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思纯与汉译名著《史学原论》

2014-08-08李洁

文史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史学译本历史

李洁

1897年,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原论》在巴黎出版。该书侧重研究“技术化”的史学方法,集中反映了近代欧洲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是西方近代史学的一部力作,享有近代史学经典的美誉,与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并称为实证史学方法论作的“双璧”。五四运动前,该书的英译本已传入中国。胡适借鉴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二氏介绍的史学方法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大获成功,《史学原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中国学界迅速“走红”。但是,该书一直没汉译本。1926年10月,《史学原论》第一个汉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翻译者是瑟诺博司的中国学生,从成都走出去的李思纯。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李思纯(1893—1960),字哲生,四川成都人,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广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少年时代接触新学,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在其会刊《少年中国》上发表《国语问题之我见》《信仰与宗教》《诗体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见》等文。1919年冬,李思纯与李劼人、何鲁之等人结伴赴法国勤工俭学,从上海乘轮船到达香港后,再转乘司凡克司号轮船赴法。他们到法国后,先后在里昂、蒙彼利埃多地转辗半工半读。1920年暑期,李思纯、李璜、许德珩、周太玄、胡助等一起到巴黎。同年秋天,李思纯进入巴黎大学,主攻文学,兼攻史学。

李思纯在国内学习时,已接触到《史学原论》,为书中的观点所折服,对作者充满崇敬之情。此时,该书作者之一瑟诺博司正在巴黎大学作教授,讲授近代史和史学方法课。李思纯欣喜万分,入学后立即选修琵诺博司所授之课。他写道:“自是年秋迄于一九二一年冬,凡阅时一年,朝夕挟书册受先生讲课。”[1]1922年春,李思纯因法国在“一战”后正值社会恢复时期,物价太贵而被迫移居德国。在德期间,他结识陈寅恪,并成为终生好友。他写道:“一九二二年三月,游柏林,居康德街一小楼,日长多暇,乃以是书法文原本及英文G.G,Berry氏译本参酌译之,日成数章。两月而译毕。弃置箧底复年余。”[2]1923年,李思纯自欧归国,译稿一并带回。不久他受聘于南京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前身之一),任法语和法国文学教授,课余“乃取旧稿删订润色之,间于篇中征引事实有不能明者,为附注于章后焉。”[3]1923年夏,他在东南大学最终完成译稿,并交付商务译书馆。1926年,李思纯译述,任鸿隽校订的《史学原论》汉译本正式出版。此时,李思纯已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了。此译本后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列入史学类书籍。

李思纯汉译本《史学原论》全书共13万字,开篇有译者弁言、著者原序。内容分为三篇,上篇初基智识:第一章搜集史料;第二章辅助之科学。中篇分析工作:第一章历史知识之概况。第一部分系外形鉴定(校雠考证鉴定),第二章原本文字鉴定;第三章制作原始鉴定;第四章史料之类分整理;第五章校雠考证与校雠考证家;第二部分为内容鉴定,第六章命意释义鉴定(解经鉴定);第七章忠实与精确之反面鉴定;第八章特件事实之个别研究。下篇综合工作:第一章历史构造之概况;第二章事实之汇聚分组;第三章构造之理想推度;第四章构造之大体编裁;第五章史文造作;结论附篇一系法兰西中等历史教育,附篇二为法兰西高等历史教育。

李思纯汉译本《史学原论》出版后,首先在我国历史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思纯在东南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史学系任教时,开设历史研究性质课程,以《史学原论》为教本。各地大学历史系以李译本作为教科书的不少。如金陵大学所开设的历史研究方法课程,明确指定以李译本为教科书,[4]讲授历史研究之重要原则,编纂方法,尤注重史料之分析,研究史学理论,选读史学家名著。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初级历史方法”课,要求学生细阅李译《史学原论》等书。[5]40年代,教育部新编课程大纲规定大学历史系设史学方法课,讲授者或以李译本为课本,或是作参考教材。[6]此后,选用李译本作为教科书或参考资料的学校就更多了。

该书介绍的史学方法,对我国近代史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有研究者指出,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傅斯年所写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有“将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一语,而《史学原论》则说“历史学之于此,正与地质学古生物化石学同一立足点”,表述极其相似。由此可推知,傅斯年应该受到该书影响。

为满足社会需要,《史学原论》多次重版。评论该书的文章,如王绳祖的《评李思纯译〈史学原论〉》等也见诸刊物。

1949年以后,西方史学被我国史学界彻底否定。《史学原论》和他的译者自然被学界遗忘。1960年,李思纯在寂寞和痛苦中病逝于成都。

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西方史学的研究从恢复进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出现引用西方史学的热潮。《史学原论》及其译者被“重新”发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侯云灏在《〈史学方法研究〉与〈史学原论〉的影响》一文中谈道,在对台湾学者杜维运英译本与李思纯中文译本比较后,发现“前者所受后者之影响,卓然可见”。1997年,华东师大史学博士李孝迁在其博士论文《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第七章“兰克史学在中国”中,详细介绍了李思纯译《史学原论》的出版情况及其影响。2007年出版的李孝迁著《兰克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一书中谈道:“中国史学界对瑟诺博司相当熟悉,‘五四前后他与朗格诺瓦合著的《史学原论》英译本已在学人之间广为传阅,青年学者就是通过这本书认识他的。不少留学法国,如李思纯、李璜、黎东方、周谦冲、陈祖源等人,师从瑟诺博司,多半缘于《史学原论》在国内声誉之隆。”李孝迁还写道:“《史学原论》中译本由瑟诺博司的学生李思纯译为中文,1923年译毕,192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后多次重版。”2009年,李译本《史学原论》收录于巴蜀书社出版的由陈廷湘、李德琬主编的《李思纯文集》中。

2012年,经李思纯孙女李德琬授权,李思纯译本的《史学原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历史研究导论》为书名再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已将“李思纯学术思想研究”列入科研课题;而在此课题中,李思纯翻译的《史学原论》当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译者李思纯为《史学原论》付出的心血得以传承,亦为史学界之幸事。

注释:

[1][2][3]《史学原论》译者弁言,《李思纯文集》,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281—286页。

[4]《学程纲要》,《私立金陵大学一览》,1933年度。

[5]《燕京大学一览》,1936年度,第115页。

[6]王绳祖:《评李思纯译〈史学原论〉,《斯文半月刊》第2卷第4期,1942年12月1日。

作者: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李思纯孙女,曾用名李德琬

1897年,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原论》在巴黎出版。该书侧重研究“技术化”的史学方法,集中反映了近代欧洲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是西方近代史学的一部力作,享有近代史学经典的美誉,与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并称为实证史学方法论作的“双璧”。五四运动前,该书的英译本已传入中国。胡适借鉴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二氏介绍的史学方法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大获成功,《史学原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中国学界迅速“走红”。但是,该书一直没汉译本。1926年10月,《史学原论》第一个汉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翻译者是瑟诺博司的中国学生,从成都走出去的李思纯。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李思纯(1893—1960),字哲生,四川成都人,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广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少年时代接触新学,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在其会刊《少年中国》上发表《国语问题之我见》《信仰与宗教》《诗体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见》等文。1919年冬,李思纯与李劼人、何鲁之等人结伴赴法国勤工俭学,从上海乘轮船到达香港后,再转乘司凡克司号轮船赴法。他们到法国后,先后在里昂、蒙彼利埃多地转辗半工半读。1920年暑期,李思纯、李璜、许德珩、周太玄、胡助等一起到巴黎。同年秋天,李思纯进入巴黎大学,主攻文学,兼攻史学。

李思纯在国内学习时,已接触到《史学原论》,为书中的观点所折服,对作者充满崇敬之情。此时,该书作者之一瑟诺博司正在巴黎大学作教授,讲授近代史和史学方法课。李思纯欣喜万分,入学后立即选修琵诺博司所授之课。他写道:“自是年秋迄于一九二一年冬,凡阅时一年,朝夕挟书册受先生讲课。”[1]1922年春,李思纯因法国在“一战”后正值社会恢复时期,物价太贵而被迫移居德国。在德期间,他结识陈寅恪,并成为终生好友。他写道:“一九二二年三月,游柏林,居康德街一小楼,日长多暇,乃以是书法文原本及英文G.G,Berry氏译本参酌译之,日成数章。两月而译毕。弃置箧底复年余。”[2]1923年,李思纯自欧归国,译稿一并带回。不久他受聘于南京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前身之一),任法语和法国文学教授,课余“乃取旧稿删订润色之,间于篇中征引事实有不能明者,为附注于章后焉。”[3]1923年夏,他在东南大学最终完成译稿,并交付商务译书馆。1926年,李思纯译述,任鸿隽校订的《史学原论》汉译本正式出版。此时,李思纯已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了。此译本后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列入史学类书籍。

李思纯汉译本《史学原论》全书共13万字,开篇有译者弁言、著者原序。内容分为三篇,上篇初基智识:第一章搜集史料;第二章辅助之科学。中篇分析工作:第一章历史知识之概况。第一部分系外形鉴定(校雠考证鉴定),第二章原本文字鉴定;第三章制作原始鉴定;第四章史料之类分整理;第五章校雠考证与校雠考证家;第二部分为内容鉴定,第六章命意释义鉴定(解经鉴定);第七章忠实与精确之反面鉴定;第八章特件事实之个别研究。下篇综合工作:第一章历史构造之概况;第二章事实之汇聚分组;第三章构造之理想推度;第四章构造之大体编裁;第五章史文造作;结论附篇一系法兰西中等历史教育,附篇二为法兰西高等历史教育。

李思纯汉译本《史学原论》出版后,首先在我国历史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思纯在东南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史学系任教时,开设历史研究性质课程,以《史学原论》为教本。各地大学历史系以李译本作为教科书的不少。如金陵大学所开设的历史研究方法课程,明确指定以李译本为教科书,[4]讲授历史研究之重要原则,编纂方法,尤注重史料之分析,研究史学理论,选读史学家名著。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初级历史方法”课,要求学生细阅李译《史学原论》等书。[5]40年代,教育部新编课程大纲规定大学历史系设史学方法课,讲授者或以李译本为课本,或是作参考教材。[6]此后,选用李译本作为教科书或参考资料的学校就更多了。

该书介绍的史学方法,对我国近代史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有研究者指出,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傅斯年所写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有“将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一语,而《史学原论》则说“历史学之于此,正与地质学古生物化石学同一立足点”,表述极其相似。由此可推知,傅斯年应该受到该书影响。

为满足社会需要,《史学原论》多次重版。评论该书的文章,如王绳祖的《评李思纯译〈史学原论〉》等也见诸刊物。

1949年以后,西方史学被我国史学界彻底否定。《史学原论》和他的译者自然被学界遗忘。1960年,李思纯在寂寞和痛苦中病逝于成都。

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西方史学的研究从恢复进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出现引用西方史学的热潮。《史学原论》及其译者被“重新”发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侯云灏在《〈史学方法研究〉与〈史学原论〉的影响》一文中谈道,在对台湾学者杜维运英译本与李思纯中文译本比较后,发现“前者所受后者之影响,卓然可见”。1997年,华东师大史学博士李孝迁在其博士论文《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第七章“兰克史学在中国”中,详细介绍了李思纯译《史学原论》的出版情况及其影响。2007年出版的李孝迁著《兰克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一书中谈道:“中国史学界对瑟诺博司相当熟悉,‘五四前后他与朗格诺瓦合著的《史学原论》英译本已在学人之间广为传阅,青年学者就是通过这本书认识他的。不少留学法国,如李思纯、李璜、黎东方、周谦冲、陈祖源等人,师从瑟诺博司,多半缘于《史学原论》在国内声誉之隆。”李孝迁还写道:“《史学原论》中译本由瑟诺博司的学生李思纯译为中文,1923年译毕,192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后多次重版。”2009年,李译本《史学原论》收录于巴蜀书社出版的由陈廷湘、李德琬主编的《李思纯文集》中。

2012年,经李思纯孙女李德琬授权,李思纯译本的《史学原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历史研究导论》为书名再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已将“李思纯学术思想研究”列入科研课题;而在此课题中,李思纯翻译的《史学原论》当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译者李思纯为《史学原论》付出的心血得以传承,亦为史学界之幸事。

注释:

[1][2][3]《史学原论》译者弁言,《李思纯文集》,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281—286页。

[4]《学程纲要》,《私立金陵大学一览》,1933年度。

[5]《燕京大学一览》,1936年度,第115页。

[6]王绳祖:《评李思纯译〈史学原论〉,《斯文半月刊》第2卷第4期,1942年12月1日。

作者: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李思纯孙女,曾用名李德琬

1897年,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原论》在巴黎出版。该书侧重研究“技术化”的史学方法,集中反映了近代欧洲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是西方近代史学的一部力作,享有近代史学经典的美誉,与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并称为实证史学方法论作的“双璧”。五四运动前,该书的英译本已传入中国。胡适借鉴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二氏介绍的史学方法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大获成功,《史学原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中国学界迅速“走红”。但是,该书一直没汉译本。1926年10月,《史学原论》第一个汉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翻译者是瑟诺博司的中国学生,从成都走出去的李思纯。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李思纯(1893—1960),字哲生,四川成都人,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广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少年时代接触新学,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在其会刊《少年中国》上发表《国语问题之我见》《信仰与宗教》《诗体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见》等文。1919年冬,李思纯与李劼人、何鲁之等人结伴赴法国勤工俭学,从上海乘轮船到达香港后,再转乘司凡克司号轮船赴法。他们到法国后,先后在里昂、蒙彼利埃多地转辗半工半读。1920年暑期,李思纯、李璜、许德珩、周太玄、胡助等一起到巴黎。同年秋天,李思纯进入巴黎大学,主攻文学,兼攻史学。

李思纯在国内学习时,已接触到《史学原论》,为书中的观点所折服,对作者充满崇敬之情。此时,该书作者之一瑟诺博司正在巴黎大学作教授,讲授近代史和史学方法课。李思纯欣喜万分,入学后立即选修琵诺博司所授之课。他写道:“自是年秋迄于一九二一年冬,凡阅时一年,朝夕挟书册受先生讲课。”[1]1922年春,李思纯因法国在“一战”后正值社会恢复时期,物价太贵而被迫移居德国。在德期间,他结识陈寅恪,并成为终生好友。他写道:“一九二二年三月,游柏林,居康德街一小楼,日长多暇,乃以是书法文原本及英文G.G,Berry氏译本参酌译之,日成数章。两月而译毕。弃置箧底复年余。”[2]1923年,李思纯自欧归国,译稿一并带回。不久他受聘于南京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前身之一),任法语和法国文学教授,课余“乃取旧稿删订润色之,间于篇中征引事实有不能明者,为附注于章后焉。”[3]1923年夏,他在东南大学最终完成译稿,并交付商务译书馆。1926年,李思纯译述,任鸿隽校订的《史学原论》汉译本正式出版。此时,李思纯已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了。此译本后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列入史学类书籍。

李思纯汉译本《史学原论》全书共13万字,开篇有译者弁言、著者原序。内容分为三篇,上篇初基智识:第一章搜集史料;第二章辅助之科学。中篇分析工作:第一章历史知识之概况。第一部分系外形鉴定(校雠考证鉴定),第二章原本文字鉴定;第三章制作原始鉴定;第四章史料之类分整理;第五章校雠考证与校雠考证家;第二部分为内容鉴定,第六章命意释义鉴定(解经鉴定);第七章忠实与精确之反面鉴定;第八章特件事实之个别研究。下篇综合工作:第一章历史构造之概况;第二章事实之汇聚分组;第三章构造之理想推度;第四章构造之大体编裁;第五章史文造作;结论附篇一系法兰西中等历史教育,附篇二为法兰西高等历史教育。

李思纯汉译本《史学原论》出版后,首先在我国历史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思纯在东南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史学系任教时,开设历史研究性质课程,以《史学原论》为教本。各地大学历史系以李译本作为教科书的不少。如金陵大学所开设的历史研究方法课程,明确指定以李译本为教科书,[4]讲授历史研究之重要原则,编纂方法,尤注重史料之分析,研究史学理论,选读史学家名著。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初级历史方法”课,要求学生细阅李译《史学原论》等书。[5]40年代,教育部新编课程大纲规定大学历史系设史学方法课,讲授者或以李译本为课本,或是作参考教材。[6]此后,选用李译本作为教科书或参考资料的学校就更多了。

该书介绍的史学方法,对我国近代史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有研究者指出,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傅斯年所写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有“将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一语,而《史学原论》则说“历史学之于此,正与地质学古生物化石学同一立足点”,表述极其相似。由此可推知,傅斯年应该受到该书影响。

为满足社会需要,《史学原论》多次重版。评论该书的文章,如王绳祖的《评李思纯译〈史学原论〉》等也见诸刊物。

1949年以后,西方史学被我国史学界彻底否定。《史学原论》和他的译者自然被学界遗忘。1960年,李思纯在寂寞和痛苦中病逝于成都。

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西方史学的研究从恢复进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出现引用西方史学的热潮。《史学原论》及其译者被“重新”发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侯云灏在《〈史学方法研究〉与〈史学原论〉的影响》一文中谈道,在对台湾学者杜维运英译本与李思纯中文译本比较后,发现“前者所受后者之影响,卓然可见”。1997年,华东师大史学博士李孝迁在其博士论文《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第七章“兰克史学在中国”中,详细介绍了李思纯译《史学原论》的出版情况及其影响。2007年出版的李孝迁著《兰克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一书中谈道:“中国史学界对瑟诺博司相当熟悉,‘五四前后他与朗格诺瓦合著的《史学原论》英译本已在学人之间广为传阅,青年学者就是通过这本书认识他的。不少留学法国,如李思纯、李璜、黎东方、周谦冲、陈祖源等人,师从瑟诺博司,多半缘于《史学原论》在国内声誉之隆。”李孝迁还写道:“《史学原论》中译本由瑟诺博司的学生李思纯译为中文,1923年译毕,192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后多次重版。”2009年,李译本《史学原论》收录于巴蜀书社出版的由陈廷湘、李德琬主编的《李思纯文集》中。

2012年,经李思纯孙女李德琬授权,李思纯译本的《史学原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历史研究导论》为书名再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已将“李思纯学术思想研究”列入科研课题;而在此课题中,李思纯翻译的《史学原论》当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译者李思纯为《史学原论》付出的心血得以传承,亦为史学界之幸事。

注释:

[1][2][3]《史学原论》译者弁言,《李思纯文集》,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281—286页。

[4]《学程纲要》,《私立金陵大学一览》,1933年度。

[5]《燕京大学一览》,1936年度,第115页。

[6]王绳祖:《评李思纯译〈史学原论〉,《斯文半月刊》第2卷第4期,1942年12月1日。

作者: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李思纯孙女,曾用名李德琬

猜你喜欢

史学译本历史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新历史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