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长沙文化”概念表征实证研究*
2014-08-08周卓钊
周卓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武警海南省总队,海南海口570000)
青年人“长沙文化”概念表征实证研究*
周卓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武警海南省总队,海南海口570000)
采用内隐技术,探究青年人对长沙文化的概念表征,以此来寻求该文化中潜在、显在的特征,剖析深层的蕴含,探寻长沙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旨在为长沙文化建设以及后继研究提供相关实证材料。
青年人;长沙文化;字词联想;概念表征;实证研究
长沙文化源于北宋时代形成的湖湘文化,性质上是地域文化[1],因此具有汇聚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特征。在历史地位、人才优势、文化精神三个方面都是湖湘文化的核心[2]。
长沙地理形势独特,地处丘陵地带,水、洲相连而形成天然“屏障”“地界”,诸如湘江以东和以西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河东”、“河西”,言外之意是不同的“生活圈”,“河东”为经济政治中心,“河西”为文化教育中心。不同的“生活圈”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受众,总体而言,青年人受长沙文化影响最大,感触最深,主要在于青年人口数量庞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于2013年确定新的年龄分段为准,44岁以下皆称为青年人)及青年人具有朝气蓬勃、时代文化弄潮儿、文化助跑者等诸多特征优势。通过探寻青年人对长沙文化的概念表征(结构),可以揭示出长沙文化当中较为典型的外显特征,同时也可以从侧面阐述出长沙文化在人们心里的内在蕴含。
前人多从历史学、政治学学科等宏观层面上探析长沙文化,比如陈蒲清对长沙文化所做的全面的介绍[3],万里对长沙历史文化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相关建议[4],陈小恒则就长沙地名中的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5],但是心理学研究资料缺乏。因此,本文拟通过内隐技术当中的字词联想测验对青年人的“长沙文化”概念表征进行实证探究。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整群抽取方法,随机选择岳麓区、天心区、开福区、望城区、雨花区318名青年人,年龄为15~32岁。每个区平均年龄为23.15±4.25岁,每个区人数相仿。
(二)研究工具
1.字词联想法。字词联想测验(Word Association Test)是投射试验的一种,常用于精神分析中发现情绪,非精神分析观点的临床学家也用它来研究患者的思维,或评估智力和概念形成的功能,或用来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的是有条件限制的自由联想字词测验法。
2.自编长沙文化概念表征实验问卷。事先对湖南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各30名进行预实验,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搜集人们对于长沙文化理解的维度以及词语量大小,从而确定本次实验的材料设计和词汇最低限制量;经过评估以及向专家请教,确定以“长沙文化”作为本次联想实验的启动词,编制“长沙文化”概念表征实验问卷。为了激发被试联想,特另附五个相关问题,如“你对长沙哪些方面体会最深”、“你对长沙饮食文化的理解”等。
(三)研究程序
1.抽样阶段:对长沙市五个区的市民进行抽样,随机抽取大学生(包括大专高职)、研究生、在职人员、中学生和其他人数共340人,年龄为17~33岁,年龄均差24.13±6.25岁,男女人数几近持平。基于被试组成成分的均衡考虑,偏向于对以长沙户籍最多的中学生和非长沙户籍最多的大学生两个群体抽取最大最多,与之相反的大学生在抽样中也占有更多样本,同样基于研究目的的综合考虑,其余群体抽样数相当。样本中,长沙籍人数为148人,非长沙籍人数为178人。“其他人口”指的是暂未就业或者身份未表明的。
表1 调查被试分布
2.实施阶段:实验采用集体施测与个别施测。比如学校学生多采用集体施测,依具体情况而定,力求保证测验有效性。实验过程不限时,要求被试联想写出15个词汇后,自行对结果进行两两分类,直到分不出为止,务必不能大意。对于低于15个词汇或者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两两分类的答卷不予处理。
表2 被试成分分布
3.统计阶段:首先对同类和意义相近词语进行归纳合并,比如“霸得蛮”和“霸蛮”合并,不明确的分类进行剔除。通过对符合要求的318份(男女数量相当)中被试对任意两个词汇的疏远程度分类的次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作为这两个概念的相似度测试,构建出一个60×60的相关矩阵,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 研究结果
(一)各词的联想程度
从统计结果看,本次有效答卷318名被试共提供联想词4012个,最终得到60个高频词语,这60个高频词累计频数为1632,占总数的40.68%。依据前人经验,联想到某词的人数(次数)越多,就能够认为该词与“长沙文化”概念接近[6]。
(二)系统聚类分析数据
通过采用最短距离聚类分析法,把簇的强度定义为该簇内项目的平均联想强度,每一个簇所占的比重就是词语累计频数[7]。初阶层次上共分为9个簇,据其词语特征分别赋予不同名称,依据平均联想强度,依次为:“玩”文化(21.32)、“恰”文化(20.00)、人情世俗(17.45)、“心理情结”(15.30)、“方言”文化(14.13)、“学”文化(12.22)、旅游资源(12.22)、历史气息(11.35)、湘商魅力(11.14)。
在较高层次上,9个基本簇被进一步聚类成5个高阶簇。从强度大小顺序来排列,依次是:(1)“语言与娱乐文化”的簇,由Ⅱ、Ⅸ、Ⅹ、Ⅴ类组成,共27项;(2)“饮食与人情世俗”的簇,由Ⅰ和Ⅵ类组成,共21项;(3)“心理情结”簇,是延伸簇,由Ⅳ构成,共10项;(4)“学”文化,由Ⅲ类构成,共3项;(5)“湘商魅力”簇,由Ⅶ类构成,共2项。
通过对高频次联想词语次数进行统计,几大类中排列依次为:饮食与为人文化301、语言与娱乐文化257、感知文化98、“学”文化35、湘商魅力27。
表3 60个高频联想词的联想频数(N=318)
表4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图1 基本簇的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
三 讨论
(一)饮食娱乐因子浓厚的长沙文化
语言娱乐文化、饮食与人情世俗两大类比重较大。从词汇的联想频次、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观察得到。比如,饮食方面的臭豆腐(216)、口味虾(62)等词汇多被提及,橘子洲(133)、岳麓山(120)、太平街(104)等传统文化地点也是为青年人多提及。据此可以推断,长沙的饮食和旅游文化最能够代表青年人的概念表征。湘菜闻名于世已久,形成了独特饮食文化。
(二)人情世俗与时尚潮流齐放光彩的长沙文化
长沙人的“辣”劲充分体现在长沙人情世俗、饮食文化以及心理感知层面上。首先,分析带“辣”的词语可以初见端倪:比如“火辣”、“辣椒”、“辣得叫”等。这里的“辣”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味觉感知上的,比如“辣椒”、“辣”等,一是形容人和相关现象的,比如“火辣”、“辣妹”,可能是对女性的身材曼妙的形容。与“辣”意思相近的如“霸蛮”、“风风火火”、“躁脾气”等词语也能够同样用来诠释长沙“辣”文化。当然,湖南人素来以能吃辣闻名,作为省会城市,“辣文化”理应有不同的呈现,不仅仅停留在口感上的,还有人的个性等方面。不过,“霸蛮”又体现出湖湘文化的弱点,即传统观念比较重,容易走极端。但从另一方面讲,又是敢为天下先的表现[8]。许多被试称道长沙女性身材好、穿着时尚等,据此可以认为,青年人的长沙“辣”文化深刻感知还来源于女性体态上。
人情世俗另一方面即长沙人民的好客和热情。“热情”、“直爽”等较高的人的形容词频次表明,青年人对于长沙人的性格持褒义态度。结合“霸蛮”的湖南人性格,可以反映出湖南人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同时,正体现了湖湘文化的优点:讲究经世致用,忧国忧民,敢于任事,敢为天下先,具有尚武精神[9]。
(三)悠久闻名的教育名城与人才辈出的长沙文化
从词汇统计结果来看,四大名校(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等等涉及人文教育的词语联想频次较高,尤以四大名校、岳麓书院为最。长沙乃古城,贯穿了湖湘文化中重教观念,故有诗词证“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湖南名人中,长沙名人一直占首位[10]。名人是长沙的宝贵精神财富[11]。长沙留下的大批名人纪念场所,包括长沙籍名人和客籍名人的纪念场所,也是长沙的宝贵财富[12]。当代的文艺湘军、体育湘军,有很多是长沙人。有些湖南名人虽然不是长沙人,但往往以长沙为活动中心[13]。长沙人才辈出,与特殊的背景有关。长沙大量出现人才的时代,往往就是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另外,长沙处于南北通道,成为新旧思想和新旧势力的必争之地,这也为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人才成长提供了土壤。而一旦有杰出人物兴起,就可以带出更多的人物,造成一个个人才群体[14]。
[1][2][3][9][11][12][13][14]陈蒲清.长沙文化浅谈[J].长沙大学学报,2002,(9).
[4]万里,徐孙铭.长沙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整合[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1,(3).
[5]陈小恒.长沙地名文化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6]李朝旭,徐伟,林艳艳.大学生爱情观念的内隐结构[J].社会心理研究,2006,(1).
[7]汤小阳,施光荣.字词联想实验浅析[J].中国校外研究,2011,(10).
[8]陈蒲清.长沙是楚国洞庭郡的首府[J].长沙大学学报,2006,(5).
[10]陈蒲清.八景何时属潇湘——“潇湘八景”考[J].长沙大学学报,2008,(1).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of“Changsha culture”of the Young People
ZHOU Zhuozh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Armed Police Corps in Hainan Province,Haikou Hainan 570000,China)
The study explore the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of“Changsha culture”of the young people by using the implicit method so as to find out the apparent and implicit features of the culture and the impact of Changsha culture on the young people.It aims to provide relevant study materials for the“Changsha culture”construction and future researches.
youth;Changsha culture;word association;culture construction;empirical study
B841.2
A
1008-4681(2014)01-0019-03
(作者本人校对)
2013-10-19
周卓钊(1987-),男,海南海口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武警海南省总队现役警官。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