高峻峭拔的西山已然成为先生的知音,西山开阔的境界荡涤着先生的心胸。”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化名人被贬,常常寄情于山水,和自然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能否具体谈谈柳宗元和西山进行了怎样的对话?
孙权说:“自然大千包容了先生,先生心旷神怡。于是先生意气洋洋,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先生喝得东倒西歪,喝得酣畅淋漓,喝得逸兴壮飞!眼前是壮丽河山,杯中是陈年佳酿,心中是超然洒脱。”
郑敏又说:“先生沉醉于这美好的境界之中,竟全然不知时光之流逝!夕阳西下,为霞满天,先生全然不知;暮色降临,苍苍茫茫,先生浑然不觉;夜色深沉,漆黑一片,先生流连忘返。先生的内心一片空明澄澈,一片宁静淡泊,似乎连先生的形体也消散开去,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宗祥云说:“此时的先生已真正进入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最高境界。先生不再郁闷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再感伤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先生变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豁达开朗,超然洒脱,进而在山水自然中完成了贬谪人生中一次崭新的脱胎换骨。”
师:作者游览众山的作用是对比,或是映衬西山的与众不同。因此,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精心设计,选取解读的突破口,减去繁文缛节,减去繁琐分析,集中精力唤醒沉睡的潜能,就能开启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效应,那么,阅读教学就不再是搞花架子,而是落进学生的心尖上去了。
【反思】
于漪老师曾说:“如果把基础教育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语文学科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要创设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言说的欣赏氛围,学习经典,就是要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去填充和丰富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完善精神世界。
文本是阅读的关键,只有多重聚焦,回归到文本上来,通过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和虚心倾听,读者才能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文中能引发学生感悟的点,引领学生遵循阅读规律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西山,化解了柳宗元久解不开的心结,抚慰了一代文士受伤的心灵。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