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3年大连市甘井子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
2014-08-08李金玉张莹黄小梅
李金玉+张莹+黄小梅
[摘要] 目的 分析育龄妇女死亡原因,找出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每年由基层妇保专干上报调查结果名单,妇幼保健院核实资料的完整性及准确性,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5~2013年本区育龄妇女死亡率为51.10/10万,41~49岁年龄占死亡年龄总数的58.08%,死亡前三位原因分别为恶性肿瘤、意外及神经系统疾病。 结论 育龄妇女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逐渐上升,恶性肿瘤成为危害妇女健康的首要原因,育龄妇女应加强保健意识,注重身心健康。
[关键词] 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c)-0162-03
Death cause analysis of fertile women of Ganjingzi district in Dalian city from 2005 to 2013
LI Jin-yu ZHANG Ying HUANG Xiao-mei
Department of Women′s Health,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Ganjingzi District in Dalian City,Dalian116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death cause of fertile women and find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 in order to decrease mortality rate of fertile women. Methods Lists of survey results reported to our institution by professional staff of material and child hygiene in grassroots after checking the integrity and accuracy of data b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average mortality rate of fertile women in Ganjingzi district from 2005 to 2013 was 51.10 per 100 000 of which fertile women aged 41 to 49 years old was 58.08%.The top 3 death causes were m alignant tumor,accident and nervous system disease. Conclusion With growth of ages in fertile women,the mortality rate gradually increases.M alignant tumor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ause harming women′s health.In fertile women′s health care,health care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s well a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Key words] Fertile woman;Death cause;Intervention measure
伴随社会进步及科学发展,女性在家庭及社会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角色份额,在后代教育、家庭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上起巨大作用,因此,关心育龄妇女健康问题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区育龄妇女的保健工作,对842例育龄妇女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探讨对策及有效干预措施[1-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调查本辖区2004年10月1日零时~2013年9月30日24时止死亡的育龄妇女842例,年龄15~49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每年10月由基层妇保专干到街道派出所抄录年内死亡育龄妇女名单、死亡时间、死亡地点,进行电话及入户调查,确定死亡原因,汇总材料后上报至妇幼保健院。同时妇幼保健院进行本区内二、三级医院15~49岁死亡育龄妇女名单抄录。最后由保健院将所有材料全面核实完整性及准确性,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育龄妇女死亡情况
2005~2013年本区育龄妇女总数为1 647 845例,死亡育龄妇女842例,死亡率为51.10/10万。
2.2 育龄妇女死亡年龄构成情况
随年龄增长,育龄妇女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死亡年龄构成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育龄妇女死亡年龄构成情况
2.3 育龄妇女主要死亡原因及构成情况
在育龄妇女死因中,80.52%死于各类疾病,具体死亡原因及构成情况见表2。
表2 育龄妇女主要死亡原因及构成情况
2.4 育龄妇女具体死亡原因及构成情况
育龄妇女具体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意外、神经系统疾病排在前三位,具体原因构成见表3。
表3 育龄妇女具体死亡原因构成情况
2.5 育龄妇女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构成情况
引起育龄妇女死亡原因的恶性肿瘤中,前三位为肺癌、乳腺癌、肝癌,具体构成情况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育龄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意外事件及神经系统疾病,说明在肿瘤性疾病的预防、女职工保健、妇女疾病防治、育龄女性身心保健方面应重点加大宣传及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广大女性保健、防病意识,提高生存质量。在孕产妇管理上,加强流动人口、高危妊娠及重症高危妊娠的管理,提高产科质量和围产期保健工作水平,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体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分析育龄妇女死亡年龄情况
总结各种死因及年龄构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育龄妇女死亡呈上升趋势,41~49岁年龄段女性死亡数489例,死亡比例58.08%,所占年龄比例中最高,符合生命的自然规律。同时这一阶段是女性围绝经期[6],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不仅受到更年期妇科及全身各种疾病的困扰,而且是各类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阶段,直接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这一年龄段的妇女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一旦发病不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绝经期保健是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的投入,加大围绝经期各方面医疗保健知识的宣传,进入社区、街道,组织科学的防病保健宣传教育,提高妇女保健意识,切实抓好、形成系统化的女性围绝经期保健工作。
3.2 注重育龄妇女的普查保健,做好恶性肿瘤的筛查预防
从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是育龄妇女死亡的首要原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乳腺癌、脑癌、肝癌、宫颈癌,其中涉及妇科的乳腺癌、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共发生118例,占比例的32.69%,提示妇科恶性肿瘤仍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7-9]。肿瘤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做好妇女疾病普查工作,对既往病史及肿瘤家族史的育龄女性要进行详细了解、重点宣教,做好肿瘤预防工作。对参与妇女疾病普查体检单位,要监督指导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及质量,能对妇科肿瘤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女性健康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显示,肺癌占本区育龄妇女恶性肿瘤死因首位,肝癌处第三位。作为妇女保健工作执行单位,有维护女性健康、呼吁全社会提高环保意识、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宣传责任。中国目前吸烟人数达3.5亿,而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高达5.4亿,每年约有100万人因吸烟导致的疾病死亡,孕妇吸烟会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应在青少年禁烟、公共场所控烟、倡导环保生活、提高女性生存环境上加大宣传,减少女性肺部疾病的发生。同时,在我国,母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故强调对婴幼儿预防,加强辖区产科医院针对乙型肝炎携带产妇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的规范使用,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发病及肝癌发生的有效措施[10]。
endprint
3.3 关注育龄妇女身心健康
妇女保健工作不仅要关注女性身体健康,更应关注女性身心健康[11-12]。本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因意外、中毒及精神性疾病死亡162例,占育龄妇女死亡的19.24%,其中意外死亡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三位,给妇女保健工作敲响了警钟,当前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工作、家庭、子女的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给社会女性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长时间的压力对女性身心都带来了很大影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也乘虚而入,造成女性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下降。不仅要关注女性身体健康,更应做好女性心理保健。在平素的保健工作中,加强心理保健的宣传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女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降低育龄妇女的意外死亡,以有效降低育龄妇女的死亡率。
3.4 重视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死亡率
在过去9年中,共发生孕产妇死亡10例,其中常住人口5例,流动人口5例。死亡原因构成中直接产科原因5例,妊娠合并症5例。孕产妇死亡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妇幼保健部门的工作职能,强化本院及基层医疗技术单位在产前系统化管理、高危妊娠及重症高危妊娠的转诊治疗等方面能力的提高[13]。每年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结合孕产妇保健新知识、新技能,定期举办培训班,努力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总结10例孕产妇死亡,将今后重点工作放在加强流动人口孕产期的管理上。死亡的5例流动孕产妇年龄为33~37岁,均未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未定期产检。3例死于妊娠合并症,其中1例为产后第7天发生猝死,评审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做好流动人口疾病保健及孕产期保健宣教工作,动员其及早建册,定期产检,对贫困孕产妇及时上报行政部门,申请给予经济补助,杜绝因经济原因造成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孕产期系统管理中及早发现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缺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有效降低母儿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394.
[2]吴美飞.象山县2000~2006年育龄妇女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02.
[3]陈雪洁.2007~2009年顺义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47-148.
[4]钟赋真.755例育龄妇女死亡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26.
[5]惠芳,马莉.固原市2002~2011年育龄妇女死亡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06.
[6]李晓梅,何静.绝经后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雌激素对Hcy的影响及中药的干预[J].中医药导报,2007,13(3):81-84.
[7]谭先杰.宫颈癌的筛查和癌前病变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9):654-656.
[8]韩历丽,齐庆青,王朝.北京市18个区县宫颈癌、乳腺癌检出率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426.
[9]徐萍,桂月娥,郭练.8144例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4-15.
[10]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 48(2):151-154.
[11]张劲松.女性心理健康与疾病治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4-255.
[12]常向东,陈勇,金霞芳.心理卫生进社区对居民心理障碍防治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539-1541.
[1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1-306.
(收稿日期:2014-04-02本文编辑:李亚聪)
[作者简介] 李金玉(1976-),女,辽宁大连人,本科,副主任医师
endprint
3.3 关注育龄妇女身心健康
妇女保健工作不仅要关注女性身体健康,更应关注女性身心健康[11-12]。本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因意外、中毒及精神性疾病死亡162例,占育龄妇女死亡的19.24%,其中意外死亡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三位,给妇女保健工作敲响了警钟,当前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工作、家庭、子女的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给社会女性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长时间的压力对女性身心都带来了很大影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也乘虚而入,造成女性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下降。不仅要关注女性身体健康,更应做好女性心理保健。在平素的保健工作中,加强心理保健的宣传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女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降低育龄妇女的意外死亡,以有效降低育龄妇女的死亡率。
3.4 重视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死亡率
在过去9年中,共发生孕产妇死亡10例,其中常住人口5例,流动人口5例。死亡原因构成中直接产科原因5例,妊娠合并症5例。孕产妇死亡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妇幼保健部门的工作职能,强化本院及基层医疗技术单位在产前系统化管理、高危妊娠及重症高危妊娠的转诊治疗等方面能力的提高[13]。每年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结合孕产妇保健新知识、新技能,定期举办培训班,努力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总结10例孕产妇死亡,将今后重点工作放在加强流动人口孕产期的管理上。死亡的5例流动孕产妇年龄为33~37岁,均未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未定期产检。3例死于妊娠合并症,其中1例为产后第7天发生猝死,评审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做好流动人口疾病保健及孕产期保健宣教工作,动员其及早建册,定期产检,对贫困孕产妇及时上报行政部门,申请给予经济补助,杜绝因经济原因造成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孕产期系统管理中及早发现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缺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有效降低母儿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394.
[2]吴美飞.象山县2000~2006年育龄妇女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02.
[3]陈雪洁.2007~2009年顺义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47-148.
[4]钟赋真.755例育龄妇女死亡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26.
[5]惠芳,马莉.固原市2002~2011年育龄妇女死亡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06.
[6]李晓梅,何静.绝经后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雌激素对Hcy的影响及中药的干预[J].中医药导报,2007,13(3):81-84.
[7]谭先杰.宫颈癌的筛查和癌前病变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9):654-656.
[8]韩历丽,齐庆青,王朝.北京市18个区县宫颈癌、乳腺癌检出率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426.
[9]徐萍,桂月娥,郭练.8144例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4-15.
[10]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 48(2):151-154.
[11]张劲松.女性心理健康与疾病治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4-255.
[12]常向东,陈勇,金霞芳.心理卫生进社区对居民心理障碍防治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539-1541.
[1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1-306.
(收稿日期:2014-04-02本文编辑:李亚聪)
[作者简介] 李金玉(1976-),女,辽宁大连人,本科,副主任医师
endprint
3.3 关注育龄妇女身心健康
妇女保健工作不仅要关注女性身体健康,更应关注女性身心健康[11-12]。本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因意外、中毒及精神性疾病死亡162例,占育龄妇女死亡的19.24%,其中意外死亡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三位,给妇女保健工作敲响了警钟,当前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工作、家庭、子女的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给社会女性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长时间的压力对女性身心都带来了很大影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也乘虚而入,造成女性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下降。不仅要关注女性身体健康,更应做好女性心理保健。在平素的保健工作中,加强心理保健的宣传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女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降低育龄妇女的意外死亡,以有效降低育龄妇女的死亡率。
3.4 重视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死亡率
在过去9年中,共发生孕产妇死亡10例,其中常住人口5例,流动人口5例。死亡原因构成中直接产科原因5例,妊娠合并症5例。孕产妇死亡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妇幼保健部门的工作职能,强化本院及基层医疗技术单位在产前系统化管理、高危妊娠及重症高危妊娠的转诊治疗等方面能力的提高[13]。每年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结合孕产妇保健新知识、新技能,定期举办培训班,努力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总结10例孕产妇死亡,将今后重点工作放在加强流动人口孕产期的管理上。死亡的5例流动孕产妇年龄为33~37岁,均未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未定期产检。3例死于妊娠合并症,其中1例为产后第7天发生猝死,评审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做好流动人口疾病保健及孕产期保健宣教工作,动员其及早建册,定期产检,对贫困孕产妇及时上报行政部门,申请给予经济补助,杜绝因经济原因造成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孕产期系统管理中及早发现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缺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有效降低母儿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394.
[2]吴美飞.象山县2000~2006年育龄妇女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02.
[3]陈雪洁.2007~2009年顺义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47-148.
[4]钟赋真.755例育龄妇女死亡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26.
[5]惠芳,马莉.固原市2002~2011年育龄妇女死亡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06.
[6]李晓梅,何静.绝经后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雌激素对Hcy的影响及中药的干预[J].中医药导报,2007,13(3):81-84.
[7]谭先杰.宫颈癌的筛查和癌前病变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9):654-656.
[8]韩历丽,齐庆青,王朝.北京市18个区县宫颈癌、乳腺癌检出率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426.
[9]徐萍,桂月娥,郭练.8144例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4-15.
[10]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 48(2):151-154.
[11]张劲松.女性心理健康与疾病治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4-255.
[12]常向东,陈勇,金霞芳.心理卫生进社区对居民心理障碍防治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539-1541.
[1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1-306.
(收稿日期:2014-04-02本文编辑:李亚聪)
[作者简介] 李金玉(1976-),女,辽宁大连人,本科,副主任医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