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纳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走向:政策、课程和方法
——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全纳教师教育》报告的解读

2014-08-11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全纳政策院校

宋 佳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全纳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走向:政策、课程和方法
——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全纳教师教育》报告的解读

宋 佳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全纳教师教育是全纳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关乎全纳教育实现的进程和质量。目前全纳教师教育面临着政策、课程和方法上的困境和挑战,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缺乏多方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合作与统一,课程呈现出开发单一、实施不畅的现状,而实施全纳教师教育的方法更是需要全方位考量和融合所有影响因素。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全纳教师教育要以政策、课程和方法三位一体,施行政策引导、课程塑造、方法实践的路径,全力提升教师教育的全纳能力。

全纳教育;全纳教师教育;政策;课程;方法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信托基金会(Japan Funds-in-Trust)共同发布的《促进全纳教师教育》报告指出,全纳教育是一种不断寻求并满足学习者多元学习需求的过程,通过增强学习的参与性、学习体验、学习结果,减少教育中的排外性来达到教育的包容与和谐发展。而全纳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和学习领域中方法、内容、过程、结构和策略的改变和修正,其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全纳教育是不断推进的过程,而非一种短期内能实现的目标或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其核心价值观就是没有歧视、机会平等。这一价值观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支持,如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和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因为如果没有全纳教育的实现,以上两个目标也是空谈[1]。然而,最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离全纳教育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些毕业生正式上岗后将不能很好地满足多元学习者的多元性要求。

一、全纳教育与全纳教师教育

全纳教育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的教师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材料、是否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习要求的能力等都是关乎全纳教育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的教师教育只是关注很窄的教学技巧和技术。全纳教师教育不是只教会他们全纳教育的理论就可以了,还应该锻炼他们实践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能力、学习能力、反思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培养全纳教育的教师意味着要重新定位他们的角色、态度和能力,使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重新梳理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合作开发者。全纳教育要求教育中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参与进来,如儿童、家长、家庭、护养人员、教师、社区成员、少数民族代表、社会、政府和非公共领域都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全纳教育有益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助于创造和维持一个包容性的、有向心力的、平等的社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纳教学是实现这些愿望的必要途径,通过全纳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所有儿童、年轻人和成人的最大潜力。所以,应该将全纳教育整合到职前教师教育中,使准教师在上学期间可以学会尊重多样性,提高教学质量,在不断变换着的社会和教育挑战中更加适应现存的教室、学校和社会。全纳教育可以促进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互补关系,在职前教育就塑造教师全纳教育的观念比起改变在职教师的态度要容易。加强职前教师的全纳教育有利于全纳学习环境的创建,如果职前教师在上学期间就接触到全纳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工作后将会将全纳教育视为是自己的本分职责,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培养全纳型教师是实现全纳型学校和社会的潜在途径,这些教师可以作为影响源影响周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果。

二、政策:全纳教师教育的引导

正如全纳教育涉及整个经济社会层面一样,全纳教师教育也并非单纯的教育领域可以完成的,需要上层设计良好的政策指导,将所有的教育利益相关者纳入政策内容制定和实施的范围之内,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持续改进。

1.对全纳教育的意识和理解。在对全纳教育的理解方面,一是现有政策意识不足。在一些国家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培养院校根本没有与全纳教育相关的政策。事实上,从国际层面、地区层面到国家层面、省市层面,全纳教育的政策是有的,只不过是教育系统内的相关人员对业已存在的政策没有足够的意识。二是缺乏综合性的政策框架。尽管关乎全纳教育的多种多样的政策是存在的,但是相关政策之间的连接性和统一性较差。三是政策缺乏大众支持。有时,全纳教育政策本身没有得到教师培养者、教师、家长和家庭等方面的完全理解,导致全纳教育可能因此面临缓慢、消极实施甚至是被抵制的命运。四是对全纳教育定义不统一。国际上、地区间、国家间和国家地方上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存在差别的,有些甚至是矛盾的,这就制约了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可以为实施连贯而又战略性的全纳教育而服务。

全纳教育的政策困境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内的相关人对其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所以应该把政策意识、政策之间的关联和政策制定发展统一起来。教育官员要确保其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与全纳教育有关的政策,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将部门间、教育系统内不同的代表群体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因为全纳教育的政策是一个交叉相融的问题,必须多方面合力才可以促成。政策的参与者要包括国家和省市的教育官员、教师培养院校和学校。关于全纳教育的政策制定与修订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通过国家和省级的论坛、会议、研讨会等进行研究制定,教师教育单位可以把教育政策作为一门课程或是学科来进行教学。而行动研究是全纳教育实现的思想核心,也是评估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关键路径。

2.协调与合作。关于政策的协调问题,首先是政府部门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如果事关教育事业的政府部门之间、教育行政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全纳教育的实现是低效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合作不到位可能导致政策实施的困惑和矛盾。在一些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全纳教育是由一个专门部门全权负责的,尽管这样可能有利于全纳教育政策的一以贯之和集中管理,但是由此却可能带来全纳教育的单一性、片面性和离散性。另外,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如健康、社会福利、孤儿院机构、移民、进城务工人员管理部门、残疾人、妇女等部门之间缺乏双向沟通和深层次合作,致使全纳教育中包含的诸多多层面问题未能通过合力得以解决。其次,非政府机构、政府机构、跨政府组织和教师教育院校之间缺乏高效合作。全纳教育理想的状态是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教师教育院校等都能达成重视并积极实施全纳教育的共识。但现实却是教育部门内部之间、非政府组织和跨政府组织之间、不同的教师教育院校之间在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和实施方面存在竞争、矛盾甚至是分歧。[2]

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的是明确的责任定位,即教育行政部门在整个全纳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职能部门应该采取哪些清晰的战略,应该如何实施可操作性的行为。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思想上接受并重视全纳教育,有了重视意识才能在付诸行动,而且只有当教育部下面的司局单位,如主管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课程发展、教育研究等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才能一道推动全纳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全纳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清晰而健全的监测系统同样非常关键,要对每一个实施主体进行问责。教育部要保证全纳教育既不能在所有的职能部门全面铺开,也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为了提高部门间的合作效率,教育部的司局单位之上要有一个明确的行动计划和共同纲领,并且进行细分细化。

3.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效果是检验政策是否科学合理的试金石。但现实中,一方面,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之间存在鸿沟。在全纳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政策实施的走样、政策制定不切合实际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政策制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严谨性不强,没有切合当地区和相应学校的情况。另外,教育实践者的素质欠缺、能力不够、操作性差导致不能完全领会政策的精神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政策缺乏当地社区的参与。社区资源对于全纳教育的实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社区中蕴含着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都是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不足的方面。进一步讲,如果社区成员,如家长、家庭、社区组织和宗教组织等不能够理解且支持全纳教育,那么全面教育的目标就很难实现。而对于边缘化的社区和人们,如贫困人口、残障人士、少数民族、土著居民、外来移民、偏远地区、妇女等,经常被排除在教师教育门外,不能被相关的教育福利政策所触及,所以,在这方面全纳教育的实施会显得更为艰难。

在全纳教育实施上,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应该加强合作和沟通,在相互通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双方诉求的战略或政策策略。教师教育的实施不仅关乎教师教育院校,而且不同层次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教师教育和教师招聘的义务和责任。为了加强社区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政策要支持实习老师去当地学校实习;支持教师院校教师和学生在当地学校志愿服务;当地学校的职前教师可以去教师教育院校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资质训练;支持当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去教师教育院校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分享其知识技能。最后,全纳教育政策要得到社区的支持,这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关键条件。

4.社会经济政策。教育市场化将教育置于一个大的竞技场,教育资源都是通过竞争得来,同时,将教育单一地看做是潜在经济来源,忽视了其社会属性。实践证明,市场催化下的教育政策会严重影响教育公平,使教育的社会功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有将教育视作基本人权并且认真对待,认定其本质的公共与社会属性,全纳教育的实现才有根基和土壤。教育的市场化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评价标准量化、细化,这会无形中降低全纳教育的本质价值,削弱教师的动力,使教学和学习易聚焦在技术层面或是工具层面。同时,全纳教育需要稳定的教育资金支持方可得到发展,所以,教育投资也要给与全纳教育相应的优先权。

首先教师教育院校在招生时就要体现出包容性,对残障学生、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和农村学子等给与充分的尊重和平等对待,要为这些学生设立专门的资助体系;加强非正规教师教育和正规教师教育之间的合作;加强教师专业化的氛围,这样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和将来良好的工资待遇。

三、课程:全纳教师教育的媒介

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课程尤为重要,这里主要是指职前教师,即教师教育院校学生的课程,而非教师在中小学为了达成全纳教育而用的课程。之所以重视职前教师的课程建设,是因为它是塑造教师态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影响教师后续教育学生的过程。

1.课程亟需重建和丰富化。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接受职前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是没有专门的全纳教育的,即使有,也不是核心的课程。有些的确提供全纳教育课程的教师教育院校,课程模块单一,大多数的全纳教育是和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全纳教育。由于课程不是普遍意义上面对全体学生,所以很多学生没有选择全纳教育课程。由于职前全纳教育的缺乏,使得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在工作后得到补充,依靠在职期间全纳教育来提高处理学生多样化带来的挑战。但是职后教育存在一个问题,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自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教学领域的情况,于出自身保守性和自满性,对“新鲜词”和“新鲜事”带有的抵触情绪,即使接受,其效果也大大不如职前教师通过正规学习阶段所获。

因此,所有的职前教师教育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大学和学院都应该开设全纳教育课程。全纳教育不应该成为选修课程,而是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基本必修课或是必备素质,不论教师处于怎样的发展层次,不论教师教什么学科,无论在什么地区或国家教学,目前首先是要提高职前教师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一些教师院校学生也明白全纳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缺乏如何将其转变为行动的指导。而全纳教育的课程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独列出来的,而是要将其意旨融合贯穿在各种修读的课程中,将平等、包容、人权等核心重要价值观通过不同的课程内容渗透在职前教师的意识中。

2.全纳教育范式有待拓宽。目前开设的全纳教育主要集中于针对特殊教育学生,课程名称也许不是特殊教育,但是实质却是非常窄化有固定教育群体的课程,失去了全纳教育核心“全民教育”的理念。在许多国家,全纳教育的课程中缺乏性别平等和多语种教育。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本身对全纳教育、综合教育和特殊教育就存在疑惑和分辨不清,甚至是误解,认为全纳教育就是专门针对特殊学生的。其次,全纳教育的课程改革存在阻力。[3]业已形成的课程习惯是改革的主要阻力,教师们已经习惯了长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块,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势必会使教师教育院校产生紧张情绪,同时也担心改革带来的成本与效果不成正比。

要想进行改革,首先是要改变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对全纳教育的理解,提高其参与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增强其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积极有效体验和探索,释放心理上形成的保守型的认识空间。时常更新教师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有能力向未来的教师传授全纳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教师教育制定相关标准,使全纳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3.理论要付诸实践。教师教育院校与全纳教育有关课程大都理论性强,缺乏实践可操作性。全纳教育绝对不是一个概念或是理论框架,而是要付诸行动的教育方式,只有将全纳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才能释放全纳教育的能量和作用。目前教师教育院校几乎没有给学生去体验和实践全纳教育的机会,在这些未来教师毕业之前,没有很好的场合锻炼他们的全纳教育能力,所以一旦进入教学场域,面对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会有不适应或是无从下手的状况。其次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新教师缺乏解决问题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全纳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固定的生成品,而是一个不断提高和改变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通过讲授和读书就可以学会的技能,是要通过在实践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但往往教师教育院校认为实践终归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外围和次要层面,不会对学生的学分和成绩有太大影响。再次,教师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师培养时,采取的教学方式和途径本身就是违背全纳教育的精神意旨的,即使是在教授全纳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完全是两回事,这样直接导致这些未来的教师受言传身教影响后,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复制”上学期间教师的做法。

所以,教师教育要注重将全纳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素养和能力。教师教育院校的学生要通过观察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与之讨论学习来吸取经验,探讨这些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的良好做法和技巧,这种以身实践的经验比起书本经验往往管用得多。要对全纳课程进行批判性反思,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可以扩大全纳的范围。通过行动研究,不断提高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4.课程发展和实施能力亟待加强。全纳教育的课程实施缺乏专业性。在对教师教育学生进行全纳教育之时,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精深的全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这两方面都兼备的教师寥寥无几。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包容性几乎很少存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制定课程的咨询过程中,没有考虑和参考相关教育利益者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单一而呆板。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本身就缺乏教好全纳教育的能力,这成为未来教师学好全纳教育的内外制约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开发者应该对现存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对课程开发者进行持续跟进的培训,对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要听取。当然,要想制定好全纳教育的课程,首先要求这些制定专家要对全纳教育有全方位且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知道如何将整合性的包容性教育、公平、权利等融合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并且要创新性地进行开发。精选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有创新性的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成员要体现多元性,在制定过程中要经常对课程开发组进行评估,随时填补需要的成员,确保课程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处于丰盈状态中。这些课程不仅是针对在学期间的职前教师的,还包含职后重新接受和继续接受全纳教育的教师。

5.扭转偏见、不公平、歧视等固化心理。职前教师掌握全纳教育的要义不仅是通过专门的全纳教育进行,而且受到所有课程的价值观和内在精神所影响,还受到大众的普遍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而教师教育的课程也免不了偏见,这在源头上就对未来的教育事业形成了威胁。如在一些阅读材料中或个案中长期保持着性别的天然划分,或是通过一些案例表达,或是通过图片,如女性职业一般都是教师、护士、家庭妇女等,而男性呈现出的形象一般都与行政人员、科学家、探险家等有关。还有一些偏见通过国家的主流语言无形中传播,对少数种族(民族)形成了发展的阻力。

所以说,教师教育课程需要反思和修订,在输入的过程中就要有意将多元、平等、人权等基本概念渗透在未来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对课程基本内容、材料、个案、例子、图片、培训活动、课程结构进行修正,去除不符合全纳教育的内容,添加原本缺少的材料。教师教育者要有甄别违反全纳教育精神的课程内容的能力。

四、方法:全纳教师教育的途径

此处所讲的方法主要是指职前教师在学生阶段所受的教学方法和入职之后自身的教学方法,即如何教学,如怎样规划、组织、评估教学和学习,方法直接关系着全纳教育是如何在教师教育院校和中小学校展开的。方法是教师将全纳教育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最终运用于实践的教学途径,是关切全纳教育实施效果的核心所在。毫无疑问,全纳教育成效依靠教学和学习的本质和质量。良好的教学方法绝不仅仅是鼓励和发展单纯的学习,而是注重挖掘不同背景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在共同学习的背景下彰显各自特点。

1.寻求教育资源与环境的积极导向。如果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教育资源帮助和支持,那么,学校和课堂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实施全纳教育的阻碍。解决全纳教育教学方法分为三步:首先要鉴别全纳教育面临的阻碍;其次要提出解决这些阻碍的策略性方法;最后就是付诸实践,改变体系内不合适的因素。[4]

表1 全纳教师教育的方法困境、样例与解决之道

资料来源:UNESCO.Promoting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Methodology[EB/OL].http://www. unescobkk. org/resources/e-library/publications/article/promoting-inclusive-teacher-education/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方法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而是教师中心的。这就会导致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才能、背景和经验。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比较固化、机械式、是预先设计的,缺乏积极和主动的过程,将学习者看作是简单的知识接收器,而不是知识创造的参与体,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指导,只是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授。其次,教学进度和方法只适用于教室内的某些学生,而不是面向全部的,也并非因材施教,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进度是根据班级里学习成绩表现在前面的学生而走的,忽视了中间的学生,对于落后生更是几乎不管不问。这种情况一方面违背了教育的最本真涵义和价值,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异化,也产生了当下影子教育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教师的授课内容比较固定,缺乏创造性,没有将当地和当校的情况考虑进去;而且课程评价也是按照统一的模式,缺乏人本化设计,没有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很好的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科目和课程类型,缺乏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所以,教师教育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注重上面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给与学生机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对教学理论的认知和改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和理念在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工作中要首先以身作则。其次,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意识。最后,教师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并且努力提供相关材料和帮助达成学生需求。还有,职前教师在进入当地学校之前,要接受关于当地当校教育实际情况的知识和培训,以期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1] UNESCO.Promoting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Introduction[EB/OL].http://www. Unesco bkk. org/resources/e-library/publications/article/promoting-inclusive-teacher-education/.2013-09-12.

[2] UNESCO.Promoting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Policy[EB/OL].http://www.unescobkk. org/resources/e-library/publications/article/promoting-inclusive-teacher-education/.2013-09-13.

[3] UNESCO.Promoting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EB/OL].http://www.unescobkk.org/ resources/e-library/publications/article/promoting-inclusive-teacher-education/.2013-09-22.[4] UNESCO.Promoting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Methodology[EB/OL].http://www.unescobkk. org/resources/e-library/publications/article/promoting-inclusive-teacher-education/.2013-10-01.

(责任编辑 周感芬)

Predicaments and Trends of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Analysis on the UNESCO Report

SONG Jia

(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 as the important supports to and safeguard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qualit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 is currently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policies, curriculum and methodology: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cooperation and unity of educational multi-stakeholders for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poor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e methodology needs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ll the factors. In order to promote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 is expected to be inclusive of policy guidance, curriculum shaping and methodology practical path to enhance the inclusive capac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curriculum; methodology

2014-02-27

宋 佳(1989-),女,山西长治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教育。

G640

A

1674-7615(2014)02-0083-06

猜你喜欢

全纳政策院校
政策
政策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助企政策
政策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基于全纳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实践路径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论女性认知方式在科学教育中的全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