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文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2014-08-07伍艳萍
【摘要】20世纪30年代,随着奥斯汀的小说传入中国,奥斯汀的文学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一些影响:在艺术形式上,推动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发展;在艺术内容上,促进了描写普通人的小说的发展;在思想上,推广了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奥斯汀文学思想中国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11-03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1775~1817)一生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理智和感伤》(1811年)、《傲慢与偏见》(1813年)、《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年)、《爱玛》(1815年)、《诺桑觉寺》(1818年,死后出版)和《劝导》(1818年,死后出版)。奥斯汀成功地将她的文学思想运用于小说创作中,恰如其分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小说的艺术,为当时小说地位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同时,她的小说已具备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并揭露社会问题,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其文学思想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奥斯汀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
奥斯汀的第一个中译本是杨缤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由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35年和1947年出版。她的读者一般是受过教育懂英语的女性,这些女性一般居住在资本主义因素较多的大城市。
1955年王科一的译本《傲慢与偏见》出版。20世纪50年代国内主要出版宣传翻译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但是《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一部进步的现实主义小说。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没有出版奥斯汀小说的翻译。“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被扣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帽子遭到批判和查禁。奥斯汀的小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小说,主要原因是许多人认为她只讨论家庭琐事和婚姻问题,话题太小;马克思等革命导师没有提过她。在谈英国古典名著时,甚至都没有人提到奥斯汀及其作品。
20世纪80年代起奥斯汀所有小说都被翻译、出版,其小说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峰。《傲慢与偏见》的大部分中译本都是在此之后出版的。1980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出版王科一的译本,1990年7月译林出版社出版孙致礼译本,1993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玲、张扬合译本,1996年5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王晋华译本,1996年1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张经浩译本,1997年1月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出版雷立美译本。1990年至2000年之间有24个不同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出版。
奥斯汀其他小说的中译本也在此时得到出版。《爱玛》,1982年5月漓江出版社、1993年11月花城出版社、1996年12月明天出版社先后再版刘重德1949年的译本,1984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张经浩译本,1996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袁德成译本,1997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祝庆英译本,1997年8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孙易译本,1998年4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林添湖译本,2001年8月译林出版社出版孙致礼译本。
《诺桑觉寺》1958年被麻乔志翻译成中文,首次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重庆出版社再版。1986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孙致礼译本,1997年南海出版昆仑鹰译的《 诺桑觉修道院 》,2000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金绍禹译本。
《理智与情感》第一个中译本由王雨棠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1984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孙致礼译本《姐妹俩》,1996年11月译林出版社重印,改名《理智与情感》。1984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吴力励译、张志明校之译本,1989年4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武崇汉译本,1995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罗文华译本,1997年8月南海出版社公司出版殷旭译本,1999年8月南方出版社出版黄慧敏译本,2000年5月外文出版社出版叶晓颖译本。
《曼斯菲尔德庄园》译本首次在中国出版是1984年5月由秭佩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李业译本,1998年10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项星耀译本,2004年9月译林出版社出版孙致礼译本。
《劝导》译本首次于1984年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孙致礼翻译,1984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蔡一先译本,1991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裘因译本,1997年8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丁克南译本,2008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项星耀译本。
另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简·奥斯汀全集》;2011年5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奥斯汀精选小说集》。在21世纪前十年,奥斯汀小说的翻译版本至少有200多个,其中,《爱玛》38 个、《傲慢与偏见》136个、《理智与情感》38个、《曼斯菲尔德庄园》9 个、《诺桑觉寺》7个、《劝导》6 个。大约有30多家出版社同时在出版奥斯汀的作品。奥斯汀的小说至少有20种缩写本,15种以上的英汉对照本,相当数量的英文原版在中国出售。
奥斯汀小说在中国的大量出版,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们的思想趋向多样化。人们抛弃阶级斗争思维,政治上逐步树立了科学、民主、法治观念,解放思想,追求真理,摆脱了个人崇拜,把民主自由作为最重要权利来行使,依法办事。在经济上树立了开放、竞争、效益观念。在文化方面,树立了自信、包容、多元观念。人们不仅开始重新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且从排斥否定抵制西方及外来文化,转变为包容接纳西方文化。人们充分尊重和包容张扬个性、追求时尚、讲究实用,对待外来事物、新鲜事物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80年《傲慢与偏见》王科一的译本得到了再版发行,当时大家争相排队购买,由此引发的奥斯汀热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新华社和《纽约时报》的注意。
随着奥斯汀小说译本在中国的大量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英文原著感兴趣,而不断推出的根据奥斯汀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中国上演也为奥斯汀获得了更多的中国读者。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奥斯汀狭小题材涉及的广义,包括女性处境、婚姻、家庭、政治、经济、文化、伦理、认识论等深层次的问题。
二、奥斯汀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在艺术形式上,推动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发展。奥斯汀文学思想在小说中的实践,不仅推动了英国小说的发展,使小说登上了英国文学的大雅之堂,确立了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国传播后又推动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白话文运动逐渐兴盛起来。但是,许多文人都是学文言出身的,他们的文章多为半白半文。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都是使用白话文创作的,但是他的翻译还是使用文言文。当时,文言小说卖得比白话小说好,白话文在许多方面都无法与文言相比。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杨缤、王科一等作家用白话文翻译的奥斯汀小说得到了当时受白话教育成长起来的一批新人的喜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实主义白话小说的发展。
奥斯汀提出文学既反映现实又反映道德理性的重要性,她提倡秩序、崇尚理性,主张用朴素的语言、简洁的词表达最丰富的含义。奥斯汀塑造的生活中人物,使用的是生活中的语言,《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除了玛丽,几乎没有谁使用文绉绉的语言。如果把奥斯汀的小说翻译成古文,会造成原文意思的流失。对话是奥斯丁作品里的主要语言。这些对话幽默、轻快,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又利用说话人与读者理解制造多层次语意。王科一《傲慢与偏见》的白话文译本简单、生动、幽默,因而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因为采用白话文翻译,所以有更多的人能够读懂,特别是那些下层人民。奥斯汀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日常生活化,使得中国白话文小说创作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奥斯汀的小说具有生动的人物和结构严谨的故事情节,为中国白话文小说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奥斯汀成功地运用了艾弄尼(Irony)。她将艾弄尼用于人物创作,使这些人物具有真实的个性。英俊的魏肯却有着肮脏灵魂;理智的父亲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女儿;聪明的伊丽莎白却差点上当;冷酷的达西却有着善良的心。她将艾弄尼用于情节创作,使小说中悬念迭起。人物的心理产生逻辑性的变化,从而影响情节的变化,发生的事件虽然预想不到,但富于逻辑性,避免了浪漫主义小说以令人惊奇的事引起读者的好奇的写作方法。这些创作手法对中国白话文小说创作与发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二)在艺术内容上,促进了描写普通人的小说的发展。奥斯汀的文学思想追求的是真实,其小说写的正是普通人的生活,她注重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及平凡的乡村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正是奥斯汀文学思想所追求的,她笔下的人物、思想及背景全都来自现实的生活。
奥斯汀的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描写普通人的小说的发展,进一步说明小题材、小人物也能写出大作品,艺术的价值不是由题材大小决定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许多作家,如张爱玲、苏青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女性在生活中的遭遇,表达了女性对生存状态的不满和愤慨。张爱玲设法从柴米油盐中寻找真实的人生,将她的审美理想及其文学创作深植于现实的土壤里,她的小说写的都是普通人,一个个不同凡响的具有七情六欲的真实的人。张爱玲的《传奇》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主张写熟悉的题材,其题材全是恋爱、婚姻等爱情故事,其小说没有战争和革命,几乎没有涉及时代重大题材。
苏青说:“我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也乐于平凡。”她在《〈大地〉发刊词》中,提倡大众文学、写实文学。她的作品也是以女性的视角来谈论恋爱、婚姻、家庭的。苏青的《结婚十年》充满生活化、真实性和亲切感,它朴素、自然,描写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三)在思想上,推广了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奥斯汀小说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中国作家企图鼓励现代化,鲁迅力图将落后的国民改造为现代的中国人。20世纪2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兴起被赋予了改造社会的重任,带有一定的政治化倾向。大多数作家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20世纪30年代起兴起了“左翼”文学,40年代出现了反映现实的诗、戏剧等大众化艺术形式。这样的社会环境为奥斯汀文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奥斯汀的文学思想强调小说的教化作用。她主张婚姻要以爱情和经济为基础,塑造了新女性,她让女主角拥有与男士同等的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傲慢与偏见》探讨了婚姻问题,其婚姻观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小说主要描写了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当时妇女命运极其悲惨,出嫁不仅是女人唯一的出路,也是没有儿子的母亲的出路。伊丽莎白却是一个很理性的女人,她始终坚持着她的婚姻观: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她拒绝了柯林斯先生和达西先生的第一次求婚。伊丽莎白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是因为她发现达西爱她,而她也爱达西。伊丽莎白来到达西的家里,看到达西态度改变,开始尊重她的舅母;当韦瀚与莉迪亚私奔,伊丽莎白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达西找到韦瀚和莉迪亚的下落,给了韦瀚一些钱,促使他们结婚,他所做的这些,都是因为对伊丽莎白的爱。小说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凯瑟琳夫人企图拆散达西与伊丽莎白,以促成达西与其女儿的婚事,却让达西知道伊丽莎白爱她,使他有了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勇气。王科一在其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的序言中写道:“伊丽莎白向达西的挑战,实在是当时妇女对当时的婚姻制度、门第观念等一系列腐朽的社会现象的强烈抗议,是当时的妇女要求自己的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这种呼声不仅通过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另外一门婚姻表现出来。这便是达西的朋友彬格莱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的婚姻。”
由上可见,奥斯汀小说中闪耀着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尤其是鼓励妇女追求自己的幸福,对当时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当时,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国人开始崇尚人文主义、热爱自由,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张爱玲、冰心、丁玲等作家塑造了许多封建社会中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崇尚爱情,追求自主婚姻。例如,张爱玲的小说显示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她们必须依附男性以求安稳的生活。比如《留情》中,敦凤年纪轻轻,为了钱却愿意嫁给一位老头米先生;《金锁记》里曹七巧嫁给一个“骨痨”病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小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妇女对于取得独立的人格及人身自由的向往。如果女性可以真正自由选择婚姻,曹七巧也就不会被逼变态,产生人性的异化。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妇女有了独立的意识,一个个女性顽强、无奈地为追求爱情、幸福而挣扎着生活。
又如,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内心苦闷,是对封建专制叛逆、追求自我的知识女性的典型,莎菲女士是最突出的代表者。丁玲的小说细腻刻画了感情丰富的倔强女性性格和复杂内心,还塑造了投入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之中为争取自己权利的女性,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妇女呼声。《韦护》叙述了韦护与丽嘉相爱的故事以及之后产生的矛盾,最后,丽嘉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之二)》的主人公是望微和玛丽,他们也是因为革命与爱情的矛盾而分道扬镳。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随着奥斯汀的小说传入中国,奥斯汀的文学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些影响。奥斯汀文学思想在处于复杂的文化与政治环境的中国的传播,给予中国小说家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0
[2]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461-462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2-19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201204LX495)
【作者简介】伍艳萍(1963-),女,广西全州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