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让学习更美好
2014-08-08杨彦荣
杨彦荣
“如果你不知道,快去看看吧!”这是台湾老师上课时的口头禅,也是让岳超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2012年9月,通过黔台教育交流合作项目,贵州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岳超进入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空间设计专业交流学习。四个月后,岳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让自己耳目一新的学校。回想那段在异乡学习生活的日子,岳超脸上至今仍会浮现出兴奋的笑容。
“我们见到老师的第一天,他就说‘要注重体验。”台湾老师的实地体验式教学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也让岳超对设计专业更感兴趣了。“台湾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很积极,老师的要求也很严格。”由于台湾老师相当“较真”,岳超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各种学习任务上。“比如其中一次作业是在学校规划设计一个书店和咖啡馆,我完成得很认真。”哪个阶段该去实地调查,哪个阶段该交图纸,哪个阶段再做效果评估……实践的各个环节,老师都会一步步跟进考察。丰富的教师资源和教学硬件设施,是赴台交流学生对台湾高校的最直接印象,岳超所在的十人小组各个成员都可以得到老师“一对一”的悉心指导。这种户外体验、动手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让岳超感受到了贵州和台湾两地在教学方式上的迥然不同。结束交流回到学校时,岳超会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还建议老师增加户外实践课的数量。“以前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发言。”岳超的辅导员说。
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的傅蕊萁认为,赴台学习经历是她毕业后顺利进入上海一家台资企业的加分筹码。
“学校会为我们提供各种比赛信息,除了校内的,还有全台湾和国际规模的比赛。”在交流学习期间,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让傅蕊萁增长了不少见识。随处可见的赛事信息装点着台湾的校园,更在潜移默化中考验、锤炼着莘莘学子。“参加这些比赛,对我的综合素质提升帮助很大。”傅蕊萁毕业后顺利进入台资企业,从事地产设计。虽然初入职场,但新的工作单位让她倍感亲切,因为曾经她也在同一文化氛围下学习、生活过。
在贵州,像岳超、傅蕊萁一样通过黔台教育交流合作项目进入台湾高校学习的学生数量仍在递增。仅在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就选派了78名学生分别赴台湾玄奘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台湾中国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和春技术学院进行交流学习。而与学生一同前往台湾各高校的,还有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老师。
2012年4月,贵州师范大学的老师湛芬成为学校首批赴台交流的老师之一。在熟悉、适应了当地的教学模式后,湛芬开始为她的台湾学生讲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少有师生互动,而在台湾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以研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老师和学生都很轻松,教学效果更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是台湾高校吸引湛芬的地方。回黔后,湛芬在自己的教学之中融入了从台湾学到的教学模式。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处处长裴筠告诉记者,在黔台教育交流合作中,贵州师范大学已先后派出4批共206名师生交流学习。
据统计,近三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铜仁学院等省内高校共派出96批次546名师生赴台交流学习。其中,教职人员以参加学术会议、短期研修、商讨校际合作等为主。为促进黔台教育交流合作,2014年,我省启动“千人留学计划”,助力教育发展。
除了选派师生“走出去”,我省还积极“引进来”台湾学者、专家、学生。遵义医学院利用其珠海校区的地域优势,在省直高校中率先招收台湾学生到校就读;贵州大学常年接收台湾研究人员到省内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黔台两地高校座谈会”、“中华文化研习营”、“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讨会”等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加强了黔台教育交流合作。2013年,共有23位来自台湾的知名专家、教授、学生来黔考察、学习。
“在两地文化教育交流中,‘走出去与‘引进来同等重要。我们会继续加强与台湾学校、机构的交流合作,签订更多的学生交流、教师学术交流、学术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协议。”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