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对产业集聚升级的影响

2014-08-10易先桥

当代经济 2014年3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模块化集群

○易先桥

(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一、理论研究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交通与通讯科技的快速提高,使得区域经济不再是封闭的系统,其与全球网络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作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其参与的地方产业集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一些难以凭借自身实力形成本地产业集聚的外围区域,通过吸引外资来形成富有活力的本地生产系统,例如人们众所周知的硅谷,它是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对象。在该集聚区中不仅仅只有中小型企业,同时还有微软、英特尔、IBM、苹果等众多大型跨国公司。即使在一些比较传统的产业集聚区,也可以看见跨国公司的身影。在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中,Hayter(1997)认为跨国公司对中小产业集聚形成机制、成长模式、演变有着积极影响。Enright(2002)的研究表明,美国纽约药业集聚的顺利成长得益于法国和瑞典的外商直接投资,而美国的FDI则在加拿大电信服务业产业集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集群区域也成为跨国公司区位优势的重要来源(Dunling,1998;Rugman&Verbeke,1995,1998)。产业集聚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Arivn and Robins(1990);Yong,Hood and Peters(1994);Dikens(1994)认为,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区域性、本土性的经济特征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跨国公司。要确保本地经济不被全球化忽略,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而使跨国公司在地方集群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如美国商务学者布肯歇(Birkinshaw,2002)提出地方产业集群成长的三种路径,他认为在不同类型的地方产业集群中,FDI的作用也各不相同。Brash(1966)研究发现,通用汽车公司对澳大利亚当地供应商质量上的严格控制对供应商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发现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通过后向联系可以产生技术外溢。lester(1981)发现,美国在马来西亚出口加工区的子公司的一般管理技巧已经基本转移给了当地雇员。Venables(1996)通过建立一个两国经济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集聚经济对于跨国公司区位布局的影响。他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供需关系和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公司愿意将其生产区位布局在靠近上游供给商或下游买者的地方;上游和下游厂商的相互靠进的区位优势将吸引该行业的所有公司集中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Head等人(1999)通过建立模型验证了集聚经济对FDI区位决策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对影响日本厂商在美国各个州投资的区位因素的分析得出:集聚经济是影响日本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F.Barxy等人(2001)从集聚效应以及由此引致的示范效应角度对爱尔兰经济中美国厂商FDI的区位进行实证考察,得出结论:集聚效应是影响美国厂商进入爱尔兰市场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学者任胜刚也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这些学者都忽视了产业组织的变化,即产业集聚的模块化。因此,本文试图从跨国公司视角分析产业集聚发展与创新。

二、跨国公司在产业集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

传统集聚理论研究主要关注本地产业集聚的发展,Saxennian(1996),Scott(1992),Storper(1991),Enright(1995),Rosenfeld(1995)认为集聚是自发形成、独立成长的,其动力来源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基础、企业关系以及支持集聚成长的国际化环境等,既便集聚中有外资企业,其成长也是独立的。然而,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跨国公司在地方产业集聚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一些难以凭借自身实力形成本地产业集聚的外围区域,通过吸引外资来形成富有活力的本地生产系统,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即依赖于跨国公司的集聚发展模式。胡德、彼特等(Hood,Perters,2001)的分析证明,跨国公司对地方产业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其子公司自主权越大,出口倾向越强,人力资本素质越高,与地方企业及研究机构联系密切,对本地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就越明显(王雷,2004)。

1、跨国公司促进产业集聚参与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变革的中心、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技术进步的发动机,它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布局呈现出空间集聚化的新特征。跨国公司倾向于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具有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地方,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集聚效应。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动态竞争优势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跨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与其外部合作伙伴的依赖关系,从而使得集聚效应成为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变量。获得这种具备竞争优势的特殊知识的途径是:跨国公司进入集聚产业,并尽量使其子公司本土化。实施其灵活应对特殊性的本地化战略,使之成为地方经济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任胜刚(2004)认为跨国公司内部网络对集聚网络的替代作用还要受合作性质的影响。以规避风险、资源共享为目的的正式合作通常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用以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非正式合作通常由子公司与本地企业合作完成。而进入集聚有助于“缄默化”知识的流动和对集聚行为的模仿,从而使集聚内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差别通常小于集聚外的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差别。跨国公司基于本身特点使得其分支机构又具有作为全球化经营中一部分,使其分支机构参与全球分工,并与其他地区经济组织进行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全球性交流。跨国公司参与产业集聚促进了产业集聚开放,从而使得集聚内的原材料以及设备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国际贸易量的扩大使得集聚的产业与外界区域组织有了更为充分的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产业集聚素质的提升。跨国公司或国外新的市场扩展了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市场的多样性需求是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这些需求信息反馈对于产品质量提高的再投入具有重要的价值,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产品出口,提高了集聚区域的经济绩效。

在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活动中,跨国公司不仅仅是参与到产业集聚中的分工网络中去,还成为区域网络创新的关键载体。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区域网络扩大合作范围,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加了集聚中的知识成量,提高了集群的创新能力。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全球性的网络组织为产业集聚与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集聚中的产业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参与国际分工。

2、跨国公司促进了产业集聚技术升级

(1)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要求跨国公司寻求减少日益增加的研发成本,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将研发机构设在母国的做法已不能满足特殊市场竞争的需要,迫使跨国公司加速研究与开发本地化战略,即在人才、管理、采购和销售等方面利用本地的资源,融入当地的经济网络。本地化战略有助于跨国公司了解和适应当地的市场,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以及被当地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所接受。而跨国公司在实行本地化战略时,就要求当地的经济网络较为完善,能够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进程,其国外研发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国外R&D支出占总公司R&D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国外R&D机构专利增多。近几年来华设立R&D的跨国公司逐渐增多。据中国统计局报告显示:自从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建立R&D之后,IBM、英特尔、富士通、朗讯、微软等跨国公司均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至今,跨国公司在我国大约设立600多家R&D中心。尽管多数尖端科研工作局限在一些跨国公司的实验室里,但大多数负责研究的都是中国人。因而他们的一些先进理念和熟练技术将流向本地公司。R&D在东道国主要集中在能为技术创新提供特殊资源的地区,即集中在能提供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的地区,一般是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特别是有创新精神企业密集的地区。

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代表者,其进入将对集群的技术升级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子公司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和示范效应将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素质提升。例如:美国的跨国公司进入欧洲给欧洲半导体带来的新技术的作用远远大于本土企业。而跨国公司的贡献不仅仅是传播某一项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了集聚中的企业国际沟通渠道,使得国际间的示范效应得到实现。Mansfield和Romeo(1980)通过考察美国跨国公司向海外分支的技术扩散行为,得到了“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分支机构转移的技术要新于其向外出售的技术,并且分支机构带来的技术引发了本地竞争者的模仿行为”的结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进入产业集聚地区后,势必打破原有的市场的均衡状态,必然会造成相应的集聚内的企业的竞争压力,竞争程度的加剧致使产业集聚内的企业努力采用新的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避免原有市场份额的丢失或者被淘汰。Caves(1971)指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进入对促进竞争和改善行业市场的表现的作用大于同等规模的本地新进入者(陈涛涛,2004)。另外,厂商之间的前后项联系使得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相互竞争之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其与当地的供应商和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企业可能“免费搭车”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即便是跨国公司向其收费,这种费用不能弥补其所花费的成本,也不及当地企业获得的全部利益。跨国公司提供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与东道国企业设立的合资企业或设立独资企业,通过产业的前后关联,能提高东道国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当地一些人力资本相对于跨国公司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跨国公司需要给当地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和相应的设施。在跨国公司中东道国的技术人员有可能通过“干中学”而掌握先进的技术。一旦这些人员流向其他的公司,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随之外流。Paulo Guimaraes,Octavil Figueiredo,Douglas W oodward(2002)的研究表明,硅谷 IT集群、伦敦金融业集群的繁荣就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在该区域的集聚。Edmund R Thompson(2002)通过对香港制衣公司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也证明,集群中的FDI技术外溢效应较分散的FDI更明显,因此吸引FDI是推动集群技术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跨国公司的进入也有助于确立集群在本行业的领导地位,进而产生自我强化的机制,吸引更多的FDI进入集群,使集群区域成为行业内的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良性循环。

(2)跨国公司促进模块化的产业集聚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PC业开始,IBM、康柏、戴尔等PC制造商与微软等软件公司飞速发展。自80年代中后期起,PC、电子、汽车、家电、飞机、服务等行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规避市场供求关系不确定性,以及为了应对产品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变短,它们纷纷剥离非技术核心价值部分,实行外包以及采取全球采购方式。例如:美国IBM公司个人计算机其生产和组装可以由多个国家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IBM公司个人计算机的单位价值构成

表1显示的新型的组织模式与传统垂直一体化模式完全不同,不仅把原来一体化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分拆成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产销环节,而且这些分拆后的产销环节,一方面由业务范围单一的专业化公司独立经营(而不是原来一体化的统一经营);另一方面由市场交易方式一体化关联和组织在一起(而不是原来产权性关联的科层命令方式)(彭绍仲,李海舰,曾繁华;2005)。这意味着,制造业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产业组织由原来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结构演进。垂直分离的结构演进的结果是产业的模块化。

产业集聚作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一些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些相互有关联的企业实体,如投入的生产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生产商以及销售渠道和客户,甚至于一些与技术服务相关的公司。这种模式恰恰适应模块化的生产趋势。

模块化就是在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分解和模块集中的过程,把复杂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再通过即插即用的接口把各独立的部分联结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恰恰是模块化的生产使得产业集聚中的跨国公司通过模块化将其经营模块化的价值链进行分解,以便将其业务范围完全集中于一、二个关键环节上,而对隐藏在模块内部的次要部分交给与其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去做。这样,跨国公司可分散投资风险,简化研发环节,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例如:在计算机产业价值链上,操作系统、芯片是PC产业中的核心环节。这两个核心技术分别由微软和因特尔公司生产。而一台个人电脑的CPU由英特尔公司生产,主板可以是技嘉或者是华硕生产的,显示器可以是飞利浦也可以是其他厂家生产的,操作系统由微软公司提供,最后由戴尔公司或其他公司进行组装完成。跨国公司在产业集聚中作为核心企业在整个模块化价值链中占主导地位,它们可以作为模块产品“看得见的”信息或者相应的规则设计者,支配着“看得见的”设计规则。跨国公司在模块化的价值链中技术和管理技巧的革新,对于模块中产品设计和生产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通过“看得见的”信息使整个模块化的价值链能够在支持相关部件制造商的开发能力上产生变革,从而形成一个战略性的支持因素。相应地提升了核心企业主导地位。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电脑制造集聚中,当英特尔公司生产的CPU芯片出现技术升级,其相应的下游产品:主板、内存以及其他元件等都会出现相应技术升级。一旦相应的厂商不能升级,就会被淘汰出局。此外,产业集聚中的核心企业还依据这种链条性结构的紧密关系,将单个工艺环节的创新与整个链条的工艺创新“及时地”紧密结合,由此推动和促进了相关中、下游相关供应商的技术革新,从而推动产业集聚的创新。

三、结论

在跨国公司的作用下,当地的产业集聚发生了巨大变革。以跨国公司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参与国际化的社会分工。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的本土化,增强了技术的溢出效应,推动了当地产业集聚的技术升级。

科技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向模块化网络化转变。产业集聚也呈现出模块化的趋势,产业集聚模块化为跨国公司在集聚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模块化的产业集聚中,作为模块系统中核心企业,跨国公司通过其革新“看得见的”信息领导产业集聚的创新,提高了产业集聚的竞争力。而充满活力的产业集聚又是跨国公司进入产业集聚的一个动力因素。

[1]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钱志新: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任胜钢:产业集群:跨国公司的视角[J].学习月刊,2004(9).

[4]张小蒂、王焕祥: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莽丽:产业集群:吸引FDI的新取向[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3(5).

[6]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7]王雷:基于跨国公司视角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4(5).

[8]彭绍仲、李海舰、曾繁华:全球商品链的内部化优势与价格均衡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9]陈涛涛: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内溢出效应[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0]张纪康主编: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孙晓峰:模块生产网络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模块化集群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模块化住宅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