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014-08-07赵淑云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秒针圆锥圆柱

赵淑云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174-02 数学体验是在数学活动中发生、生成和发展的,是学生对于数学的自我构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有效地数学学习应当通过对数学活动的深刻体验,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这一本质特征,才能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因数学而智慧。

1.参与是体验的前提

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经历充满数学意义的活动,加深对数学实事与经验的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在有效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绝不是简单的行为参与,还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缺失认知参与的体验是形式化的体验,缺失情感参与的体验是不健全的体验。如《秒的认识》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秒针怎样走是1秒呢?请看屏幕。(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

生:秒针滴答一下是1秒。

师:说得真好!我们来感受一下1秒的时间。(课件重新演示秒针走1小格。)

师:对于秒针走1小格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秒过得非常快。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然后把秒针怎样走是1秒完整地说一遍。(课件重新演示秒针走1小格。)

师:回答的很完整。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师:秒针是怎样走1秒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秒针走动的脚步声。(课件播放秒针从钟面数字12走到1,并伴有滴答声。)

师:我们再听一次,这次要边听边记,把秒针走动的节奏记在心里。(重新播放秒针从钟面数字12走到1。)

师:老师也来模仿一下秒针走动的节奏,你们听对不对?(教师快节奏地拍手。)

生:不对不对,太快了!

师:现在老师拍的节奏跟秒针走动的节奏一样快吗?(教师慢节奏地拍手。)

生:慢了。

师:老师再拍一遍。(教师时快时慢地拍手。)

生:这样拍也不对,因为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师:秒针走动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呢?你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有节奏拍手。)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表演一下?(一位学生模仿秒针走动的节奏,不快不慢地拍手。)

师:他拍的怎么样?

生:好。(学生们热烈地鼓掌。)

师:想一想,1秒你能做什么动作?现在大家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学生做动作。)

师:谁来说说1秒自己做了什么动作?

生:眨一下眼睛。

师:好的,那我们来眨一眨眼睛。(教师数着"1秒、1秒……"学生有节奏地眨眼睛。)

生:我认为1秒可以点一下鼠标。

生:可以跳一下绳。

生:1秒可以跺一下脚。

师:我们来跺脚,大家轻声一点好吗?(根据教师"1秒、2秒、3秒、4秒……停"的口令,学生有节奏地跺脚。)

1秒的时间不是看出来的、算出来的,需要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用心感悟。引导学生看秒针走过1秒的轨迹,听、记、辨、学、说秒针走动的节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特别是利用原生态的、个性化的生活检验做动作,把抽象的"秒"物化出来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深刻而清晰的关于秒的印象。这样,秒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地存在于学生的真实体验中。

2.经历是体验的基础

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教师应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设计以下活动:

活动一: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教师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学生猜12 或13。)接着,让学生用圆锥容器装满水并倒入圆柱容器中。当学生倒一次水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在圆柱容器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再次猜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后,教师再追问"怎样证明",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操作(测量高或再倒2次水)验证结论。

活动二:探究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教师出示一组凭观察不容易看出底的差异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问:"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由于受活动一的影响,多数学生答"3倍"。教师追问如何证明,并请学生上台操作验证。结果显示,圆柱的体积并不是圆锥的3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次得到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不同,观察、分析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得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的3倍"。

活动三:探究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教师问:"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6厘米,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学生有猜2厘米、6厘米的,有猜18厘米的,还有其他答案的。教师引导学生在画图、分析、讨论中认识到:如果圆锥的高是6厘米,圆锥的体积只有圆柱的 ,二者的体积不可能相等。要体积相等,圆锥的高必定是6×3= 18(厘米)。

这三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圆锥体积是圆锥的13" "到"不是13 "的对比,体验到"等底等高"与"13 "的高度相关性,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二者体积之间的关系,较好地防止了体验偏差和认知错误。

3.思考是体验的保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进而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有了经历并不等于有了体验,只有经过思考,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才能内化,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思考伴随在学生体验活动的全过程,要巧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数学思考的产生是需要诱因的,教师要善于设问质疑,不断地将学生认知的平衡状态打破,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可以引导学生边体验边思考要观察什么现象,解决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要求学生操作时认真观察操作结果并思考: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为什么不能?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为什么能?接着,引导学生总结3

猜你喜欢

秒针圆锥圆柱
时间很小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秒针匆匆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秒针真奇妙
小目标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