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2014-08-08陈新国周长甫刘杨梁敏徐理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老年人

陈新国+周长甫++刘杨+梁敏+徐理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重要的情绪情感活动,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文章就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加以陈述,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剖析并分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而老年期是人生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随着感知觉器官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减弱,信息加工速度的慢化以及记忆能力的衰减等,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消极情绪增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反应进行评估和生活满意感进行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主观幸福感不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感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幸福感强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因此,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时代,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稳定。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

老年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和主观体验,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2)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构成。因此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测量幸福指数时人们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3)相对稳定性。从短期来看,主观幸福感是时刻变化的,但是长期测量发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的研究表明,整体上我国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较高。在情感体验中,老年人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他们对幸福的体验是消极情感高于积极情感。此外,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低于城市老年人,所以相对于城市老年人他们体会到更明显的经济、身体状况和幸福感的威胁。也有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指数要显著高于女性老年人;学历越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越高;丧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婚姻幸福和再婚的老年人,再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最高, 其次是婚姻幸福的老年人, 丧偶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最低;有退休金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因素和应对方式;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健康自评,亲子支持和生活事件。

1.人格因素

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主观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人格特征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将人格分为三个维度:内外向性、 神经质和精神质。外向人格的人好交际,开朗、活泼;高神经质的人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情绪起伏较大;高精神质的人孤独,不关心他人,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具有攻击性。有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与幸福度、正性情感及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神经质恰好相反,精神质与幸福度呈显著负相关。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人格特征外倾性的老人,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对生活的质量更容易感到满意。

2.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评价应激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应激情境,缓解由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或积极应对方式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方式与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则与主观幸福感的孤独与不满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可以增加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和不满,从而降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所以要使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增加,不仅要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也要减少其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3.健康自评

身体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且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 健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和客观的健康状况。健康自评是指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估计,是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水平的综合指标。项曼君等人的调查表明,生活满意度与健康自评显著相关,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较高, 对疾病的态度比实际健康状况更能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也有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会相应较高;反之,如果健康自评较差,则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应较低。

4.亲子支持

人到老年,一般都会转向内倾型,由原来的追求外部财富,爱社交变成现在的比较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追求精神财富,需要得到心灵的关怀和慰藉。对老年人来说,特别是已退休的老人,其生活的重心就是家庭。老年人是否受到子女的关心、尊敬和爱戴,与其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子女孝顺,能经常受到子女关怀和支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高。王大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亲子支持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自尊感、孤独感和恩情感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家庭关系紧张或子女不孝的老年人经常感到亲情疏远,生活满意度比较低。

5.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负性的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肯定的不良影响。如面对伴侣的逝去,老年人会感到莫大的哀伤,而如果子女陪伴老人的时间又比较少,老年人在丧偶后会感到很大的孤独感,其主观幸福感会降低。

除此之外,文化程度、配偶状况、月收入水平、养老金主要来源、自尊、孤独感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三、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措施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亦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加强体育锻炼

研究认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正性情感)和消极情感(负性情感)的平衡,如果人们较多地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地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就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否则就不幸福。而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出现心流状态(flow)和运动愉快感等积极情感,身体锻炼的愉悦感对个体情绪影响很大,通常表现为满足、愉快、舒畅,能力感增强和积极参与活动等正性情感,能够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感,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满意感和身体健康满意感的认知评价水平。老年人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2.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情感性支持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有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获得情感支持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较高。现代社会,青年人的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陪伴老人,这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可以利用通讯设备多与老人聊天,询问老人的心情和生活状况,给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慰藉,加强亲子间互动。也可以以家族为单位,建立家庭支持团体,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每周至少一次家庭聚会,倾听老年人的心声,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宣泄自己消极情绪的机会,合理开导老年人,预防他们产生不良认知,多陪伴老年人。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调整自身认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老年人经常出现的不合理认知有:(1)对自身的消极评价;(2)对以往经历的消极评价;(3)对前途(特别是死亡)的负性评价。这些都是降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歪曲认知。要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曾经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然是家庭成员尊重、孝敬的对象,可以接小孩放学,可以做一些家务,减轻子女的负担,自己依然是个有用的人。而死亡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事情,它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一种起点,死亡并不可怕。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暗示自己今天会过得很美好。一旦树立了合理的认知,每天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生活也就变得格外幸福,对生活的满意度会增加,主观幸福感指数也就随之升高。

4.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老年人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老年人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首先,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老年人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引导老年人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帮助老年人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比如子女向自己发脾气时,归因为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导致心情不好,而不是自己惹他们生气,这样会避免内疚、生气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从而提高幸福指数。再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引导老年人进行积极应对训练。让老年人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等消极情绪,回忆他们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徐理。

[1]梅锦荣.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85-87.

[2]李权超,何英强.老年人幸福度概述[J].中国全科医学,2001,4(2):136-13.

[3]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12(8):50-5.

[4]于淼,刘晓虹.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 :30-32.

[5]尹志红.老年人体育锻炼提升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胡军生,肖健,白素英.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3):314-317.

[7]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 6(3):191-194.

[8]王大华,佟雁,周丽清.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 2004,36(1) : 78-82.

[9]王枫,王茜,庄红平,况成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12):9-12.

[10]罗扬眉,胡华,朱志红.湖南省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73-175.

[11]唐丹,邹君,申继亮.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20(3):160-162.

[12]张红静,马颖竹.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6): 428-430.

[13]李海峰,陈天勇.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59-765.

[14]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5(3):632-633.

[15]Ardelt M. Wisdom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 age[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 Psychological Sciences,1997, 52(1) : 15- 27.

[16]Ada F C. Income and well-be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income effect [J]. J Pub Econom,2005,89(5):997-1019.

[17]Chalise H N, Saito T, Takahashi M.Relationship specialization amongst sources and receivers of 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lonel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Nepalese older adults[J]. Arch Gerontol Geriatr,2007, 44(3):299-314.

[18]Diener E.Guidelines for National Indica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ll-being[J].Appl Res Qual Life, 2006, 1(2): 151-157.

[19]Smith T B, McCullough M E, Poll J. Religiousness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or a main effect and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J].Psychol Bul,2003,129(4) : 614-636.

栏目编辑 /黄才玲 .终校 /任玉丹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