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讲故事的故事
2014-08-08吕顺
吕顺
摘 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引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关于宏大叙事的争论,尤其是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坚定的现代主义者之间的争论,来检视弗洛伊德的学说,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精神分析自身分裂的根本原因,同时指出了这种分裂也使得精神分析具有巨大的张力,并对此做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精神分析;压抑;理性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030-02
一、精神分析中的压抑理论
弗洛伊德在西方知识界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他所提出的一整套学说体系,不仅在当时震惊学界,即使是在其去世后,仍然成为学者之间争论不休的热点。结构主义者会谈到精神分析,后结构主义者一样研究弗洛伊德。现代主义者将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理论源泉之一,后现代主义者同样对弗氏的学说保持极大的热情。各种理论取向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流派都能够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找到可用的资源,或批判或继承,或贬抑或发扬,这足以说明弗氏的精理分析理论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也有极强的启发性,不断激励着后来者。
精神分析无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代表,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理论构成包括梦的解析、意识与潜意识的区分、压抑说以及对于性的分析。在其中,压抑现象是弗洛伊德的一个伟大发现,也是其精神分析理论中饱受争议的部分,可以说精神分析的整个结构就是建立在人类中存在的压抑基础之上的[1]。在压抑理论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推导出了几大著名的论断。
首先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意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理性的审察者,无意识则代表着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性的冲动。人类的行为需要表现的合乎理性,因此无意识受到意识的压抑与审察。在每个人心里面都存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只是这种冲突通常都隐而不发。后来弗洛伊德又据此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概念。
其次,弗洛伊德尖锐地指出,那些高尚的理念与崇高的追求,都只不过是人们极端地压抑了强烈的攻击欲望及性欲望的表现。这个观点遭到了当时社会主流理论界的极其强烈的抵制。因为自从启蒙运动以来,进步与理性的信念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理性之于人类是一个最基本的属性,而非理性、原始的欲望被当作不文明的现象被排除在知识之外,被当作是病态和异端。但是弗洛伊德却通过压抑说把这些肮脏的东西从后台引向了前台,当作理论的核心来进行分析与探讨,并赋予了其人类基本属性的意义,这无疑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尼采,想起他对于道德的批判与嘲讽[1]。尼采同样认为道德心是一种压抑的结果。只不过尼采的分析路径是历史的、谱系的。而弗洛伊德则从心理与微观的层面对此做了揭示,并与尼采相呼应。
第三,从压抑理论中推导出来的第三个结论是,儿童也是具有性意识的。而且在后来,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性发展的阶段论,认为通过一步步的学习与发展,儿童学会了区分主体与客体,懂得压抑自己的欲望,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行事。从这个结论出发,弗洛伊德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他的另一个主要观点,即现代文明的压抑说——类似于人类个体的发展进程,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对个体的压抑之上的。
通过以上对精神分析的简单说明,可以明确地看出,弗洛伊德的确是一个宏大故事的讲述者——至少他开创并发展出一整套巨大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他将个体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整体的命运都纳入进来。福柯称他“以一种称得上是古典时期最伟大的精神之父和导师的姿态——给世俗研究‘性并将其转化为话语注入了新的动力”[2]。弗洛伊德的目的,就是要创立自己的科学体系,用精神分析来指导和分析心理学现象。到后来,他甚至越过了精神分析的界限,将精神分析引入了对社会的分析。他在《一个幻觉的未来》、《性爱与文明》、《摩西与一神教》中,都有对于宗教、科学、文明与社会的分析。而他的压抑说更是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起,成为影响西方世界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后结构主义者与现代主义者关于精神分析的争论
尽管精神分析拥有强大的解释力,看似无所不包,后结构主义者对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却持强烈的批判与怀疑态度。众所周知后结构主义者以解构见长,对于各种宏大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能上的抵触。例如后结构主义者的著名代表人物福柯就曾指出,不存在话语之外的所谓真理、正义、进步、原则、时代要求、世界观等超验本体[3]。弗洛伊德的学说在福柯看来,不过就是对于过去宏大的叙事的延续。精神分析的体系,不外乎就是一种话语。而其科学化自身的野心,也只是合理化自身的一种形式而已。如此说来,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精神分析也只不过就是一个故事。弗洛伊德笔下的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节、一神教的普遍性理论及性发展阶段等,都只不过是在讲述特殊故事内容。而精神分析作为一个整体,则可以被称为讲述故事的故事,其理论体系越是精巧,越是无所不包,其故事意味也越是浓厚。而精神分析的后现代转向则改变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特点,在拉康那里,弗洛伊德式的“自我”已被完全改造,成了一个虚无、分裂并依靠他人认同的主体,精神分析本身已经语言化了,而这与后现代思想是一致的[4]。
作为现代主义者的哈贝马斯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至少不会完全赞同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观点,哈贝马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借鉴[5]。哈贝马斯注重主体的反思性,在他看来,弗洛伊德式的主体,也就是自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又对自我进行了修正,使主体更具反思性。哈贝马斯对于弗洛伊德过分崇尚科学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但同时他也尊重弗洛伊德坚持理性、坚持主体的信念。因为在哈贝马斯看来,对于科学与理性的过分执着,是可以在现代主义的框架内加以修正的。比如他就发展出了著名的“交往主体”来克服唯科学主义、唯理性主义与意识哲学的弊端。因此对于主体的否定、对于理性的消解是哈贝马斯所无法接受的,例如福柯将精神分析法称为一种叙事,哈贝马斯是不会轻易赞同的。
三、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精神分析的巨大张力
即使精神分析面对着众多的质疑与批判,弗洛伊德的确又对福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福柯曾在访谈中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几乎可以说,自弗洛伊德以后,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都成了心理的科学。”[6]其原因就是弗洛伊德发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潜意识的发现使得心理学大大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占据了一直为人文科学诸学科所覆盖的领域。福柯在理论探索中,自然也绕不过弗洛伊德。在上文中提到,弗洛伊德与尼采一样,都发现了一种压抑,只不过研究的路径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发展需要对人的本能、对人的无意识进行压抑,也就是说,理性的进步,是伴随着对非理性进行的压抑。这恰恰是福柯的谱系学所致力于揭示的内容。
弗洛伊德对于性的力量进行过很詳细的描述,他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动力“力比多”,认为这种原始的力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7]。然而矛盾的是,弗洛伊德同时又是一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坚信科学与进步,但是他又对任何与其格言“哪里存在自我,哪里就必定存在本我”相左的观念持强烈的怀疑态度。也就是说,弗洛伊德揭示出了非理性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摧毁启蒙以来人们对于理性的执着信念。可是作为启蒙之子,弗洛伊德却抱持理性立场,认为人类有必要付出克服本我的痛苦代价,以换取理性和进步。因此在弗洛伊德那里,理性与非理性纠缠在一起,同时发挥巨大的作用,也同时相互反对。这也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以被称为宏大叙事,同时又可以为反对宏大叙事的后现代主义者提供精神养料。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提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其自身分裂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所存在的矛盾之处,并不能轻易地总结为其理论的缺点。如果辩证地来看,这恰恰是这一理论的巨大优点。因为潜藏在精神分析中的矛盾,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精神分析中的张力使得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不断地分化与发展,而且这种分化与哈贝马斯及福柯所称的分叉不同,是一种进步与完善,引导着不同流派的学者之间持续不断地对话与交流。不管精神分析是一个讲述故事的故事,还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对社会科学所产生的持续且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表现也许恰如福柯所说的“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都成了心理的科学”。
参考文献:
[1][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评述[M].李霞,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美]利奥·博萨尼.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M].潘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美]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邹飞丽,蒋君兰.试比较弗洛伊德与拉康不同的“我”[J].科教导刊,2010(7).
[5][德]德特勒夫·霍斯特.哈贝马斯[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法]福柯,林贤治.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7][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