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夏朝开国者名“禹”是个错误

2014-08-08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氏族大禹时代

李殿元

国家花费巨资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尽管在国内外都存在争议,但它毕竟为夏商周的历史划出了一个框架,这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夏代存在47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历经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等朝代。将“禹”作为夏朝开国第一人,这是正确的;但是,以“禹”这个名称作为夏朝开国之君的名字却很不严谨,因为这里从启到癸这l6个都是人名,而“禹”不是人名;所以,说夏朝开国者名“禹”很不准确,是个明显的错误。

“禹”不是人名。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早就明确记载:“夏禹,名曰文命。”即是说,被称为“禹”的那位夏国开创者,他的名字是“文命”而不是“禹”。这里的“禹”并不是人名,而是名为“夏”的氏族领袖。“夏”氏族的领袖被称为“禹”,那就意味着被称为“禹”的氏族领袖有多人,他们是一个时代群体而不是一个人。名字叫“文命”的那位“禹”,是“夏”氏族最后一位被称为“禹”的氏族领袖,夏朝就是他建立的。

关于大禹的业绩,世所公认。正是这些业绩,才构成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大禹精神,不但在过去而且必将在今后继续指导着民族的发展。大禹在全国各地有许多遗迹(当然不排除其中有相当部分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大禹并没有去过那里,而是当地根据传说或其他原因保留和建立的),这些遗迹,对宣传和弘扬大禹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有作伪现象,但依据非常充分的与大禹确实有关的遗迹仍然是多得不得了。这些大禹遗迹证实了大禹所做出的业绩是真实的,可靠的。

但是,研究大禹的业绩和遗迹,却有一个始终挥之不去的问题:在大禹时代,是没有铁工具的;尽管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的国家之一。1973年在中国河北省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青铜钺,表明3300多年以前中国人认识了铁,熟悉了铁的锻造性能,识别了铁与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把铁铸在铜兵器的刃部,加强铜的坚韧性。而铁器作为生产工具,在我国,是从战国时期到东汉初年,其使用才开始普遍起来,成为最主要的金属工具。如果,靠人力和木石工具,或者还有少许青铜工具,如果大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凡人,他的一生,有可能做出那样辉煌和众多的业绩吗?

疑问之一:作为个人,大禹能领导全部氏族部落吗?

大禹所在的时代,还是中国古代氏族制的崩溃和早期国家开始产生的时期。《尚书·尧典》说:“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说:“古代邦国狭小,虞夏之交,计有万国,而后世遂有万邦之语。”这些记载都说明大禹所处的时代,就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的中原,也是处于“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1]的诸国林立时代。也就是说,那个时期,即使是黄河中游地区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不同区域间存在互不隶属的政治组织(酋邦或早期国家),每个政治实体以各小流域为单元,平均控制区域面积不过1200多平方公里,大致是一种“邦国林立”的局面。在这些“邦国林立”中的一个“邦国”,就算它是圣王舜帝的“邦国”,也只不过就是一个稍微大点的部落联盟而已。

那么,来自川西北偏僻地区的大禹(且不说他的父亲是在中原的鲧,而他的母亲在怀孕后却要千里迢迢地跑到川西北去生产),就算他在来中原前已经在治理岷江和都江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到中原后又在治理洪水方面大展身手,可是,那个时代的信息还不发达,他的这些成绩和能力未必就能让中原地区之外的人们知道;而且,大禹仅仅是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还没有成为天下“共主”之前,非中原地区的那些氏族部落又怎么会听他的号令?他“征三苗”,说明南方的氏族部落还没有听从他的号令;他“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2]并杀“迟到”的防风氏,才是他建立权威,真正执掌“天下”的开始——而这个“天下”的区域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远不是后来的国家模样。

所以,作为个人,出生在四川的大禹不大可能去领导在后来形成的中国版图上的全部氏族部落。

疑问之二:作为凡人,大禹有能力跑遍全国各地吗?

作为凡人,大禹在当时如果要跑遍全国各地去领导治水,显然不能仅靠他的两条腿,而必须有交通工具。问题是,大禹时代有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史记·河渠书》说:“《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好像是车、舟、毳(通“橇”,一种在泥路上滑行的交通工具)、桥,都有了,事实是这样吗?

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有黄帝、夏禹或夏禹时的奚仲发明车的说法。还有的文献记述夏启曾动用战车征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时也曾动用了不少战车,甚至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等。如果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

我国的车,虽然一直有轩辕氏造车的说法,但是,比较多的古书上坚持说是夏代的奚仲发明的。关于“奚仲造车”,史书记载较多,《左传》《荀子》《说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奚仲所造的“车”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创新的马车。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均认定:4000多年前的夏“车正”奚仲发明了马车,是“造车鼻祖”。

据《左传》记载,在夏朝初期的大禹时代,奚仲制造出第一辆车,设有车架、车轴、车箱,为保持平衡,采用左、右两个轮子。《墨子·非儒》篇中提到:“左者羿作弓,仔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可见奚仲作车信而可靠。

尽管奚仲作车的记载应该是信而可靠的,遗憾的是,夏代的车,考古尚没有发现,因此,“奚仲作车”“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来验证。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车的形象,是商代的。”[3]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车辙,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用车的传统早在殷墟以前数百年就已出现了。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发现的车辙特征较为接近,形体较小,与安阳殷墟发现的马车有很大的区别。[4]二里头时期,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这样看来,即使大禹时代已经有了车,也未必然是马车;即使是马车,在当时道路并不平坦、畅通的路况下,靠这样的交通工具去指导全国各地的治水工程,也是很不现实的。在差不多2000年后的秦始皇,已经对车辆有了很大的改进,是四匹马的大车了,而且在全国专门为巡视修了统一的驰道,出巡一次,仍然非常艰难。大禹时代,仅靠简单的人力和简单简陋的车子,他是没有能力跑遍全国各地的。

史书记载说,大禹不仅聪明能干,更为可贵的是,他富于牺牲精神,勤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治水工作艰苦而繁忙,他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家去参加治水。作为一个部落首领,他“身执耒锸,以为民先”[5],亲自指挥和带领大家劳动。他经常光着双脚下水干活,风吹日晒,栉风沐雨,腿上的毛都磨光了,脸孔也变黑了。他就这样“劳身焦思”,辛辛苦苦地干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6],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为了掌握下游地区的地形情况以泻洪水,大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7],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在此基础上,他带领百姓,“疏川导滞”,疏通河道,排除积水,洪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8]于是,人们纷纷从高地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

猜你喜欢

氏族大禹时代
海内外新安程氏族人清明公祭太极魂“忠壮公”程灵洗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小大禹”来治水
浅谈图腾崇拜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