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4-08-11倪成思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行为准则品德课空间

倪成思

公共空间意识是指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从一定层面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公共秩序”或“社会公德”,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就小学生而言,可以具体化为“保持教室卫生整洁,阅览图书要安静……”这样的行为准则。这些看似要求并不高的行为准则,学生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品德课多次强调了这方面的行为要求,而学生却依然我行我素,言行不一,问题出在哪儿?原因正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更注重知识的传递,而非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对公共空间概念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认知,自然无法自觉地内化为行为,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听话,一旦离开老师,离开家长,进入公共场所,就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小学阶段正是接受公共空间意识熏陶的关键时期。因此,品德课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公共空间行为的养成。

一、领会教材,把握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教材的梳理,也只有准确领会教材的意图,课堂教学才不会舍本逐末。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提示语和关键词,向学生呈现了一定的活动情境和生活事件。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中的第一个提示:知道社区里各种设施所在的位置及其使用情形。关键词是“爱护公共设施”。这从直观上简洁明了地向学生传输了公共空间意识的相关信息。就话题而言,教材中针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所设计的话题都关系到公共空间意识。如“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是小学阶段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以遵守集体制度为主题;第二次是五年级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以日常安全为主题;第三次是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直面灾害》,以公共安全为主题。这种分年段层层递进式的内容,正是针对不同认知阶段的学生进行公共空间意识培养所做的课程安排。作为教师应当要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将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作为品德课的一项持续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巧妙设计,放大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切入面

教材的内容总是有限的,但是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却是无限的。教师在领会教材意图后,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设计,让公共空间意识概念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或者是教师的口中,而应该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行为上。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发展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

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素材贵在真实、具体,能促人思考。当过多的“应然”与空洞的说教和现实生活中的“实然”不一致时,学生的困惑、烦恼也会随之产生。在品德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空洞的说教式教学,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把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立足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自主地发展公共空间意识。在学习《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时,笔者让全班同学组成几个采访小组,对学校传达室的保安、校园里的绿化工、食堂里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每天在各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内容等。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学生知道了自己身边就有很多值得尊敬的人,他们为了让大家在学校里能学习好、生活好、活动好,每天都在默默地奉献着。在学习了这一课后,笔者发现,学生对校园里的职工叔叔、阿姨明显有礼貌了,平时能主动地和他们打招呼,有时候还一起做他们的小帮手。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教师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

2.创设活动化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

《课标》指出:“要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对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同样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如在教学《做班级的小主人》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一个小小的纸团作为道具,事先将它放在教室门口的地上。很多学生陆续走进教室,却都无视这个纸团。半分钟之后这个纸团才被一个有心的学生捡起。就这个现象,笔者组织学生们展开讨论。讨论中,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现得不以为然,认为老师是小题大做。笔者继续引导:当你学习、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垃圾的环境中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引出“公共空间意识”这个话题,学生逐渐认识到热爱集体就应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个小小的举动,能折射出一个人公共空间行为的好坏,更能看出一个人个性品质的高度。

三、参与实践,夯实公共空间行为准则的落脚点

品德课是一门生活化、活动化的综合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不断积累,才能把公民意识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所以,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应引导学生以小公民的角色在学校、家庭、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把公共空间意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1.在学校生活中践行公共空间行为准则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也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起点。因此,把品德课程学习与班级生活、校园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等良好的公共空间行为准则。比如在品德课后设计延伸活动,结合班级管理,开展“教室美容师”“班级小干事”等中队活动,而在学校范围内则组织开展“寻找校园不文明行为”等系列活动,将公共空间意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在家庭生活中践行公共空间行为准则

尊重长辈、文明生活是家庭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孩子养成良好公共空间行为准则的奠基工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百依百顺阻碍了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有效开展家庭实践活动,将品德知识外显于实际行动。如在学习《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一课后,组织学生走访身边的文明家庭,让学生感受在一个充满民主、文明气息的家庭里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邻里之间彼此的尊重,是多么具有幸福感的一件事情。同时也让学生回家自查,自己的家庭还有哪些不足,将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改进。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家庭积极向社区、街道申请参评文明家庭。在这样的文明环境中浸润,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远比说教效果明显。

3.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公共空间行为准则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孩子长大后都要走向广阔的社会大世界,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品德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才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道德的公民,才能模范地践行公共空间行为准则。如在学习了《红绿灯》一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门口的交通设施,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并在每天上下学的高峰时间,由学校组织专门的教师在学校门口进行指导监督;而在学习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们结合政府创建国家卫生镇的契机,组织学生在校园周围打扫卫生,上农贸市场宣传节约能源等,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作为社会小公民的义务。

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是国人与世界接轨的一项重要素质。但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明白自己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就是文明行为的一大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小 311247)

猜你喜欢

行为准则品德课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为何不吃梨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对话中的性别差异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