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勤工俭学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4-03-29刘欣
○刘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勤工俭学就是一边读书求学,一边劳动工作,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勤工俭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我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有在欧洲勤工俭学的经历。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勤工俭学一度中断了一段时间,不过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又在高校迅速开展起来,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勤工俭学项目的目的性分析
各高校把勤工俭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生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学生们参与其中,不仅让他们得到锻炼和提高,也为其毕业后顺利工作、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全方位培养能力
从长远意义来讲,开展勤工俭学对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勤工俭学是一项经历时间长、内容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从而在服务中得到锻炼,并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收益。勤工俭学有体力型的,也有智力型的。无论是哪种类型,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全面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保证学以致用
学校在推出勤工俭学项目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培养大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
3、改善经济状况
随着高等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在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新生中,至少有10%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缴不起学费,最后只能很遗憾地告别校园生活。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所得到报酬,贴补生活开销,改善学习条件,以保障其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4、增加就业机会
当下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工作经验,有勤工俭学经验的学生无疑是用工单位的首选,也就是说勤工俭学加大了学生就业的筹码。
二、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勤工俭学深受学生欢迎,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分析并加以解决。
1、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1)勤工俭学的渠道、形式单一。可供大学生选择的类型较少,主要是以家教、兼职、零工这三种为主。相对来说,家教是最受欢迎的,也是学生们觉得最合适的打工方式。但由于女生从事家教比男生更加有优势一些,所以约有70%的比例都是女生。据调查显示,大约六成的大学生会选择兼职。原因在于一方面能更好地培养能力,酬劳也相对可观;另一方面可为以后求职就业做好准备。然而,这种勤工俭学的方式并没有大学生想象得那么乐观,原因在于不少公司希望更多招聘到的是全职人员,而不是兼职人员。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勤工俭学方式以外,到肯德基等快餐店做服务员、发传单等也会被大学生们所选择。
(2)勤工俭学岗位少且层次低。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一般都是图书馆的书籍上架、清洁卫生、部分部门的助理等等,大学生们都认为表面上是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增强了劳动观念,实际上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关,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从事一些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既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也能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社会上的一些兼职就受到了热宠,形式丰富,供不应求,和社会接触也多,相对来说更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于是大学生们宁愿去选择社会兼职,也不会热衷于学校的岗位。
(3)勤工俭学的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只是挂靠在学工部,所以对这方面的工作不够受重视,也因为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在勤工俭学方面的管理力度还不到位,项目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够明显了。
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1)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勤工俭学,能增强学生的务实精神,加强学生劳动的观念,磨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但偏偏有学生就认为勤工俭学就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准备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不屑于参加,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还有些同学本末倒置,认为边读书边赚钱,何乐而不为呢?结果是大量的时间用到“勤工”上面,却忘记了“俭学”,把自己变成了一名职场人员,到头来,钱是赚了点,但耽误了学业。
(2)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无法自我维权。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只对专业课感兴趣,愿意下工夫去学,而忽视了一些公共课的重要性。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本来就是大课堂,一个老师面对几个班的学生,难免会影响上课的效果,再加上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同学们对老师讲授的法律、合同等知识普遍不重视,导致他们的法律鉴别能力相当缺乏,警惕性也不高。比如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中,一味地相信对方的所有承诺,很难鉴别用人单位的真实性等等。对于合同双方,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地位,实际上,真正遇到法律纠纷,吃亏的还是大学生。现在需要在外兼职的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而社会能提供的岗位又非常有限,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们只是一味地追求报酬多,别的什么都不顾,很多用人单位就抓住这一点,只需要口头承诺给大学生,他们就会自觉签合同为其做牛做马。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大学生在和勤工俭学的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是不受劳动法保护的,因此大学生只能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若不行就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更多的时候,大学生往往怕麻烦,到最后都放弃了打官司。
三、对高校勤工俭学项目的建议
1、目标的优化
(1)开展勤工俭学的保障是要从思想上加以高度的重视。重视思想方面要从两个渠道着手。一个渠道就是学校。我们说有效的激励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手段,从而让激励对象顺应正确的方向达到最终的目的。那么高校的勤工俭学就应该有专门的部门、专业的人员来服务于大学生,要让学生们对学校的管理存在信任感,要让他们认为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就可以让自己得到提升和发展。另外,学校要提供更多相关方面的信息,为大学生搭建宽广的平台,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达到双赢。另一个渠道就是大学生自己了。首先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要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知道勤工俭学是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参与勤工俭学,努力让自己的价值观顺应时代的潮流、经济的发展,对以后求职、就业等方面都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2)保证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质量需要专业对口。大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自己的专业,很大程度上是想以后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专业对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那些专业知识牢固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的大学生绝对会受到广泛地青睐。而这一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大学生们不断地积累经验得来。要想把勤工俭学工作做到位,首先要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估,端正态度,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第一目的,选择适合自己并能发挥其最大潜能的岗位,使自己成为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用人才。
2、具体措施及对策
(1)学校层面。第一,大力宣传勤工俭学的科学理念。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于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勤工俭学除了能让理论与实践两者更好地结合以外,还能让大学生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这既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能锻炼其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勤工俭学还能让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中更清晰地给自己定位,为以后求职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勤工俭学的科学理念,需要通过学校通过墙报、宣传栏、班会等各种方式在大学生中广泛大力地宣传,并且要深入人心、落到实处,从而让勤工俭学的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学校要教会大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步伐,别人选择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大家都选择的那个岗位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在选择岗位的时候,眼光要放长远一些,从个人未来的发展趋势的角度,有主见地寻找并确定自己的岗位。
第二,勤工俭学中心的设立。为了让大学生的权益得到维护,设立勤工俭学中心(以下都简称为“中心”),同时配备专门的专业老师,让其全面跟踪管理勤工俭学工作的一整套流程。中心要不定时地更新最新的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便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及时相互了解对方最新的动态。除此以外,中心还要为学生量体裁衣,给他们推荐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并在上岗前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相关培训,绝对保证用人单位的合法性,尽量避免学生被拖欠工资等现象的发生。为了让大学生在勤工俭学期间能够自我保护,中心应经常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海报等方式来宣传与勤工俭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中心要加强对外联系,扩宽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就业渠道。
(2)学生层面。第一,大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首先,在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合法性和真实情况后再去考虑要不要去选择它。学校既然设立了勤工俭学中心,就要依据它所提供的信息,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再确定劳动关系。其次,选择了用人单位后,接下来就是签合同了。大学生应该多长个心眼,毕竟没有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不要一味相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要为双方之间的关系留下字据,不管是合同还是协议,必须要有一项。而且要确定在合同或者协议中有对劳动内容、时间、报酬及双方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不要只看重报酬多这一点就盲目签下约定。最后,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要及时向勤工俭学中心反映情况。中心再和劳动管理部门取得联系,一同来帮助大学生处理劳动纠纷。
第二,大学生应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作为一名学生,当然是以学习为主,如果要因为勤工俭学而耽误学业,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是说通过参加勤工俭学来提升自我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绝不能拿自己所赚的报酬来炫耀自己多么有能力。学校也不能无条件的一味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参加勤工俭学应该有所限制。
[1]李彤: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研[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7).
[2]张晓红:关于组织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杨彦夫:小心中招 暑期兼职暗藏陷阱[N].楚天金报,201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