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岸网络流行语角度透视中华文化安全问题

2014-08-08尹航赵俏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网络流行语网络舆论

尹航+赵俏

摘要: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舆论的体现,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反映了两岸文化领域的诸多现状。通过研究两岸流行语的相关概念和特征,通过列举实例,对可能出现或衍生的中华文化安全问题进行说明。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安全;中华文化;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74-02

作为舆情呈现和语言变异的指标,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流行语在两岸网民中的广泛使用,它所负载的网络文化也在两岸间传播开来。在台湾有一档主题为“都三通了,你脑袋通了吗?”的节目,其内容主要是让嘉宾猜测一些大陆网络流行语的意思,比方说“屌丝、累觉不爱、剩女”等等。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深入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一、网络流行语及其特征研究

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并不是由政府部门或媒体制作和催生的,终究还是始于网络。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网络流行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其特征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个人色彩和非理性因素。由于网民年龄趋于年轻化,在表达意见时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特别是对于损害公共利益或践踏社会正义的事件,情绪化和非理性因素尤为明显。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互联网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爆发新词语的导火线。倘若处理不善,或者误读误报相关信息,则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表现网络舆论的符号,但同时也极容易滋生谣言传播和负面效应。因此,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舆论的一种表面化的反应,缺乏理性判断,带有个人色彩;同时折射出的普遍网民心理。

2.零散和碎片化的语言规则。网络流行语和主流话语体系相比,更加零散和碎片化,没有系统的话语规则。也正是因为这样赋予了更多的符号意义,比如一个“宅”字,在网络流行含义中有“沉溺在家里不出门同时专注于某一件事”,可以用于褒义和贬义,比如“宅男”一般指“沉溺于家里或宿舍,不爱运动或外出的男生”,而“技术宅”特指“沉溺在家中专注于某种技术或设计的人”,这体现了当下很多年轻网民的生存或生活状态。我们从这样的零散和碎片化的语言规则中可以体会到一些负面情绪和社会问题,比如“技术宅”的网络释义中还含有一种技术人员工资低、工作生活单一枯燥的抱怨情绪。换言之,零散和碎片化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种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以及在不同文化圈和年龄段中呈现的文化心理。

3.群体性和公共性。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表哥”、“房叔”、“房姐”等特权阶级反映出我们国家权力所有者和监督者的诸多问题,极易引发了群体性的舆论风暴。换言之,当新媒介可以成为公民寻求公共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和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重要方式时,网络流行语开始呈现出相当的公共性。从流行语的语境和内容角度,可以准确把握社会脉搏,预见舆论突发问题,把许多问题解决在萌生阶段。同样在台湾地区的网络流行语中也能透视类似现象,比如2013年台湾地区的流行语“真的好想赢” 以及“鲁蛇”所代表loser都反映出一种公众的负面情绪在社会中蔓延的趋势。

二、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的中华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区域内,自身发展及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民间艺术、文化景观等)的独立性特征。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问题也就没有突出表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间文化冲突也日趋显现。而今,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之一被各国高度重视。回顾历史,在近代时期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观照,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是如此。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的表现方式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处于风险时期,转型中的一种不稳定状态。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使用群体日益增加的情况,我们应该敏锐发觉其可能反映出的文化安全问题。

1.物质崇拜的价值导向。在两岸的网络流行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高帅富”、“白富美”、“土豪”等词语用来形容条件优越的人群,而“鲁蛇”和“屌丝”等词语用来形容普通人群,甚至透出一种失败者、普通人的自卑心理。2014年是中国农历的马年,春节以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马上体”也反映出民众普遍的物质追求,例如“马上有钱”、“马上有房”等。现实中对于物质崇拜的价值导向已经蔓延到网络,并通过网络流行语反映出来。一方面我们的物质生活还不够殷实富足,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在精神文化领域缺乏一种价值引领。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我们应该坚持倡导一种人文精神,避免陷入物质崇拜的价值追求中,这当然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更要发散到文化市场与公共文化服务中去。

2.低俗丑恶的审美品位。2013年,大陆网民总量已经达到6.4亿人,其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而网络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低俗和丑恶的审美品位,例如“黑木耳”、“龟头”以及“轮流发生性关系”等。这从某个侧面说明,部分民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在社会低俗文化和丑陋现象上,这种不良的审美品位在网络中感染着舆论气氛,不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互联网的使用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他们对于很多不良信息还不具备辨别力,这种网络流行语境可能未来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中华文明的美学品位更多的是指“真”、“善”、“美”,而非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透过网络流行语的现象,我们更应该避免丢失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格局。

三、结语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危机:环境、资源、人口,金融危机,局部战争和地区争端等等问题。这些危机的背后根本性的问题是文化。不容否认,现在统占世界的是西方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至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以物质崇拜、工具理性和价值中立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主流格局。也正是这样的文化格局,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危机和挑战。很多学者和思想家开始意识到,要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危机,就要从古老的东方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两岸三通的全面实现,两岸的交流日趋频繁,台湾和大陆的网络用语很容易互相传播。据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13年,中国网民已突破6.4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4.6亿;台湾网民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全球第一。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我们不能忽视网络文化对于主流价值和中华文明的冲击。我们作为两岸四地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对内维系文化传承纽带,对外光大文化当代价值的使命。在“西学”统治的世界上,维护中华文化安全是一项长期深远的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史文静.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J].人民论坛,2013,(18).

[2]王平.2013台湾网络流行语(宝岛万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2-25(03).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黄慧如.台湾网络语域的语言现象[J].现代语文,2009,(24).

[5]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3-19

作者简介:尹航(1990-),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赵俏(1992-),女,江西高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endprint

摘要: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舆论的体现,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反映了两岸文化领域的诸多现状。通过研究两岸流行语的相关概念和特征,通过列举实例,对可能出现或衍生的中华文化安全问题进行说明。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安全;中华文化;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74-02

作为舆情呈现和语言变异的指标,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流行语在两岸网民中的广泛使用,它所负载的网络文化也在两岸间传播开来。在台湾有一档主题为“都三通了,你脑袋通了吗?”的节目,其内容主要是让嘉宾猜测一些大陆网络流行语的意思,比方说“屌丝、累觉不爱、剩女”等等。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深入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一、网络流行语及其特征研究

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并不是由政府部门或媒体制作和催生的,终究还是始于网络。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网络流行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其特征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个人色彩和非理性因素。由于网民年龄趋于年轻化,在表达意见时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特别是对于损害公共利益或践踏社会正义的事件,情绪化和非理性因素尤为明显。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互联网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爆发新词语的导火线。倘若处理不善,或者误读误报相关信息,则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表现网络舆论的符号,但同时也极容易滋生谣言传播和负面效应。因此,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舆论的一种表面化的反应,缺乏理性判断,带有个人色彩;同时折射出的普遍网民心理。

2.零散和碎片化的语言规则。网络流行语和主流话语体系相比,更加零散和碎片化,没有系统的话语规则。也正是因为这样赋予了更多的符号意义,比如一个“宅”字,在网络流行含义中有“沉溺在家里不出门同时专注于某一件事”,可以用于褒义和贬义,比如“宅男”一般指“沉溺于家里或宿舍,不爱运动或外出的男生”,而“技术宅”特指“沉溺在家中专注于某种技术或设计的人”,这体现了当下很多年轻网民的生存或生活状态。我们从这样的零散和碎片化的语言规则中可以体会到一些负面情绪和社会问题,比如“技术宅”的网络释义中还含有一种技术人员工资低、工作生活单一枯燥的抱怨情绪。换言之,零散和碎片化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种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以及在不同文化圈和年龄段中呈现的文化心理。

3.群体性和公共性。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表哥”、“房叔”、“房姐”等特权阶级反映出我们国家权力所有者和监督者的诸多问题,极易引发了群体性的舆论风暴。换言之,当新媒介可以成为公民寻求公共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和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重要方式时,网络流行语开始呈现出相当的公共性。从流行语的语境和内容角度,可以准确把握社会脉搏,预见舆论突发问题,把许多问题解决在萌生阶段。同样在台湾地区的网络流行语中也能透视类似现象,比如2013年台湾地区的流行语“真的好想赢” 以及“鲁蛇”所代表loser都反映出一种公众的负面情绪在社会中蔓延的趋势。

二、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的中华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区域内,自身发展及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民间艺术、文化景观等)的独立性特征。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问题也就没有突出表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间文化冲突也日趋显现。而今,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之一被各国高度重视。回顾历史,在近代时期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观照,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是如此。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的表现方式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处于风险时期,转型中的一种不稳定状态。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使用群体日益增加的情况,我们应该敏锐发觉其可能反映出的文化安全问题。

1.物质崇拜的价值导向。在两岸的网络流行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高帅富”、“白富美”、“土豪”等词语用来形容条件优越的人群,而“鲁蛇”和“屌丝”等词语用来形容普通人群,甚至透出一种失败者、普通人的自卑心理。2014年是中国农历的马年,春节以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马上体”也反映出民众普遍的物质追求,例如“马上有钱”、“马上有房”等。现实中对于物质崇拜的价值导向已经蔓延到网络,并通过网络流行语反映出来。一方面我们的物质生活还不够殷实富足,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在精神文化领域缺乏一种价值引领。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我们应该坚持倡导一种人文精神,避免陷入物质崇拜的价值追求中,这当然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更要发散到文化市场与公共文化服务中去。

2.低俗丑恶的审美品位。2013年,大陆网民总量已经达到6.4亿人,其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而网络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低俗和丑恶的审美品位,例如“黑木耳”、“龟头”以及“轮流发生性关系”等。这从某个侧面说明,部分民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在社会低俗文化和丑陋现象上,这种不良的审美品位在网络中感染着舆论气氛,不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互联网的使用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他们对于很多不良信息还不具备辨别力,这种网络流行语境可能未来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中华文明的美学品位更多的是指“真”、“善”、“美”,而非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透过网络流行语的现象,我们更应该避免丢失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格局。

三、结语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危机:环境、资源、人口,金融危机,局部战争和地区争端等等问题。这些危机的背后根本性的问题是文化。不容否认,现在统占世界的是西方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至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以物质崇拜、工具理性和价值中立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主流格局。也正是这样的文化格局,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危机和挑战。很多学者和思想家开始意识到,要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危机,就要从古老的东方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两岸三通的全面实现,两岸的交流日趋频繁,台湾和大陆的网络用语很容易互相传播。据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13年,中国网民已突破6.4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4.6亿;台湾网民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全球第一。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我们不能忽视网络文化对于主流价值和中华文明的冲击。我们作为两岸四地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对内维系文化传承纽带,对外光大文化当代价值的使命。在“西学”统治的世界上,维护中华文化安全是一项长期深远的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史文静.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J].人民论坛,2013,(18).

[2]王平.2013台湾网络流行语(宝岛万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2-25(03).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黄慧如.台湾网络语域的语言现象[J].现代语文,2009,(24).

[5]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3-19

作者简介:尹航(1990-),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赵俏(1992-),女,江西高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endprint

摘要: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舆论的体现,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反映了两岸文化领域的诸多现状。通过研究两岸流行语的相关概念和特征,通过列举实例,对可能出现或衍生的中华文化安全问题进行说明。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安全;中华文化;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74-02

作为舆情呈现和语言变异的指标,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流行语在两岸网民中的广泛使用,它所负载的网络文化也在两岸间传播开来。在台湾有一档主题为“都三通了,你脑袋通了吗?”的节目,其内容主要是让嘉宾猜测一些大陆网络流行语的意思,比方说“屌丝、累觉不爱、剩女”等等。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深入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一、网络流行语及其特征研究

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并不是由政府部门或媒体制作和催生的,终究还是始于网络。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网络流行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其特征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个人色彩和非理性因素。由于网民年龄趋于年轻化,在表达意见时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特别是对于损害公共利益或践踏社会正义的事件,情绪化和非理性因素尤为明显。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互联网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爆发新词语的导火线。倘若处理不善,或者误读误报相关信息,则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表现网络舆论的符号,但同时也极容易滋生谣言传播和负面效应。因此,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舆论的一种表面化的反应,缺乏理性判断,带有个人色彩;同时折射出的普遍网民心理。

2.零散和碎片化的语言规则。网络流行语和主流话语体系相比,更加零散和碎片化,没有系统的话语规则。也正是因为这样赋予了更多的符号意义,比如一个“宅”字,在网络流行含义中有“沉溺在家里不出门同时专注于某一件事”,可以用于褒义和贬义,比如“宅男”一般指“沉溺于家里或宿舍,不爱运动或外出的男生”,而“技术宅”特指“沉溺在家中专注于某种技术或设计的人”,这体现了当下很多年轻网民的生存或生活状态。我们从这样的零散和碎片化的语言规则中可以体会到一些负面情绪和社会问题,比如“技术宅”的网络释义中还含有一种技术人员工资低、工作生活单一枯燥的抱怨情绪。换言之,零散和碎片化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种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以及在不同文化圈和年龄段中呈现的文化心理。

3.群体性和公共性。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表哥”、“房叔”、“房姐”等特权阶级反映出我们国家权力所有者和监督者的诸多问题,极易引发了群体性的舆论风暴。换言之,当新媒介可以成为公民寻求公共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和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重要方式时,网络流行语开始呈现出相当的公共性。从流行语的语境和内容角度,可以准确把握社会脉搏,预见舆论突发问题,把许多问题解决在萌生阶段。同样在台湾地区的网络流行语中也能透视类似现象,比如2013年台湾地区的流行语“真的好想赢” 以及“鲁蛇”所代表loser都反映出一种公众的负面情绪在社会中蔓延的趋势。

二、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的中华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区域内,自身发展及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民间艺术、文化景观等)的独立性特征。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问题也就没有突出表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间文化冲突也日趋显现。而今,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之一被各国高度重视。回顾历史,在近代时期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观照,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是如此。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的表现方式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处于风险时期,转型中的一种不稳定状态。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使用群体日益增加的情况,我们应该敏锐发觉其可能反映出的文化安全问题。

1.物质崇拜的价值导向。在两岸的网络流行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高帅富”、“白富美”、“土豪”等词语用来形容条件优越的人群,而“鲁蛇”和“屌丝”等词语用来形容普通人群,甚至透出一种失败者、普通人的自卑心理。2014年是中国农历的马年,春节以来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马上体”也反映出民众普遍的物质追求,例如“马上有钱”、“马上有房”等。现实中对于物质崇拜的价值导向已经蔓延到网络,并通过网络流行语反映出来。一方面我们的物质生活还不够殷实富足,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在精神文化领域缺乏一种价值引领。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我们应该坚持倡导一种人文精神,避免陷入物质崇拜的价值追求中,这当然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更要发散到文化市场与公共文化服务中去。

2.低俗丑恶的审美品位。2013年,大陆网民总量已经达到6.4亿人,其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而网络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低俗和丑恶的审美品位,例如“黑木耳”、“龟头”以及“轮流发生性关系”等。这从某个侧面说明,部分民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在社会低俗文化和丑陋现象上,这种不良的审美品位在网络中感染着舆论气氛,不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互联网的使用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他们对于很多不良信息还不具备辨别力,这种网络流行语境可能未来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中华文明的美学品位更多的是指“真”、“善”、“美”,而非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透过网络流行语的现象,我们更应该避免丢失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格局。

三、结语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危机:环境、资源、人口,金融危机,局部战争和地区争端等等问题。这些危机的背后根本性的问题是文化。不容否认,现在统占世界的是西方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至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以物质崇拜、工具理性和价值中立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主流格局。也正是这样的文化格局,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危机和挑战。很多学者和思想家开始意识到,要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危机,就要从古老的东方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两岸三通的全面实现,两岸的交流日趋频繁,台湾和大陆的网络用语很容易互相传播。据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13年,中国网民已突破6.4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4.6亿;台湾网民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全球第一。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我们不能忽视网络文化对于主流价值和中华文明的冲击。我们作为两岸四地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对内维系文化传承纽带,对外光大文化当代价值的使命。在“西学”统治的世界上,维护中华文化安全是一项长期深远的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史文静.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J].人民论坛,2013,(18).

[2]王平.2013台湾网络流行语(宝岛万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2-25(03).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黄慧如.台湾网络语域的语言现象[J].现代语文,2009,(24).

[5]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3-19

作者简介:尹航(1990-),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赵俏(1992-),女,江西高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网络流行语网络舆论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