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汉青阳今何在*

2014-08-08喻立新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青阳洞庭楚国

喻立新

(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22;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410627)

楚汉青阳今何在*

喻立新

(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22;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410627)

青阳是战国末期楚国南方一个有名的地方,秦汉时期仍为世所知,后来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北宋期间,时人多以为是今安徽省青阳县;南宋以后,大多数人又以为是今长沙。当今学者也聚讼纷纭,现已成为学术界非常关注的历史之谜。而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与研究,可推断出青阳位于今宁乡黄材一带,且青阳从战国到秦代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汉时期是青阳县治所在地。

洞庭郡;青阳;长沙;黄材;炭河里古文化

青阳是战国末期楚国南方一个有名的地方,秦汉时期仍为世所知,后来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期间,人们多以为是今安徽省青阳县;南宋以后,大多数人又以为是今长沙,可谓一波三折。楚汉青阳今何在?当今学者也聚讼纷纭,现已成为学术界非常关注的历史之谜。

青阳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一语,系战国末期楚国一个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地方。南朝宋裴驷集解《史记》时,在该语下加了一个案语:“《汉书·邹阳传》:‘越水长沙,还舟青阳。’张晏曰:‘青阳,地名。’苏林曰:‘青阳,长沙县是也。’”邹阳是西汉人,他说“越水长沙,还舟青阳”,可知其时青阳与长沙显为两地,且具相应意义。《汉书》作者班固是东汉前期人,其引用邹阳之言而不作任何解释,故青阳应还为世人所知。然而,汉末魏初,青阳已不为大多世人所知,否则,时人苏林就不必解释“青阳,长沙县是也”,三国魏人张晏也不必说明“青阳,地名。”自此以后,青阳被历史尘埃所掩蔽。

北宋期间,人们认为楚汉青阳系今安徽省青阳县。北宋《太平寰宇记》曰:“潭州(今长沙),始皇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即此。”[1]北宋《舆地广记》亦曰:“长沙,古青阳地。秦始皇时,荆王献青阳以西是也。”[2]楚王所献是“青阳以西”,那么青阳当在长沙之东。北宋时期长沙之东确实存在一个青阳县,即今安徽省青阳县。北宋刘奉世《汉书刊误》,对“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进行了如下“刊误”:“越水长沙者,(邹)阳盖谬言,越先以水军攻长沙,后还舟侵吴也。”[3]语中意指青阳为吴地,当然指的就是今安徽省青阳县。时人应大多是这样认为的,否则刘奉世不会只称“吴(地)”,而不作任何说明。

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十三》亦曰:“长沙,古青阳地。秦始皇时,荆王献青阳以西,即此也。”不过,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今安徽省青阳县始置于唐天宝元年(742),因县治“在青山之阳为名。”[4]其设置之时比杜佑出生(735)还要晚几年。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认为楚汉青阳系今安徽省青阳县的观点应始于杜佑,二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南宋以后,人们认为今长沙是楚汉之青阳。南宋人罗泌最早明确提出此观点,其《路史》曰:“青阳,今潭之长沙,昔荆献青阳以西于秦者。”意思是说,青阳是今潭州的长沙,是昔日荆王献青阳以西于秦的青阳。因前有三国人苏林注《汉书》之“青阳,长沙县是也”一语,后有罗泌的观点,后世学者遂多以今长沙为楚汉之青阳。此说影响很大,甚至今《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还在采信[5]。

清代嘉庆年间续修的《长沙县志》曰:“按《始皇本纪》……无‘越水长沙,还舟青阳’之文,长沙、青阳是两地,似难强而为一。即苏林注必传袭之误。盖长沙名县自隋始,苏林之时尚未改临湘之名也。”[6]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认为今长沙是楚汉之青阳已经成为当时主流的观点,二是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可惜这个质疑近200年未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该志接着曰“《水经注》之说皆无稽,今不取”,可见当时许多人认为郦道元是支持“今长沙是楚汉之青阳”观点的。这却是一个误解。《水经注》曰:“(湘水)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睦(原文陆,误),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此段话首先叙述了湘水流经临湘县的情况、临湘之名的来历和变化。郦道元之时,临湘县即今长沙,也是当时长沙郡的郡治,所以接着介绍长沙郡的来历;最后介绍临湘城的来历。其中关于“长沙郡”记载,郦道元介绍了长沙郡的来历:“秦灭楚,立长沙郡”,并指出秦代长沙郡治在青阳。然而郦氏并不清楚青阳究竟在哪里,于是只好罗列此前文献中关于青阳的记载。最后指出临湘城“即芮筑也”。郦道元既然知道临湘城是西汉时期吴芮所筑,那么他不可能认为秦代长沙郡治——青阳是临湘(今长沙)。

上世纪80年代初,何光岳先生在《求索》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长沙古无“青阳”之称》[7],一石击起千层浪,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讨论。这次讨论后,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认为楚汉之青阳与今日之长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当今学者对楚汉青阳位置众说纷纭。何光岳先生认为是安徽省青阳县[8];卞鸿翔先生认为青阳在湖北监利县东,长江北岸,即《水经注》所说“清阳口”[9];李行之先生认为在长沙以北现湘阴县的青州、营田一带,该观点实际源于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万澍对楚汉青阳位置的推测[10];周宏伟先生认为青阳指(西汉)长沙郡(国)青阳县,其治地位于今湖南湘阴北境湘江西岸洞庭湖中的青山岛上[11]。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样提及青阳的:“秦王初定天下,令丞相、御史曰:‘……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可见楚王“献青阳以西”虽未落实,但与秦国是有约的。那么,青阳与“青阳以西”之间应有既可作地理分界又可作天然屏障的大山或大河等,以利于楚国“献青阳以西”后,仍可保卫楚地的青阳。否则,楚地青阳岂不又是强秦盘中之餐?楚王断不会如此愚蠢!

如此说来,何、卞、李三先生关于青阳位置的观点均难令人信服,因为三地之西如割予秦国后均无险可守。而按周先生的观点,楚王献青阳给秦国后,秦、楚以湘江为界[12],似乎合理。但该观点将青阳也一同献予秦国,与“荆王献青阳以西”不合。

因此,楚汉青阳位置之谜尚未揭开。

青阳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地方?梳理历史文献中有关青阳的记载,可发现青阳闻名于战国秦汉时期,与长沙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对长沙地区此段历史进行一番探索。

《水经注·湘水》“秦灭楚,立长沙郡”,说的是:(公元前223年)秦国灭亡楚国后,设立了长沙郡。当代人在2002年前对此深信不疑。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但司马迁并未将三十六郡的名称一一列出,致使后人众说纷纭。到20世纪40年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著的《秦郡新考》与《秦郡界址考》,不但确定了三十六郡的名称,还推测出秦代有四十六郡,并指出了各郡的范围,据此绘制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图》。在秦时期图中,湖南之地基本属长沙和黔中两郡,其中长沙郡包含了今长沙地区。

然而2002年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中有“洞庭”与“苍梧”之名,专家分析系秦代两郡。这既不见于传世文献,也为历来考证秦郡学者所不知,动摇了已成定论的秦郡体系。有学者发现,洞庭、苍梧两郡实际始建于战国时期,系楚国所设[13]。《战国策·楚策一》载:“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史记》也有如此记载。又《战国策·秦策一》称:“张仪说秦王……秦与荆人战,取洞庭、五渚(渚,或作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说明战国时期楚国确实存在洞庭、苍梧两郡。

楚威王之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因此南方的洞庭、苍梧两郡毫无疑问位于今湖南。而湖南范围内的沅水流域,《湖南通史》认为,归属楚国西部的黔中郡。该著还认为黔中郡设立大约在春秋晚期[14],所以洞庭、苍梧两郡应位于湘水和资水流域。

楚国设立洞庭、苍梧两郡是在战国中期。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吴起相悼王”之时,即约公元前388年至382年期间。“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说明楚国占领了“蛮越之地”,设置了洞庭郡和苍梧郡。

所谓“蛮越之地”,即指湘水和资水两流域,因为当时当地主要生活着蛮、越两族群。

春秋中晚期,湖南部分地区为扬越民族主导。现有考古材料显示,扬越人墓在湖南主要分布在湘江流域[15]和资水下游[16]。说明当时扬越人主要生活在湘水流域和资水下游。又据考古发掘,楚人于春秋晚期进入了湘水中下游和资水下游,但当时的湘南地区依然是越文化居主导地位[17]。所以在吴起“南并蛮越”前,湘水上游生活的主要族群仍是扬越人。

目前在资水中上游没有发现过扬越人墓,说明扬越人势力没有深入过该地区。资水中上游山高林密,至今还存在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间原始文化形态,即“梅山文化”。梅山文化地域是古梅山峒蛮居住地,有专家论证,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18]。所以在吴起“南并蛮越”前,资水中上游生活的主要族群是蚩尤之后裔,即南蛮人。

在湘水和资水两流域,楚国设立的洞庭郡应在今洞庭湖边,其范围大致包括湘江下游和整个资水流域。苍梧郡呢?《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即今永州)属苍梧。因此,苍梧郡范围大致包括现在湘江中上游流域。

图1 战国中期楚国洞庭郡地域图

图2 战国末期楚国与秦国长江中游交界图

图3 秦代洞庭郡地域图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若代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说明秦国于公元前280年夺取了楚黔中;公元前277年夺取了楚国巫郡及江南,建立了新的秦黔中郡。秦黔中郡应包含了原楚黔中的地域,否则不可能曰郡为“黔中”。《史记·秦本纪》又载“三十一(公元前276年),……楚人反我江南”,说明公元前276年楚国夺回了江南。但秦黔中郡仍包含了原楚巫郡、黔中两郡。这就形成了秦、楚两国以雪峰山脉为界的局面。今湖南之地的沅水和澧水流域是秦国黔中郡,资水流域和湘水下游是楚国洞庭郡。

许多专家根据里耶秦简分析,认为秦代并没有长沙郡[19]。据专家考证,长沙正式成为县之上的政区名称,是在汉高祖五年徙封吴芮为长沙王的时候。《史记·高祖本纪》“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即今长沙)”,至此才有长沙国的设置。此前,《史记·高祖本纪》虽有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的话,但并不能据之以为汉元年就有长沙郡的证明。司马迁是西汉中期人,以后面的地名说前面的事情,不足为怪。除此之外,并无传世文献证明秦代有长沙郡之建置。直到班固著《汉书》,才在《地理志》“长沙国”下注:“秦郡,帝高祖五年为国”,于是后世误认为秦代有长沙郡[20]。

同时,秦代是否存在黔中郡,也无确凿证据肯定。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就不认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之中有黔中郡[21]。但他没有指出今湘西之地属于何郡。随着里耶秦简的出土,我们知道今湘西在秦代应为洞庭郡地。而秦代洞庭郡的地望,应与战国楚洞庭郡有一定关系,地域范围应有部分重叠。从里耶J(16)5秦简中“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一句,可知秦代洞庭郡的邻郡有巴郡、南郡与苍梧郡。据此分析:秦国灭楚国后,楚洞庭郡就落入了秦国版图。秦始皇将秦黔中郡与楚洞庭郡合并,设立了新的秦洞庭郡。

《水经注》指出了青阳是秦代长沙郡治所在地,“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但秦代没有长沙郡,今长沙之地归属洞庭郡,所以青阳是秦代洞庭郡治所在地无疑。

秦洞庭郡治应承接于楚洞庭郡治,也就是说,战国时期楚洞庭郡治,应也在青阳。虽然长沙是长江以南地区发现楚墓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但战国长沙仅为楚县。1986年湖北荆门公元前300多年前的包山2号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3件有“长沙”之名,“长沙正”、“长沙公”及“长沙之旦”,专家认为,“长沙”为当时楚国的一个县级政区单位,“长沙公”即楚长沙县之县公,“长沙正”、“长沙之旦”等皆其属吏[22]。又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复雔、庞、长沙”和“竟陵”为楚国产粟和木材的“四邑”。“邑”为“县”的别称。长沙作为湖南省会,解放后对其进行了地毯式开发与建设,作为江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楚县,发现许多楚墓并不奇怪。

西汉时期湖湘地区的政治中心肯定已不在青阳。《史记·高祖本纪》“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即今长沙)”,《水经注·湘水》云:“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说的是,公元前202年西汉设置长沙国,其都邑在今长沙。

但专家考证,西汉长沙郡(国)有一个青阳县[23]。苏林注《汉书·邹阳传》中的“青阳”,有《史记集解》和《水经注》两个版本。《水经注·湘水》:“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对比《史记集解》“长沙县”下脱一“是”字,文义迥然不同。秦汉迄晋,长沙未曾作为县名,故《史记集解》引文今作“青阳,长沙县是也”,明显不通,“是”字应为后人窜入;《水经注》引文称青阳为“长沙县”,即“长沙”郡(国)内一个县,则较为合理。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之《南郡卒史盖庐、挚田、假卒史目鸟复攸等狱簿》篇:“(狱史)氏曰:‘苍梧县反者,御史恒令南郡复……’”[24]据陈伟先生考证,这里的“苍梧县”,应该是指苍梧郡属县,而不是名为苍梧的县[25]。《奏谳书》之《女子甲与男丙和奸》篇:“敖悍,完为城旦舂,铁其足,输巴县盐。”整理小组注释该句说:“巴县,当指巴郡之县。”[26]因此,长沙取代了青阳成为湖湘地区的政治中心后,西汉王朝应在青阳设立了一个青阳县。

青阳究竟在哪里?《汉书·邹阳传》“越水长沙,还舟青阳”,可见长沙与青阳水路相联;《史记集解》“苏林曰:青阳,长沙县是也”,当知青阳与长沙相距不太远。从上述情况分析,联系到长沙地区商周时期的历史,青阳应在今长沙市宁乡县城西四十多公里的湘江下游支流——沩水上游的黄材一带(含横市)。

一是黄材一带至今留有许多关于“青阳”的历史痕迹。民国《宁乡县志》记载:宁乡古有“青羊山”,又称“青阳山”[27]。康熙《宁乡县志》记载:“大沩界,县西160里南,有东西45里,南北30里的奇山,状若芙蓉,翳幽栈绝,下为青羊潭”。《元丰九域志》记载:“宁乡……有大沩山、青阳山、沩水。”[28]《舆地广记》也如此记载[29]。黄材镇过去叫“青羊镇”,现在还有一个青羊村。“羊”,古与“阳”音相通,所以“青羊”即“青阳”。三国时(257年),孙吴于益阳县南部之地置新阳县(今宁乡县)[30],治所在今横市镇[31]。为什么叫“新阳县”?“新阳”,新的“青阳”。西汉青阳县应就在此一带。

图4 黄材一带地理图

二是黄材周边许多地名的来历显示此地曾是洞庭郡治。长沙地区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重要粮食基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长沙,楚之粟也”。相传楚国在距横市不到10公里的一个盆地建立了粮食储备基地,粮食可通过流经这个盆地的一条河在横市进入沩水运往楚国的心腹地带,现在这个盆地就叫老粮仓,流经老粮仓直通楚国心腹地带的那条河叫楚江。老粮仓地理位置偏僻,楚国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粮食储备基地,是因为楚洞庭郡的郡治在黄材一带,便于保护。

沩水的最大支流叫乌江,有东、西两源,其中西源出流沙河镇大田方上元团。翻过此处通过阳华江即可进入楚江,顺江而下就是老粮仓。相传为了保护老粮仓这个粮食储备基地,楚人在今枫木桥乡新风村(原塔山村)驻扎了军队,此地叫扎营坳。这里原有一座古桥叫“洞庭桥”[32],该桥应因为是通向洞庭郡治(黄材一带)的主要通道而得名。后来地以桥名,这一带就叫“洞庭桥”。1995年宁乡撤区并乡前,该地一直是洞庭桥乡人民政府(公社)的驻地。

三是黄材一带发现了许多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重要遗迹。本世纪初在炭河里遗址墓葬发掘区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古墓[33];2009年在沩水中游且离黄材不到20公里的大成桥镇发现了战国中晚期贵族古墓群[34]。特别是2006年在与黄材相邻的横市镇茅粟砖厂附近发现了一个大型战国至西汉古墓群[35]。

既然在横市镇发现了如此庞大的战国至西汉古墓群,那么该古墓群周边应该还有更多的人类生存的痕迹存留下来。专家分析,此地至少还有一处同时期的古城遗址尚未发现。笔者推测,这处遗址有可能就在三国新阳故县遗址之下或其附近,因为此处遗址距该古墓群不远。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在滩山之下的沩水与楚江交汇所包围的范围内。此地距该古墓群仅一河之隔,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后靠滩山,山高路陡,易守难攻。史书记载:明代以前,(滩山)“危径十里,不通车马,行者必缘石攀树”[36]。前面两水——沩水和楚江,水深河宽,便于护城。1996年在今滩山村金塘组发现了一件商代提梁卣,之前当地村民曾在此挖掘出铜戈、斧等残片[37],这个古文化遗址于2003年4月被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滩山周边历史传说很多,名胜古迹不少,山下曾经有一个古城市[38]。

黄材地理位置偏僻,如果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中心——楚汉青阳就在这一带符合史实,那么开始的时候楚国怎么会将洞庭郡治设立在此呢?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黄材及其周边一带发现了一大批具有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和铸造工艺精湛的商周青铜器,表明宁乡黄材一带历史悠久、文化深厚。1963年在黄材盆地西部沩水北岸发现了商末西周的文化遗存(即炭河里遗址)[39]。2001年至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炭河里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该处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城址,专家认为这里应该是一个区域青铜文化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所在地[40]。拙文《试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论述了如下观点:炭河里遗址是古三苗国在商末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地。三苗国在商代时地域包含了鄂东南—赣西北(鄱阳湖以西)、湘水下游和资水下游,与商王朝以长江相隔。商周之际,虎方占领了鄂东南—赣西北(鄱阳湖以西),所以西周时期的三苗国仅留有湘水下游和资水下游[41]。也就是说,商末西周时期湖湘地区的政治中心在宁乡黄材。所以,从历史的传承性来看,楚国将洞庭郡治设在此并不奇怪。

楚汉青阳在宁乡黄材一带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还须经过能否给予与青阳有关史料以合理解释的检验。

第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荆王献青阳以西”,关于这段史实发生的时间,学者们有不同看法[42-45],但可肯定发生在公元前280年或其后,因为此前楚国势力强大,与秦国并不逊色,断无割地予秦的道理。公元前280年,秦国占领了楚国黔中郡,今湖南之地从此形成了秦楚两国以雪峰山脉为界的局面。因此“青阳以西”指的是雪峰山区、资水流域上中游,当时当地属楚洞庭郡,又与秦国占领的黔中郡相邻。“荆王献青阳以西”后,雪峰山脉东北段高耸入云的大山又可成为楚、秦之间天然的屏障。

第二,《汉书·邹阳传》载“大王不忧,臣恐救兵之不专,胡马遂进窥于邯郸,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这是西汉人邹阳劝吴王刘濞,不要反汉:“大王怎不想想,诸国各有私怨,各有主意,恐怕不会专为吴国发出救兵。这样,致使匈奴的兵马进窥邯郸,越人的舟楫涉过长沙占领青阳”。其中“越水长沙,还舟青阳”,千百年来无人对此作出过合理解释。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还舟”之含义,张晏注之曰“聚舟船也”,实在令人费解。查《古汉语常用字典》,“还”(读 xuán),可作动词用,有“旋转;掉转”之意[46]。因此,“还舟”应为“掉转船头”,“越水长沙,还舟青阳”的意思是南越人沿湘水而下攻克长沙后,掉转船头沿沩水而上占领青阳(今黄材一带)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从而窥视长沙下游的吴国。

综上所述,青阳位于今宁乡黄材一带。青阳从战国到秦代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汉时期是青阳县治所在地。随着岁月的流失,楚汉青阳之地被黄材之名所代替,如今仅留下了许多关于“青阳”的历史痕迹。

[1][北宋]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9][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M].李勇先,王小红,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下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贺次君,点校.

[5]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

[6][清]沿革表·附辩[A].长沙县志(卷2)[C].

[7][8][42]何光岳.长沙古无“青阳”之称[J].求索,1981,(1).

[9][43]卞鸿翔.秦汉文献中的“青阳”不在安徽[J].江汉论坛,1984,(1).

[10][44]李行之.青阳故地何在[J].长沙史志通讯,1986,(3).

[11][12][45]周宏伟.楚汉青阳位置之谜试解[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1).

[13]周宏伟.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过洞庭郡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14][17]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15]李龙章.湖南两广青铜时代越墓研究[J].考古学报,1995,(3).

[16]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桃江腰子仑春秋墓[J].考古学报,2003,(4).

[18]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J].邵阳学院学报,2004,(4).

[19]赵炳清.秦洞庭郡略论[J].江汉考古,2005,(2).

[20]周振鹤.秦代洞庭、苍梧两郡悬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1]钱大昕.秦三十六郡战国末期楚国与秦国长江中游交界图考[A].潜研堂文集[C].上海:上海点石斋,1889.

[22]徐少华.包山楚简释地[A].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3]周宏伟.楚汉青阳位置之谜试解[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1).

[24][26]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5]陈伟.洞庭、苍梧二郡刍论[J].历史研究,2003,(4).

[27][31][32][36][38]周震鳞.民国宁乡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8]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0]康熙志校注[A].宁乡旧志编注[C].长沙:长沙红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8.

[33]向桃初,刘颂华.宁乡黄材西周墓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A].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C].长沙:岳麓书社,2007.

[34]刘汉光,李乔生.大成桥镇惊现“七星拱月”古墓群[N].今日宁乡,2009-02-12.

[35]陈琳.宁乡发现一大型战国及西汉古墓群[N].潇湘晨报,2006-03-20.

[37]李乔生.湖南宁乡县横市镇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J].考古,1999,(11).

[39]高至喜.湖南宁乡黄材发现商代铜器和遗址[J].考古,1963,(12).

[4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与墓葬发掘简报(节选)[A].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C].长沙:岳麓书社,2007.

[41]喻立新.试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J].长沙大学学报,2012,(4).

[46]古汉语常用字典[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Where is Qingyang in the Chu Han Period Today?

YU Lixin
(Changsh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22,China;Management Committee of Scenic Area of Weishan,Hunan Changsha 410627,China)

Qingyang was a famous place in the south of Chu state in the end of Zhanguo Dynasty.This place was still known by the people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y;however,it disappear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In the Tang and North Song Dynasty,people at that time thought it was today’s Qingyang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after the South Song Dynasty,most people thought it was today’s Changsha.Contemporary scholars als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s real location and it has become a historic myster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Qingyang was located in today’s Huangcai,Ningxiang.Qingyang was the capital of Dongting count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apital of Qingyang county in the West Han Dynasty.

Dongting county;Qingyang;Changsha;Huangcai;Tanheli ancient culture

K23;K928.6

A

1008-4681(2014)01-0001-06

(作者本人校对)

2013-12-16

喻立新(1966-),男,湖南宁乡人,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地方史。

猜你喜欢

青阳洞庭楚国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走近你,温暖你
青阳参苷元加热回流提取工艺的优化
洞庭谣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星月一舡压洞庭》
洞庭情缘(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