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三点转变
2014-08-11兰科委
兰科委
【摘要】中职教育发展如火如荼。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地,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所改变。笔者从教师、教学方法、语文教材三个方面来具体阐释如何转变。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A
一、新时期中职教育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使命。《纲要》还要求: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179万人,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250万人,2020年中等职业在校生达2350万人。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语文作为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必须革新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教育现状的发展。
二、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的转变
(一) 教师的自我转变
中职语文教师,游离于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体制之外,自成一体。语文在中职学校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副科”地位,学校不重视,学生无兴趣,教师无激情,极大地破坏了语文教学质量、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语文的威信。中职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发展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歧视、轻视语文的长期做法,让语文教师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教学积极性和自主性完完全全被扼杀了。时值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中职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大胆革新,重塑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
第一,认清语文的属性和地位,塑造职业信心。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现在本部在校生有近4000人,教学硬件在安顺市可称一流。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个人的发展,每学期会派教师外出学习实践,教师的待遇也不错。在如此适宜的职业氛围中,教师能安心教学工作,能追求个人的职业荣誉感。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要有起码的道德忠诚度,否则,就算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教师,也不可能把课上好,教出具有特色特长的学生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抹煞的。
第二,整合语文知识,重塑知识结构。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主体、对象、目的、思想、方法都跟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教育大环境更是迥然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再用老的那一套进行教学,已经行不通了。首先,中职教育大背景下,对中职教师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职老师必须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一名教师在上好本专业理论课时,也能上好一门实践操作课。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更符合中职教师的自我发展,改变中职语文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理论性强,实践动手教学能力差的弱项。其次,教育的另一主体——“学生”也改变了。中职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技能,毕业后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迅速进入职业岗位。中职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习,强化实际技能及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在上课时不是纸上谈兵,空泛无物。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现实环境的改变,学生具体素质的整体降低,语文教学目标的转变,语文评价标准的重新定位——发展性评价标准已不同于普通中学选拔性评价标准。在此大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方法应有所转变。
第一,由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传授的转变。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就业岗位。在学校能否掌握一技之长就成了中职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法宝。中职学生在校三年,真正学习语文的时间是两年。如果要在短短的两年内,按照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去进行语文教学,学生一是厌倦,二是背离了实际目标,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在上《威尼斯》这篇课文中,我先下载威尼斯的纪录片放映给同学们看,要求看后写出该纪录片的拍摄顺序,列出片中涉及的景点,记下这些景点的特点,根据个人感受,说说哪个景点留下的印象最深,并进行口头叙说和评价。虽然这些学生语文能力很糟糕,但放手让他们去做后,都做得很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观察能力,锻炼了概括能力,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写作能力,特别是导游词写作。
第二,由重教师讲解到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中职学生是在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的淘汰者,本身对语文教学充满漠视、甚至是仇视的。他们极度缺乏自信,恶劣的学习习惯往往使他们不知所为。比如,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班有30-40人不等,真正在听的只不过是极少数的人而已。问他们会不会查字典、会不会读课文、会不会写字,都说会,就是不会主动做。这是填鸭式教学产生的恶果,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工具,教师说这样就是这样,说那样就是那样,全没有自己的个人观点,也不去尝试。因此,笔者在上语文课时,上得非常慢,从不赶进度。叶圣陶说:“每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如果能通过一个例子就能让学生掌握某种语文技能,何必贪多嚼不烂呢。
(三)教材使用的辩证改变
笔者现在使用的《语文》是由倪文锦、于黔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7月第2版。平心而论,这套教材是笔者在近10年中用过的最好的。但能不能说只要按照教材把知识点讲完,学生就会出现预期的结果。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是唯教材、唯教参,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唯书、不信书,以学生是否真正得到发展作为衡量标准。那么中职语文教师在增、删课文,不采用教材上课就有了理论基础。
三、小结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早已提上日程。对于语文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语文教师只有总结经验,革新语文教学,才会重塑语文的基础性作用,帮助学生真正地完善自己,同时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才会真正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孔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解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2]韩博.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4).
[3]李丽.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
[4]王同锁.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和专业性[J].考试周刊, 2011(1).
(编辑:刘婷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