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氏脉学: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新思路

2014-08-09臧翠翠

吉林中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金氏客观化脉象

臧翠翠,辛 超,边 振,金 伟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 250014)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素问·三部九候论》记载了脉诊法,并指出了它的重要性:“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难经》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首创“独取寸口”的理论。由于其简便易行,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后, 历代医家大都十分重视脉诊。张景岳认为:“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徐灵胎也指出:“虚实之要,莫逃于脉。”他们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脉诊的重要作用。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临床实践与研究,脉诊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诊断科学,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中医脉诊通常都是利用手指体会患者腕处桡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信息,然后根据医者的主观判断再结合一些实际表现将其形象化。例如,“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如轻刀刮竹”和“如绵裹砂”等,这种形象化的脉搏信息在传统中医学中称之为“脉象”。在临床诊断时,医生凭借其指下的体会和其对脉象概念的领会,对病人的脉象加以区分和鉴别[1]。但由于脉象的概念本身较笼统且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所谓“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制约了中医脉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脉诊的客观化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金氏脉学以传统中医脉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思想,以脉诊为手段,以数学为量化工具,对疾病基本做到了定位、定性、定量诊断,在发展了传统脉学理论的同时与传统脉学理论又有一定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架起了桥梁[2],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从金氏脉学的基本内容出发,阐述了金氏脉学如何实现对疾病的定位、定性、定量诊断,并认为金氏脉学对于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国内外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脉诊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已为世人所公认。但由于中医脉诊具有极大的个人主观臆断性,且脉象的概念模糊、笼统,难以掌握,长期影响着脉诊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许多国内外学者投身于脉诊客观化研究,主要是针对脉搏波描记和脉诊仪器的应用研究。

比如,日本、韩国、德国和台湾曾有人研究脉象描记,研制出了6部定位脉象仪;日本大阪建立的“脉诊研究所”,购得韩国专利技术,主要进行脉象的时域分析与应用;台湾则主要进行6部脉象的频谱分析和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只能表明脉象改变与健康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有人研究脉象的描记与分析。研制的仪器有北京的BYS-14型四导心电脉象仪和TP-CBS型,上海MX-5型、HMX-4C型和ZM-1型脉象仪,天津MTY-2型脉图仪和湖南GW-2型脉图仪。研究脉诊客观化,数学模型和智能化、仪器化最早的学者张大祥、肖行贯教授著有专门的论著《脉图的研究》和《脉图法测定血流动力学的初步报告》《中医脉象图形诊断的初步探讨》等,并研制成FJ1-C型脉图仪,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成果奖。此后,研制成不同型号的脉图仪6种。由主要发明人联合申报并荣获1991年医药卫生项目国家发明奖,并获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下属的中华脉图学会。

尽管现代对脉搏波描记或脉诊仪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仍未超出心血管系统或血液循环动力学范畴。而且由于对脉诊理论的揭示和发展远远跟不上脉搏波描记或脉诊仪器的研究进度,致使研制的脉搏波描记或脉诊仪器十分不成熟,导致信号失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 金氏脉学: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新思路

2.1 金氏脉学的基本内容[3]

2.1.1 基本概念

2.1.1.1 脉应和脉相 脉应是单一的脉搏性状改变的共性和概括性,反映的是单一的生理状态或病理变化对脉搏性状造成的扰动,是病变和脉搏性状对应规律的理论化阐述。脉应按照其抽象化的来源,可分为整体脉应和动点脉应。

脉相是一个或多个整体脉应与一个或多个动点脉应按照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综合起来组成的抽象系统,反映了机体一种确定的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脉相是对机体生理病理状态脉搏性状的抽象概括,对应的是机体确定生命状态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形态。故脉相既反映了生命状态的整体性,又反映了某一局部的确定性状,是脉应的有机结合。

2.1.1.2 脉动和脉点 脉动,又称脉搏,是指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舒缩而引起动脉管壁周期性的搏动,反映了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整体固有信息。根据桡动脉管腔内各液层的流动特点,可将脉管纵向搏动空间分为浅、中、深、底4个层位,各层位上呈现的脉动依次为:浅层脉动、中层脉动、深层脉动和底层脉动。浅层脉动对应体表组织(不含骨组织)及体腔膜,中层脉动对应部分内脏(包括气管、心包、胆、胃、大肠、脑膜等),深层脉动对应部分内脏(包括心、肺、肝、脾、直肠等),底层脉动对应骨组织(含骨髓)。

脉点是脉动的构成单位,对应着该层脉动所对应的组织器官中某一确定脏器的确定区域。每层脉动分为A、B、C 3个动组,分别对应心脏泵血的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和舒张期,即脉搏波的上升支、下降支的前段和下降支的后段。然后根据组性特点,将脉搏进一步细分为A1、A2、A3、B1、B2、B3、C1、C2 8个动点。动点径向含有浅层面和深层面两部分,横向包括前点位和后点位两部分。点位和层面的结合即为脉点,又称局部固有信息。

2.1.1.3 特征和脉形 特征是对机体某一具体的区域或脏器的确定的生理病理状态的描述,是指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压力脉动和流量脉动在脉搏波上的具体反映,是描述机体生命状态的重要指标,是组成脉形的基本单位。

脉形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是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或器质改变在脉搏上的综合反映。脉形是脉相的具体形式,反映了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脉搏性状,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

2.1.2 基本规律

2.1.2.1 脉应和病理变化的对应规律 脉搏波的特定变异和确定的病变之间存在着对应规律,这种对应的实质应该是脉应和某种病理变化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对应,这是金氏脉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比如,迟搏表示脉率减慢,在40~49次/min,对应的病理变化是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又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甲状腺机能低下、阻塞性黄疸等。这些病理变化从直观上看虽不同,但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结果是统一的。

2.1.2.2 脉点和脏器的对应规律 脉点和脏器的对应规律反映了脉搏不仅和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一一对应、息息相关,同时在脉搏波上还携带着脏器位置及其径向深度的信息。大概说来,位于横隔肌之上的脏器的位置对应于脉搏波的上升支,横隔肌以下的脏器包括下肢位于下降支;除下肢外以人体腹侧为起点,腹侧体表或靠近腹侧体表的组织对应于浅层,向后依次为中层、深层,骨组织多对应于底层。

2.1.3 基本原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内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或器质性改变都会在心血管系统得以体现,并且通过脉搏波以脉形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就是脉病统一性,是金氏脉学的基本原理。

在金氏脉学中,不但坚持了脉病统一的观点,并且在脉病统一观点的指导下,建立了脉形和疾病的对应关系,并使用脉诊的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已经达到了诊断结论与疾病实际的基本吻合。

2.2 金氏脉学可以实现对疾病的定性、定位、定量诊断 疾病是一个整体,是病因作用于机体使机体产生的异常反应,是由多个病理变化共同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呈现出的一种综合性的病理反应。此时,这些病理反应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从而形成相应的病理脉搏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采集识别就可构成脉形。机体不同的病理变化有不同的病理反应,不同的病理反应就有相应的脉搏信息呈现出来,根据对各种病理变化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位置、程度、预后等。因此,利用脉形可以对疾病进行定性、定位、定量诊断,脉形是诊断疾病的依据。

2.2.1 定性诊断 金氏脉学中的定性诊断是脉诊定性诊断,即根据对脉形中各个特征性质的分析,确定各种主要的次要的病理变化,然后加以综合得出的疾病内在属性的诊断。

例如:冲搏是占位变的特异性特征。如果在脉搏中发现有冲搏(密度ρ≥20%,离散系数v≤40%),提示机体有占位变;如果冲搏伴有致密软涩搏,则说明占位变为炎性包块;如冲搏伴有致密硬涩搏,表征占位变为良性肿瘤;当冲搏伴有黏滞性涩搏时,若黏滞性涩搏密度ρ<20%,离散系数v>40%,仍可判定为良性肿瘤;只有黏滞性涩搏密度ρ≥20%,离散系数v≤40%时,才标志着占位变为恶性肿瘤,黏滞性涩搏一般为恶性肿瘤的特异性特征[4]。

2.2.2 定位诊断 在金氏脉学中,脉点和脏器之间建立了准确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表达了脏器的位置在脉搏波上的某一确定的空间位置(脉点)的体现。根据脉应呈现的脉点,即呈现的动点、点位、层位、层面,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病变所处的脏器,从而达到定位诊断的目的。例如,脉应呈现于左侧中层深层面A1点,表明病变在心脏;脉应呈现于右侧深层深层面B1点,表明病变在肝脏。

金氏脉学的定量诊断是指根据脉形中各特征的表现度,利用经验公式来综合确定疾病的程度、病灶的大小以及对疾病发展的预测,做出较为准确的量化诊断。应用于肿瘤诊断时,除上述量化指标外,还可判断出肿瘤的转移情况和恶性度等。

金氏脉学常以100次脉动作为一个诊脉周期,几个诊脉周期构成的诊脉过程为周程。病情较轻,特征相对稳定,脉形分辨率高者,一般以3个周期作为一个周程;病情较重,特征不够稳定,脉形难以分辨者,一般以5个周期作为一个周程;病情严重,病因复杂,特征极不稳定,脉形极难分辨者,以7个或9个周期作为一个周程。特征密度是特征在一个周程中呈现的频率,一个诊脉周程中特征所有周期密度的算术平均数用百分数表示称为周程密度,是疾病发展动向的量化指标,用ρ表示。一般来讲,特征的周程密度表示疾病的轻重程度。

金氏脉学利用脉形中对应于病灶的特征密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结合临床经验系数,就可以方便地确定病灶的面积。如确定溃疡面的大小,可以根据脉形中的断搏的密度值来确定。因为溃疡面一般为椭圆形,故溃疡面积的经验公式:设周程中最小密度为ρmin,最大密度为ρmin,因大多数溃疡为椭圆形,故其短半轴a=0.98ρmin,长半轴b=0.98ρmin,则溃疡面面积为S=πab。其中,0.98为经验系数[5]。

冲击搏是表征占位性病变的脉应,根据冲搏密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即可确定肿瘤的体积。若在某个诊脉周程(i个周期)中发现冲搏,且冲搏对应的机体部位为胸腔(盆腔)部位,其周期密度分别为ρ1,ρ2,……,ρi,周程密度为ρ(ρ≥20%,v≤40%),则有

L=k×(ρ1∨ρ2∨……∨ρi)=k×ρimin

W=k×(ρ1∧ρ2∧……∧ρi)=k×ρimin

H=k×ρ

其中,k=8(cm)为金氏脉学中的经验系数,所得的L、W、H值即为占位性病变的长、宽、高。该模型称为胸腔(盆腔)模型,记为T—X模型。

联用组采用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的检查方法:经腹部超声检查完毕后,行阴道超声检查,腹部超声进行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嘱患者彻底排空膀胱后再接受阴道超声检查,检测前将阴道超声监测仪的探头频率调设为5MHz-7MHz,将耦合剂涂抹于探头上,之后再套避孕套[4],将探头缓慢伸入患者的阴道内,注意操作动作的轻柔性,通过转动探头实现横向、纵向及多角度的扫查,还可采用倾斜、旋转及推拉等手法进行全面观察患者的腹盆腔情况。

颅腔为硬腔且生长空间较小,同样的占位性病变在颅腔显示的特征密度高,约为胸腔占位性病变密度的2倍,因此在计算颅腔占位性病变体积时,应对T—X模型加以修正,即:

该模型称为颅腔模型,记为T—L模型。

腹腔为软腔且生长空间较大,故同样的占位性病变呈现的特征密度较胸腔为小,一般应在实际采集的特征密度基础上增加5%,因此腹腔占位性病变体积模型应对T—X模型加以修正,即:

L=k×[(ρ1∨ρ2∨……∨ρi)+5%]

=k×(ρimin+5%)

W=k×[(ρ1∧ρ2∧……∧ρi)+5%]

=k×(ρimin+5%)

H=k×(ρ+5%)

该模型称为腹腔模型,记为T—F模型[6]。

此外,金氏脉学还建立了许多通过脉象诊断疾病的其他数学模型,如疾病的脉形确诊概率模型、脉形特征采集的误差系数模型、脉形指数评价脉形临床价值的模型、肿瘤恶性度的概率确定模型、肿瘤转移可能性的判定模型等,将数学的严谨客观融入到脉学当中,使诊断结论数字化、明确化、客观化。

3 结语

作为中医四诊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脉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发展不足。金氏脉学的出现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脉诊客观化研究找到了新的思路。尽管目前金氏脉学还有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但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实践的不断积累,科研、实验手段的进一步完善,金氏脉学现有的缺憾必将逐一消弭,最终实现脉诊的客观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1]刘磊,吴秋峰,张宏志,等.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3,3(3):20.

[2]魏守水,韩庚祥,金伟.基于金氏脉学的新型脉诊仪的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5,19(5):91.

[3]金伟.金氏脉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3.

[4]金伟.我的脉学探索[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1-43.

[5]金伟.金氏实用脉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25.

[6]金伟.金氏脉学解析[J].中国中医急症,1999,8(3):33.

猜你喜欢

金氏客观化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中医舌诊客观化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探讨
侦探日记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民事司法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内涵探讨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运动心理学研究走向:主观客观化
两碗寿面
人生智慧与生存哲学的讲述——《聊斋志异》中《邵女》之主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