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堡市场碑初考

2014-05-19吕燕平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镇宁西秀区屯堡

吕燕平

(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安顺 561000)

“双堡市场碑”为石质碑刻,石碑高104厘米、宽67厘米、厚20厘米,碑脚高40厘米。碑文为行楷书,正文9行,每行19字,共195字,字大小为5厘米见方;落款字6厘米见方。碑额为行草书:“承先启后”,字大小为11厘米见方。该碑原立在双堡场坝,“四清”时字迹遭损毁。由于该碑及其涉及的市场与张官堡的渊源,张官堡村民遂将其移到村内永兴寺存放,以便保护。碑刻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重立,鉴于其内容主要关于双堡市场,暂名为“双堡市场碑”。碑记内容为:

盖事有创于前者,必有继承于后,乃能永垂不朽,事迹不坠。如我堡内之先人,自征南以来,二十姓人分编五旗,屯垦于此。当日政府原为寓兵于农之计。后以人口繁衍,生活用品不便。遂协商开场以便,以有易无。乃订寅申二日赶集,名曰双堡场。迨政府安粮,此场面积载粮肆斗,分五旗负担,每旗八升,勒碑为记,有粮串可凭。嗣因日久年远,其碑损坏,字迹模糊。经我旗内之人众议,重勒碑石,用志不忘,亦承先启后之意云耳,是为序。

张官堡五旗二十姓人众重立

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吉日

碑刻无撰、书、刻者人名,由于年久字迹不清,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立,其初立时间当在百年以上。双堡市场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屯堡村落的文化和经济状况,故分析和探讨其成因,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双堡市场碑的历史文献背景

“双堡市场碑”中所涉及的“双堡场”即双堡市场,在当地以及安顺一带习惯称之为“双堡场”或“双堡场坝”,位于西秀区双堡镇镇政府所在地双堡村。“双堡场”附近有双堡村、张官堡村、许官堡村和左官堡村等屯堡村落,历史上为“中九枝”,属镇宁州管辖。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安庄卫,与州(镇宁州)同城;康熙十一年(1672年)裁安庄卫归并州(镇宁州),双堡场一带历史上属安庄卫辖地。镇宁州在民国2年(1913年)改为镇宁县。编修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的《镇宁州志》卷二“疆域”载:“至于上九、中九、下九三枝,又散见于府亲辖中矣。”在“村寨附场市”记载:“中九枝在治东。东至山旗堡,与浆米枝毗连;南至双堡,与府属花怯交界;西至小高堡,与府属仡佬坟交界;北至高官堡,与府属交界;共22寨。……张官堡,去治100里。大双堡,去治110里。小双堡,去治100里”。最后又云:“按各寨堡竟有其名而无人居住者,以兵燹之后,多为复业,2致户口具绝,唯存寨堡基址焉”。紧接其后的“场市”记载:“双堡场,在治东100里中九枝,寅申日集”。结尾又云:“按场址均在,因兵燹人少,多有未赶集者,姑存其名”。可见历史上屯堡村寨和市场也是几经沧桑。有意思的是,《镇宁州志》卷五“屯堡”还专门提到屯堡人:“屯堡人,一名凤头籍,多居州属之补纳三九地方。相传,明沐国公征南,调凤阳军安置于此。其俗与汉民同,耕读为业,妇女不缠足,勤于农事,间有与汉民开亲者”,这可说是对屯堡人记载较早的文献。

民国初年,鉴于镇宁县插花地较多,镇宁县与周边的县做过较大的一次辖地调整,所辖双堡场一带的屯堡村落张官堡、许官堡和左官堡等划入安顺县。民国36年(公元1947年)付梓成书的《镇宁县志》,在其卷一地理志“划拨”之“拨出地段”载:“民国4年9月,镇宁县知事申安顺县知事李保酥会详略称:案奉通饬遵将镇宁原管之上九、中九、下九三枝……等处拨归安顺管辖”。安顺与镇宁划界示谕碑记载:

为会御定界晓谕事。照得镇宁、安顺两处,拨出拨入地方如安顺属之朵补、五家苑、窑上、板红、思丁、坉脚、坡告、野毛、王平、冲头、磨子冲、山脚寨、窑罐厂、兴发寨、水西庄、阿万屯、老军、丁旗、龙井洞、遥陇、叮当、白石岩、五苑枝等处,已拨归镇宁管辖;至如镇宁属之上、中、三、九全枝,补纳指下段,以及东屯枝大堡、青苔堡、凉水井、荡上堡、赵家苑、颜旗屯、老虎关、安家菁、牛蹄关、羊场坝、王起寨、水塘寨、五斗粮等处,已拨归安顺管辖。除会详立案并奉批准外,合行立碑示谕于幺铺、偏石板二处。为此布告,仰该地人民遵照。自定界后,凡诉讼暨丁粮屠捐等事,即照碑刊明各地界限办理,其各凛遵勿违!特示。①任可澄总纂安顺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点校.《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1254-1255页。

似乎与《镇宁州志》一样秉承屯堡的遗韵,该书在“镇宁疆域辖境”部分,对屯堡由来专述:“凡曰所、曰堡、曰旗、曰屯、曰哨,皆卫之属土。明洪武十五年,命傅友德南征,行屯田制,设卫所堡旗,屯军戍卒,垦荒土、种熟田,官与民皆世职,始由屯戍,既成土著,每人授田,各有其界,则插一标杆,以为区别。所谓调北征南,或曰调北填南。插标为记,后废屯制,遂变为屯粮。”

按“双堡市场碑”记载,双堡场为张官堡村所设,这与村落发展和规模有关。“我堡内之先人,自征南以来,二十姓人分编五旗,屯垦于此。……,后以人口繁衍,生活用品不便。遂协商开场以便,以有易无”。以村落规模而言,张官堡村在所在地域为最,根据1980年代,张官堡人口1122人,俱为汉族;双堡832人,汉族;许官堡320人,汉族;左官堡557人,汉族;高官堡936人,汉族;②安顺县人民政府编《安顺县地名录》,1980年8月,内部资料,未出版。根据民国时期的田赋数量,张官堡村在其周围一带当属规模较大的屯堡村落,如表1:

表1 各寨州屯、安谷数量一览表③ 任可澄总纂安顺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点校.《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870页。

二、“双堡市场碑”的价值与意义

安顺一带,旧时城乡集市发育,行商坐贩活跃,故而安顺“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安顺城内“赶场”之风甚浓,蔚为大观,通常是人潮汹涌,水泄不通。及至2000年左右,安顺撤地设市,城市管理强调归行纳市,赶场的喧嚣和热闹场景才渐渐淡了下去。而安顺城郊农村的集市仍然兴旺,“赶转转场”者长盛不衰,其中的场坝以二铺、双堡较为知名。二铺场属西秀区七眼桥镇,位于古驿道交通线上,历史悠久,民间有俗语“二铺场的小猪——各窝是各窝的”、“赶二铺(场)”。④因“二铺场”较为知名,安顺一带对白天因困而睡觉戏称为“赶二铺(场)”。双堡场,属西秀区双堡镇,地处安顺一带的主要产粮地——田坝区,因而双堡场在该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是管窥“双堡市场碑”的价值和意义:

其一是反映了社区生活风貌。在经济生活方面,安顺一代旧时城乡场市广布,交易便捷,以十二生肖对应的十二地支确定场期,在一定范围的区域的场市日期依序,避免重复,形成市场圈。“乃订寅申二日赶集,名曰双堡场”,成书于咸丰辛亥(1851年)六月的《安顺府志》在卷之五·镇宁州疆域村寨附场市载:“双堡场 治东一百里中九枝。寅、申日集”。①常恩总纂邹汉勋吴寅邦总修安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安顺府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132页。“双堡场”与区域的市场形成协调的市场规则,至今在安顺屯堡社区,仍有深刻影响,如表2,演变为“百日场”②以一周七天为周期,场期固定在周一至周日,不同于传统的以十二生肖对应的十二天为周期赶两次,进行循环。星期日赶场的地方,为乡镇政府驻地,系周围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从社区的市场建设发展历程看,双堡场的繁荣与附近较为著名的山京场的兴衰也有一定的关系。

表2 安顺屯堡区市场圈主要市场

其二是制度文化在屯堡村落中重要体现。在卫所军事制度方面,根据“双堡市场碑”记载,张官堡村的先民“二十姓人分编五旗,屯垦于此”。按明代卫所制度:一卫5600人,分为五千户所,一千户所为十百户所,一百户为二总旗,一总旗为五小旗。按镇宁县志载:“堡者,小于城而大于寨者,所以驻兵屯田。卫之下守御所,所之下堡,堡之下总旗,总旗之下小旗,小旗之兵,分守堡兵、操兵、垦田军等”,③镇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点校翻印《镇宁县志》。因此,可以对张官堡村在创建之初的规制进行分析,其最初当为一总旗。另外,在土地税赋制度方面,依“迨政府安粮,此场面积载粮肆斗,分五旗负担,每旗八升”所述,“双堡场”所占用土地应为当时之“国有土地”,故而粮税不可免除,仍由张官堡“集体”承担。

其三是屯堡村落的性质的反映。关于安顺屯堡村落的历史来源及性质,民间有“征南”(军屯)和“填南”(民屯)之说,甚至认为村名末尾带“屯”者为“军屯”、带“堡”者为“民屯”,然而由于缺乏佐证,“军屯”、“民屯”、“商屯”仍无从考释。但由“双堡市场碑”文中“如我堡内之先人,自征南以来……,屯垦于此”、“二十姓人分编五旗”之说推断,张官堡当属典型的“军屯”了。以“官堡”为村名者,在双堡一带乃至安顺屯堡社区尚有诸多屯堡村落,可进行类推,如许官堡、左官堡、高官堡等。当然,军屯性质的村落并不仅仅限于冠以“官堡”为名的村落。在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的汪公庙中保存有一块光绪十四年立的石碑,碑文为“奉普定县正堂段示,谨将原禀批示列后:据恳禀民凌兴科、陈乔法、陈启学、冯秉正、吕登云、朱桃发、朱国真,住奠安里九溪坝,距城五十里。为恳禀以重正供,便民遵纳事。缘民等十姓祖居上九溪,额载屯粮共八十六石零三升,自来管理□□□粮差□□九,田窄粮重,每年民等□□共纳银五□□□□□□□稀少,屯田荒芜甚多,难以完成……”明代军屯到清朝基本上改为民田,但保留“屯田”、“屯粮”名色,从残存的碑文中可以看出九溪村在明朝确实是军屯区,④张金奎《贵州安顺屯堡社会调查报告》,天地良心博客,网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3263909九溪村名又九溪坝, 而根据已故范增如先生研究,九溪疑为“九旗”音讹转而来。事实上,九溪村内尚有大堡、小堡和后街三个片区,各有其进出门洞。

在西秀区七眼桥镇雷屯村永丰寺内,保存一块“屯科粮碑”,正文为“普定县正堂鹤谕花户人等知悉,照的征收丁粮历有旧章,因弊窦迭生,小民受累,本县体察民情疾苦,力除弊端,永定章程。除丁银照旧另纳外,科粮每石折库平、库色银两八钱,屯粮每石折库平足色银一两五钱。较定发码,官民并执……”。碑文中年份漫灭不清,不过据普定县设立于清朝顺治十一年可知此碑为清代所立。碑文中明确提到“屯粮”、“科粮”,可知此地在明朝确实是军屯区,只是由于部分田土已经转由屯军家属或外来农户耕种,税则不同,才产生“科粮”名色。据此可知雷屯居民确实主要是明代屯军后裔,其至今仍以务农为主也反映了这一点。①同上。雷屯所在的云峰一带尚有七个村落,被誉为“云峰八寨”,其中吴屯亦为典型的屯堡村落。

其四,反映了安顺屯堡社区城镇的形成、发育演化。城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其形成、发育和演化有一个过程,但与其中某一因素有主要关联。民国19年(1930年)和民国23年(1934年),国立双堡小学和“安顺县第四初级小学”设在在张官堡。②安顺西秀区双堡镇编纂委员会编《安顺西秀区双堡镇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6页。但在1949年以后,各种公共资源多往双堡场坝所在地集中。目前,双堡场坝所在地为西秀区双堡镇镇政府驻地,双堡中学、双堡小学也设在该地,双堡镇的小城镇建设也双堡场坝为中心的交通沿线展开。不言而喻,双堡镇的城镇建设与双堡双堡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双堡知名度相当的二铺场旧时位于古驿道上,也曾交通便利,后来由于公路改道,没有成为镇政府——西秀区七眼桥镇镇政府的所在地。

图为双堡市场碑

其五,屯堡社区国家在场的反映。由“双堡市场碑”正文的叙述格式、文字内容,反映了屯堡社区民众对政府的尊重,也体现了国家的在场。毕竟军屯性质的屯堡村落的形成和屯堡人的由来,有着深刻的“政府行为”、“国家意志”的背景。

至于碑刻作为屯堡文本的重要形态,由于屯堡书籍史料的匮乏,再一次体现了其发掘、保护和研究的紧迫性及重要性。

猜你喜欢

镇宁西秀区屯堡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扬镇宁马铁路线路方案比选研究
贵州镇宁—紫云地区重晶石矿床特征与找矿预测
泉州市老教委赴西秀区考察交流
安顺市
镇宁自治县关工委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西秀区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安顺屯堡地戏
屯堡人的春节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