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定军山
2014-08-08国宝
国宝
汉中,有着“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被兵家视为军事要地。三国时期,蜀汉把汉中看作兵家必争之地,兵戎相见,用尽谋略,特别是作为著名古战场的定军山,在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位于勉县的定军山山峦起伏,状若游龙,顺汉水而下,逶迤二十余里,凸起十二峰,一字摆开,人称“十二连山一颗珠”,它与天荡山、古阳平关形成三角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西端的天然屏障。定军山南麓,有一天然形成的小盆地,四面高山环绕,中部广阔平坦,方圆约四五华里,名曰“仰天洼”,可屯兵数万,相传诸葛亮曾驻兵于此;北麓至汉江岸边,襟山带水,形成一天然平原,为诸葛亮当年推演“八阵图”的武侯坪。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定军山虽山势不高,风光也非奇绝,但它却因一场战争而一举成名。公元219年,刘备为夺取汉中,和曹将夏侯渊在此交战,经法正指点,老将黄忠趁其不备,袭杀夏侯渊于定军山西侧,曹军败北,刘备遂占据汉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用寥寥数笔描绘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黄忠在定军山一战成名,诸葛亮对定军山也情有独钟。公元227年至234 年,诸葛亮设相府于今定军山下的武侯祠,对曹魏进行了五次北伐,每次失利,皆退还于此。期间,诸葛亮在政治上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伺机北伐;在经济上休士劝农,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生产;在军事上“筑汉、乐二城”、“治斜谷邸阁”,推演八阵图、教兵演武,改革“十矢具发”的连弩,铸造扎马钉,对巩固汉中的防御和北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元234年,忧劳成疾的诸葛亮病卒于岐山五丈原军中,临终遗言:“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按照其遗命,后主刘禅将其安葬在定军山下,并于公元263年,为亮立庙于今勉县武侯祠。“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从此以后,来武侯墓祠祭祀、凭吊、拜谒、参观者,纷至沓来,千年不绝。
据不完全统计,自陈寿《三国志》以后,有数百种历史典籍都纷纷翔实地记载当年在定军山发生的三国故事,其中,《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有八十回提到汉中,有十六回写在定军山下发生的故事。特别是第七十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七十二回的“诸葛亮智取汉中”、七十三回的“玄德进位汉中王” 、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章节中,把争战定军山、火烧天荡山、刘备称汉中王、武侯显圣等故事写的惟妙惟肖、细腻生动。由于在三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位置与影响,不少诗人、文学家都以诗词歌咏定军山,中国第一部京剧和第一部无声电影也以《定军山》命名。
据《沔县志》记载:“定军山,在县(老城)东南十里,山下则武侯墓在焉。相传八阵图亦在北山麓……山有诸葛岩。山下有武侯督军坛,其上有遮箭牌,斩将桥,琉璃井遗址。”由于年代久远,个别遗迹已不复存。然定军山历经千载盛誉却经久不衰,特别是山下的武侯墓祠,更是名扬四海,闻名遐迩。如今经过整理修葺过的定军山,植被丰茂,树木葱茏,古木交错,山道盘桓,饮马池碧光鳞鳞,雕塑群栩栩如生,游览步道逶迤山林,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俨然是一处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登高望远,远处青山巍巍,天荡山巍然耸立;脚下汉水幽幽,汉江河碧水东流;眼前高楼林立,勉县城富庶繁华。想起变幻的三国风云,跌宕的峥嵘岁月,如今都流逝于岁月,归寂于尘土。只有一通石碑矗立在山顶,连接着历史和过去,吸引着今天的游人来此追古抚今、唏嘘凭吊,不仅想起《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