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民乐北滩荒漠风蚀区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治理成效

2014-08-08马文品夏彪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成效生态

马文品+夏彪

摘要:甘肃省民乐县北滩荒漠风蚀区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在西北地区及内陆河流域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项目以促进社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为根本,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防风固沙效益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强度显著减小,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现已被确定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基地。对北部滩风蚀区治理项目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和提炼,试图在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生产格局等方面,探索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的荒漠区治理模式更具推广前景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荒漠区;生态;修复模式;成效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313-02

一、区域概况

民乐县北部滩位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部的洪积扇缘,西北与甘州区相接,东至山民两县之交界的锯条山,南与本县六坝镇耕地相连。土地面积4.89万hm2,其中:天然草场1.16万hm2,沙化土地1.12万hm2,干燥剥蚀残山0.34万hm2,荒漠戈壁2.27万hm2 。本区的特点是地势平坦,无坡度分级,沙砾地面,土层较薄,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春秋风沙多,夏季炎热,冬季酷寒,生长有多种典型荒漠沙生植物,覆盖度达15%~20%。该区系典型的戈壁荒漠风蚀区,海拔高度在1 589m~1 850m之间,年总辐射量达140~149Kca/cm2,年平均气温4℃~7℃,年降雨量150mm~253mm左右,而年蒸发量则高达1 638mm~2 770mm,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灾害性气象要素主要有干旱、霜冻、干热风和沙尘暴;区内荒地资源面积大,地下水资源蕴藏丰富,为县境内洪水河、童子坝河、海潮坝河、大堵麻河等河流尾闾,热量充足,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区内土壤主要由灰棕漠土、风沙土和壤质灌耕土组成。天然植被稀疏,类型简单,主要有珍珠、红砂、白刺、枸杞、沙兰刺头、籽蒿、沙米、戈壁针茅、苦豆子、沙葱、麻黄、沙棉蓬等。造林树种有白杨、小叶杨、新疆杨、沙枣、箭杆杨、花棒、梭梭等。

二、区域水土流失存在的问题

1.生态用水资源短缺。随着全县人口的增加,北部滩开发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本来就有限的水资源,只能灌溉农田,当年植树造林也不能保证灌溉,造成林木生长不良或部分枯死,保存率为36%,水资源不足是造成林木及沙生植物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2.超载放牧,破坏地利,导致植被稀疏。北部滩风蚀区的锯条山丘陵放牧亚区和沙生植物保护亚区,草场面积达2.22万hm2,占该区面积的58.72%,植被覆盖度较低,在夏秋季节牧草生长旺盛,草质良好,是本县边缘地带乡村群众放牧羊只、骆驼的主要区域,趋于经济利益和无序管理,草场超载放牧,牲畜践踏草场,致使地表土层破坏,草场得不到恢复,造成局部区域沙漠化程度更加严重。

3.滥采野生植物资源现象严重,植物种类减少。北部滩荒漠区域生长着一些稀疏的野生甘草、麻黄、黄参、发菜、地卷皮、锁阳、蒲公英、茵陈蒿、紫苜蓿、车前草、艾蒿等,由于药用价值高,成本较低,风味独特,因此每年都有一些群众夏秋季拔青沤绿肥,冬季打黄柴、捡拾发菜、乱采滥挖中药材等破坏沙生植物的不良行为存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导致植被种群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据调查,每挖40~60kg中药材活野菜,便会造成1hm2草地荒漠化或沙化。

4.生态意识淡薄。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够强,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效益的现象仍有发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三、治理对策与配置模式

(一)治理对策

北部荒漠风蚀区综合治理的思路要首先明确规范人类对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利用行为,使其向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应当以绿洲保护为中心,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荒漠化治理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自然修复,政策引导,技术示范的治理原则,建立多层次、阶梯式防护体系,维持其现有生态系统的稳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1.防风固沙林带体系建设。在风蚀区和绿洲边缘的缓冲地带营造以旱生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带,而在绿洲与沙漠、戈壁的交界处要先设置阻沙带后再建立防风固沙林带,适当发展人工草产业。

2.混交林带体系建设。在风蚀区内部的沙化重点区域以乔灌草相结合,建设高标准的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并改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适当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发展生态农业。

3.封禁育草带体系建设。建立以保护戈壁荒漠地带天然植被为主的封禁育草带体系。主要采取封禁放牧、樵采和封育保护措施,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荒漠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植被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二)典型配置模式

1.防风固沙林带建设模式。主要以民乐县与甘州区边界地带、县化工大道两侧及北部滩与周边农村耕地的缓冲区地带,东西走向,设立三道林带防线,面积1 200hm2。项目区大部分土地为砂砾石滩地,树种选择以乔灌混交相结合,林带宽度视土地利用条件而定,一般在20m~100m之间,均采用开挖水平沟方式栽植。营造以旱生灌木和乔木混交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带,灌木树种选用红柳、花棒、柠条、骆驼刺、沙枣、白刺、梭梭等;乔木树种易选用新疆杨、二白杨、臭椿、刺槐和国槐等。

2.人工植被工程治理模式。以国道227线两侧、植被保护站周围及县化工大道南边区域为主,面积1 450 hm2。以种植耐干旱、耐寒冷、耐碱盐、喜光照的毛苕子、苦豆子、草木樨、冰草、籽粒苋、星星草、苜蓿草、麻黄草等为主。

3.生态自然修复治理模式。以开发区至东乐路两侧,东至锯条山,西至国土局农场的荒漠戈壁滩为界。植被以野生荒漠植被保护为主封育面积17 500 hm2,设置围栏95km,禁止人为破坏和放牧,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自然修复。

4.机关农林场及企业治理模式。在风蚀区和绿洲边缘的缓冲地带,以国有机关单位划片包区开办农林场+龙头企业的形式治理,面积达2 500 hm2。农林场采取以土地平整,种植农作物,四周设置围墙,沿围墙栽植防风固沙林网,田间渠路林田配套,工程设施完善,地埂种植苜蓿等草种的模式。企业采取以荒滩地为场地,厂区四周栽植防风林带,道路用混凝土硬化,发展草畜产业和中药材种植等高效农经产业,厂区空闲地带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

四、风蚀区治理的成效

(一)形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自成立北部滩风蚀区植被保护工作站以来,确定了以综合治理,重点防护,高效开发,注重效益,建设生态示范工程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大力发展植树种草,封沙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使自然面貌有了大的改观。至目前,已完成国道227线和开发区道路两侧植树95km,栽植各类树木38万株,形成了一条条纵横“绿色长廊”种植防风固沙林带1 360hm2,经济林2 980 hm2,完成自然植被保护19 600hm2,人工育草2 560 hm2,基本农田2 500 h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9万hm2,治理程度达到59.30%,植被覆盖率达到了63.58%,初步形成了以小区建设为主,工程、生物、农耕措施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综合防治体系,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防风固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endprint

(二)综合治理效益显著

1.改善生态环境面貌,减少了风沙危害程度。通过综合治理流沙、防风固沙林带建设、人工种草、结构调整、封禁治理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以阻沙体系、固沙体系、封沙育林体系和农田防护体系有机结合的综合治沙体系,达到治理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面积1.12万hm2,降低风蚀程度25%。

2.实施高效节水工程,节水效果显著。在项目区农业及生态用水中,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实行喷灌、滴灌和管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和常规节水措施,亩用水定额控制在80m3~100m3,达到亩节水20%~40%,单方水经济效益提高了15%。

3.注重生态自然修复,环境质量明显好转。通过治理,风蚀区林草面积由实施前的1.16万hm2增加到2.65万 hm2,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 35.64%增加到63.58%,气温有所下降,年气温距平在-0.5~ -0.9之间;降水有所上升,年降水总量比历年偏多15%;蒸发基本持平,有效地促进了小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变。

4.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了社会协调发展。至目前,北部滩荒漠区已建立机关农林场36家,发展工业企业50家,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已建成甘肃省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现打成机井107眼,种植面积0.43万hm2,林果面积达0.26万hm2,农林业年产值达0.68 亿元,增加收入 0.32亿元;工业企业年总产值达3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8.5亿元,实现利税0.88亿元。

五、结语

北部滩荒漠风蚀区生态修复及水保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今后要以建立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目标,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纽带,以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为根本,研究风蚀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探索风蚀区治理的模式和技术推广,根据现有的资源基础,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以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组合,发挥区域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按照新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思路,全力实施 “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三大战略,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提升农业单方水产值,初步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确保北部滩风蚀区的治理。

参考文献:

[1]张勃,石慧春.河西地区绿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7-74.

[2]秦嘉海,金自学.张掖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生态恢复策略[J].中国水土保持,2006,(7):9-11.

[3]王秀珍,王礼先,谢宝元.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03,(1):33-36.

[责任编辑 魏杰]

收稿日期:2014-04-09

作者简介:马文品(1965-),男,甘肃民乐人,工程师,从事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效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践应用探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