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思考

2014-08-08丁洁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公允价值

摘要:围绕会计界与金融界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争论,找出了次贷危机形成的直接诱因,阐明了面对挑战和考验学界的观点。

关键词:次贷危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31-02

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质疑

1.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经济形势好时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又放大了悲观预期,将经济低迷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迫使银行确认了大量的损失,似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短缺与公允价值会计存在因果关系。

2.在一些法律诉讼中指控某些金融负债存在不当估计

如当带追索权的抵押资产被打包证券化出售后,类似于应收账款按质押取得借款处理,在不核销该类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同时增加一项负债,有关债权的坏账风险仍由出售抵押资产企业负担,并合理提取用于质押资产的坏账准备。抵押贷款机构既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个负债,又要按合理的方法计提坏账。FASB Statement No.140《金融资产的转移、服务权以及金融负债的解除》规定与带追索权义务的金融资产相关的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FASB No.45解释要求还需附注披露担保品的性质、未来可能支付的最大金额、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可获得担保品的性质及可回收金额,但在一些法律诉讼中多指控该负债金额为不当估计。

3.对难变现资产的计价存在争议

当市场低迷,资产流动性缺失时,取消赎回权资产的计价、信贷风险的时间和程度的估计、不良贷款的计价、贷款损失准备的确定等需要大量的估计与判断,而这些又多被指责为不当估计与判断。尤其当抵押担保证券市场出现下滑时,获得关于该类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信息因市场的萎靡、不活跃而变得困难,缺少活跃市场参照价格,实务中一些机构或参照比较活跃交易的可比市场的证券价格,又或借助于考虑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赎回风险等相关参数的数学计价模型来估计证券价格,这种选择难免掺杂管理当局的偏好,以致模型因输入变量的假设性、估计性和偏好性而侵蚀输出结果的准确性,恶性的结果是该类资产的交易更加稀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信贷危机。

二、公允价值加剧了次贷危机

1.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价格而非价值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种交换价格,是自愿进行交易的双方就某项资产或负债达成的公允的市场价格,并非指资产或负债的实际经济价值。

2.次贷危机下的资产价格已背离其价值

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相离甚远,违背价值规律。由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泡沫,包含很多内容,从信用泡沫—产品泡沫—资金泡沫—价格泡沫—市值泡沫,形成一条长长的泡沫链,最底层标的的次级贷款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互换产品、债券保险公司,乃至整个债券市场也都陷入危机,资产价格泡沫随之破灭。

3.在次贷危机下公允价值造成大量的资产减值

美国会计准则157号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按照该准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 在财务报表中,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迅速贬值的同时,并未打算出售的持有到期资产也在大规模计提减值。由于持有的投资工具大幅贬值,按市值入账将取得巨额损失,企业在资产贬值、盈利下跌的情况下难以寻找到融资,最终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因无法解决流动性不足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而垮台。

三、针对质疑本文坚持的观点

1.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目标定位

公允价值的目标定位即公平、公允、公正与不偏不倚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虽然在表述公允价值的定义上,IASB的IAS 39与FASB的FAS 157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强调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说是一种计量属性,不如说是一种计量目标。在此目标下既不能过份稳健,也不能过于激进,更不能因过份关注某些人的利益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应以产生中立的信息为目的,而不是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影响行为,确切的说,是投资者在资本筹集与分配决策中加以运用的工具。

2.公允价值应保证实现公允计量

只有相关资产、负债早已暴露在公平、有序、活跃的主体市场交易中才能算得上是计量过程的公允,依此状态由买卖双方意欲达成的价格才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如果过程不公允就不会产生公允的计量结果。但是,并不是计量过程的公允必然导致计量结果的公允,因为公允价值是交换价格而非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换实现的是不可能存在于任何场合,但也不会出现系统性偏差,是个平均修匀值。从长期来看,公允价值应与价值一致。

3.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更透明的会计信息

如果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夸大了信贷产品的损失预期,账面坏账损失就不应小于实际坏账,实际售价也不应低于账面价值。经济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动性,会计能反映经济的周期性的波动,不是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而抚平经济的波动性不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显现经济的现实、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而公允价值会计恰好承担了这一使命。

参考文献:

[1]包于宁.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浅析[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9).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 陈凤雪]

收稿日期:2014-04-08

作者简介:丁洁(1981-),女,河南新乡人,讲师,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次贷危机公允价值
浅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浅谈投行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浅谈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
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法作用
金融监管改革的轻与重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关于公允价值本质与特性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