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境”潜入课,“任务”细无声
2014-08-11沈兵
沈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任务,从任务的不同环节展开学习实践活动。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教师为了任务而任务的现象。教师盲目布置任务,学生被动接受任务,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呢?
笔者反思教学实践,认为有效的任务设计应该是既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又符合他们认知的阶段性特点,且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不强行灌输,不刻意为之,犹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总有点滴划过心底,发乎自然,不着痕迹,却又能萌发新的生机。
一、紧扣教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的目的离不开教学目标。如果设计的任务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忽略教学目标,这种任务设计是本末倒置不可取的。因此,在任务设计时需要紧扣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分散开来,融入到各个任务环节中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任务才能体现出任务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色彩魔术》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找茬游戏”的教学情境。先请学生玩一玩找茬游戏,然后让学生说出从图案的哪些角度发现了不同。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后,抛出让我们自己来DIY找茬游戏这一任务,学生为了完成DIY找茬游戏,必须学会如何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以及图像的色彩等技能。而这些技能恰恰是教材的教学技能目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教学的重点,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并且学以致用——DIY出了找茬游戏的图片。又如《在word中插入图片》一课中,笔者以古诗《画》为题材,配上音乐,先创设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诗意里,并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之后,分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该诗的word文档,并在诗的后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中,故意将“花”“鸟”两字留空,抓住学生都喜欢生动的图画的心理,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在word的相应位置插入对应的图片来为这首诗增色。在同伴的帮助和自己的尝试下,在教师的讲解和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真可谓是“任务”细无声。
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主导者的作用是帮助学习主体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导者与主体间的桥梁便是教学任务。任务如果低于学生的能力则无意义,任务远高于学生的能力则无效益。只有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跳一跳能够完成的任务,才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的任务。同时,设计任务时不仅要契合单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样也要关注班级学生整体的掌握情况。例如《用word编一份小报》,这是一堂word的综合应用课,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word的大部分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相对独立而零散的,各人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会造成掌握得好的学生觉得陈词滥调,掌握得差的学生一知半解。因此笔者在任务设计环节做了以下几个步骤的设置:1.为自己编的小报取一个响亮的名称,并设计一个漂亮的版面。2.小报中应含有图片。3.对标题等做艺术字及各种字体风格的处理。4.小报中可含有表格。5.小报最好有图文框。这样的步骤设置,层层引导,每个环节都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逐步深入。并且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情况选取部分步骤来完成。而难度较高的要求也可以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任务的对象是学生,设计的任务一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必然会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学生感兴趣了,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任务,才具有可行性。例如《设计标志》这一课的教学,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了标志的知识后,为班级设计一个标志,这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显然是有难度的。他们很难抽象出班级标志图案。因此,笔者创设了一个春游出行的活动背景,春游是学生一年中最期待的活动之一,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因此对这项活动都非常熟悉。对春游内容进行探讨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也变得生动。笔者顺势引出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请同学们为自己小组春游出行的T恤或者帽子设计统一的标志。这样的处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最后笔者收到了学生设计的春游标志,有用象征春天到来的迎春花设计标志的,也有用嫩绿色的柳叶组合起来的,还有用蓝天白云相搭配的等等。总之,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课堂效果也显而易见。
四、重视学生实践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这个能力从哪里开始?应该从学生每节课上完成任务开始,而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体现在任务实施的细节中。有了这样的认识,设计教学任务才会有更高的标准。例如,在教学《保护青蛙的宣传牌》一课时。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制作一块方形的宣传牌,写上“保护青蛙”四个字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任务设计未免过于贫乏。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用已学到的技能,从宣传牌的形状、宣传的语言等角度适当地创新一下,那么无疑这个任务设计就有了亮点。实践证明,有的学生会将宣传牌设计成三角形或圆形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有的学生会写上“保护青蛙,它是人类的好朋友”“给青蛙一个温馨的家”“保护环境,从保护青蛙开始”等精彩的宣传内容。这样的任务既开拓了学生的有效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成功感。可谓一举多得。
有效的任务设计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成功的保障。诚然,任务的设计可以不拘一格,还可以包含更多的内容。比如:任务设计中对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考虑;任务设计中对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任务设计中学生“动”与“静”的结合;任务的各个环节的衔接等。不管基于怎样的考虑与研究,任务若能随“境”潜入课,并且“任务”细无声,那么这样的任务设计就是有效的。
(浙江省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 315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