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引领打造生态文明发展的绿色堡垒
2014-08-08卢甜甜
摘要: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严峻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故从资源、环境、生态三者的关系入手,阐述当前中国资源环境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并针对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311-02
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
一、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关系
所谓“资源”,泛指“自然资源”,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它具体指的是在该国或该地区主权领土和可控大陆架范围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资源的总称。通常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五大类。
所谓“环境”,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特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前者称为“原生环境”,后者称为“次生环境”。环境有两个明显区别的部分: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后者构成其他有机体对于有机体施加的任何影响,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合作。从人类与自然的功能关系看,环境是客体,人类是主体,人类与环境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所谓“生态”,泛指“自然生态系统”,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生物群落处于核心地位,它代表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物质和能量流动强度以及外貌景观等。非生物环境既是生命活动的空间条件,也是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地球表面的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系统[1]。
资源、环境、生态是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区别是它们强调和体现的自然对于人类的功能不同。其中,资源强调的是实体功能,体现为自然对于人类实体的直接有用性;环境强调的是客体的“受纳功能”和“服务功能”,体现为接受并容纳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无用副产品和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繁衍提供栖息地等直接与间接有用性;生态强调的是主体状态及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和协同进化功能,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协同进化”。联系是它们都统一于自然这个整体,都是自然对于人类功能关系的体现,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谓“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生态规律为行为准则,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的方法,依照生态系统管理的原理,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维护生态正义为根本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健康型文明社会。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等都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二、中国资源环境领域面临的问题
第一,从资源利用效率看,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利用方式总体仍然粗放,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资源回收率比较低,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却变成了废弃物,从而造成能源和主要资源的浪费。例如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3],中国的钢铁、石化、水泥等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12.5%、30%和15%[4],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第二,从资源消耗的增幅看,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国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主要原材料消耗弹性系数(原材料增速与GDP增速之比)呈扩大趋势[5]。例如中国的人均能耗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中国的人均GDP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第三,从环境污染程度看,中国的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有效改善。2013年以来连续多发的大面积雾霾就是环境污染结下的恶果,暴露出中国的大气污染形势已经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中国的生态系统令人担忧,全国生态环境状况面临严峻形势。中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都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有些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三、中国资源环境领域取得的成效
首先,资源环境理念不断深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中国又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又进一步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刚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6]。在一次又一次的接力探索中,中国的资源环境理念也在不断深化。
其次,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不断深入。为了应对急剧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着力推动结构调整,中国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十一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1.2%,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了“十一五”时期的0.59。同时,“十一五”期间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且相应地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进入“十二五”之后,中国继续把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计划到2015年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1.4%、增加森林碳汇等目标。
由于一系列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的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环境保护和土地政策等的实施和不断强化,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也推动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大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能源供给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不同的层面出发,进行创新,寻求突破。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大改以往“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生产流程,遵循“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封闭式生产流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赢”。
endprint
第二,强化政策导向及法制保障,采用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配套的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鼓励涉及资源再生和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引导民众和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和循环发展理念,扶持对资源再生、环境治理产业的成长,给予其各种可能(比如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快“立改废”进程,尽快完善生态环境、矿产、土地、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全面清理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一致的内容,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责任,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使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第三,创新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指标。中国可以组建专门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赢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特有作用。同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绿色GDP”核算体系(如HDI人文发展指数),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等方面的情况,改变长久以来仅以GDP经济指标考核各地方政府的做法,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人文发展和环境生态的保护。
第四,以科学规划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应尽快成立高规格、精专业、高效率的规划委员会,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做实做好,做到规划与放权相统一,在统一整体发展节奏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好地方优势,以资源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环保绿色产业[7],尽快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正在努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繁重而又光荣。所以,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是我们的一致追求。
参考文献:
[1]黎祖交.关于资源、环境、生态关系的探讨[J].林业经济,2013,(2):11-15.
[2]杨朝霞.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新解[J].环境保护,2014,(4):50-52.
[3]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环境保护,2014,(2):10-16.
[4]韩文科.突出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着力打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J].环境保护,2014,(1):20-21.
[5]王征.以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4,(1):66-67.
[6]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2.
[7]彭青林.以环境资源为重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N].海南日报,2014-02(A03).[责任编辑 魏杰]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卢甜甜(1989-),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