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8-07蔡碧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共鸣主体意识民主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蔡碧柳(1979-),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广东 珠海/519000)摘要:针对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情感冷淡的这一矛盾,该文采取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眼中的语文,并从中探寻中职语文课堂的出路。结合调查的结果,从培养学生语文感情、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其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化、社会化”笔方面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感情;共鸣;主体意识;民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5-0068-02曾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文学是红色的,而语文是黑色的。”从文意来看,学生所指的“语文”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它给学生的感觉是沉、闷而冷的。这使笔者想起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矛盾——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情感冷淡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学生更多的是侧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学习。难道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没有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如何?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兴趣?这必须从了解学生入手:

笔者曾对本校不同年段的120名学生就是否喜欢语文课作过一个调查,有97.3%的学生认为语文重要,但仅有23.4%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有64%的学生认为只是为完成任务,对语文课的喜欢程度一般;还有近12.6%的学生却根本就不喜欢语文课。其中约52.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是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教师讲课要幽默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并做到联系生活,少讲多活动。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都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但对语文感兴趣的却只有少数,而且学生的语文兴趣与课堂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语文课堂过于沉闷,没有营造一种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难以吸引学生。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就要立足课堂,营造氛围,培养语文感情。那么,要营造怎样一种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呢?

二、激发学生学校语文兴趣的措施

(一)给学生“上语文课的感觉”

一个学生在调查表上说,希望在语文课堂上能找到一种“上语文课的感觉”。学生所期待的这种感觉是什么呢?这是值得语文教师去思考的。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产生这种感觉,首先要突出语文的特色,让语文的文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美感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浓厚的语文感情。如果学生能走进文学作品,在艺术美的熏陶中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进行美的再创造,这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享受,非其他科目所能及。有人曾做过粗略统计:中学语文课本三百多篇文章,其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营造文学美的氛围是必要的,也是一种有效的吸引学生语文兴趣的途径。此外,文学是人学,文章是人事。其中凝聚的不仅是作家的个人思想,更是作为人的一种共同情感的宣泄。因此,阅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解读人、关照人、关心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一定的情感引导,沿着“动情—悟理—激欲”的阅读教学轨迹,先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以作者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他们在全身心的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并进一步获取有益于自己身心发展的思想,融化为自已的想法。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的意识

课堂教学需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的意识。所谓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自己的需要,视为自己所能为之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内因决定外因”,可见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一点。因此,课堂教学的首要,就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我就是学习的主人”“我就是课堂的主人”“我要采取主动”。同样,教师也要转变观念,根据“主体性”“愉悦性”“激励性”原则,把学生看作是拥有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和最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教师要营造一种让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愉快生动、民主宽松、锐意进取的学习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天地。

(三)因材施教,贴近专业能力需求,多种教学方式并行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生源较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积淀极少,这时适当的“填鸭式”是必要的,只有给他们传授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填鸭式”“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法多管齐下。此外,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创设的职业场景中开展语文实践,在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凸显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特点,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语文课堂走出教室,走进社会

在本次调查中,许多学生谈到,希望老师多讲一些课外知识、生活故事、时事新闻。这是学生的呼声,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魏书生上课常同学生商量,应学生的要求而教。一本教材,不到两个月,他就教完了,剩下的时间他就给学生讲科学的学习方法,心理学知识,名篇时文,科技消息。这些东西离学生的思想实际近,将来的利用率高,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下也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

现在,素质教育、教学民主正逐步落到实处。许多学校也在试行课程改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异彩纷呈,富于个性,唯民主、创新是其不变的共性。我们应多朝着这个方向去实践、探索、求新。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

[2]曹明海主编.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朱守锂

endprint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蔡碧柳(1979-),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广东 珠海/519000)摘要:针对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情感冷淡的这一矛盾,该文采取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眼中的语文,并从中探寻中职语文课堂的出路。结合调查的结果,从培养学生语文感情、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其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化、社会化”笔方面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感情;共鸣;主体意识;民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5-0068-02曾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文学是红色的,而语文是黑色的。”从文意来看,学生所指的“语文”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它给学生的感觉是沉、闷而冷的。这使笔者想起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矛盾——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情感冷淡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学生更多的是侧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学习。难道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没有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如何?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兴趣?这必须从了解学生入手:

笔者曾对本校不同年段的120名学生就是否喜欢语文课作过一个调查,有97.3%的学生认为语文重要,但仅有23.4%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有64%的学生认为只是为完成任务,对语文课的喜欢程度一般;还有近12.6%的学生却根本就不喜欢语文课。其中约52.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是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教师讲课要幽默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并做到联系生活,少讲多活动。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都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但对语文感兴趣的却只有少数,而且学生的语文兴趣与课堂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语文课堂过于沉闷,没有营造一种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难以吸引学生。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就要立足课堂,营造氛围,培养语文感情。那么,要营造怎样一种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呢?

二、激发学生学校语文兴趣的措施

(一)给学生“上语文课的感觉”

一个学生在调查表上说,希望在语文课堂上能找到一种“上语文课的感觉”。学生所期待的这种感觉是什么呢?这是值得语文教师去思考的。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产生这种感觉,首先要突出语文的特色,让语文的文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美感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浓厚的语文感情。如果学生能走进文学作品,在艺术美的熏陶中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进行美的再创造,这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享受,非其他科目所能及。有人曾做过粗略统计:中学语文课本三百多篇文章,其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营造文学美的氛围是必要的,也是一种有效的吸引学生语文兴趣的途径。此外,文学是人学,文章是人事。其中凝聚的不仅是作家的个人思想,更是作为人的一种共同情感的宣泄。因此,阅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解读人、关照人、关心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一定的情感引导,沿着“动情—悟理—激欲”的阅读教学轨迹,先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以作者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他们在全身心的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并进一步获取有益于自己身心发展的思想,融化为自已的想法。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的意识

课堂教学需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的意识。所谓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自己的需要,视为自己所能为之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内因决定外因”,可见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一点。因此,课堂教学的首要,就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我就是学习的主人”“我就是课堂的主人”“我要采取主动”。同样,教师也要转变观念,根据“主体性”“愉悦性”“激励性”原则,把学生看作是拥有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和最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教师要营造一种让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愉快生动、民主宽松、锐意进取的学习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天地。

(三)因材施教,贴近专业能力需求,多种教学方式并行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生源较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积淀极少,这时适当的“填鸭式”是必要的,只有给他们传授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填鸭式”“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法多管齐下。此外,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创设的职业场景中开展语文实践,在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凸显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特点,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语文课堂走出教室,走进社会

在本次调查中,许多学生谈到,希望老师多讲一些课外知识、生活故事、时事新闻。这是学生的呼声,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魏书生上课常同学生商量,应学生的要求而教。一本教材,不到两个月,他就教完了,剩下的时间他就给学生讲科学的学习方法,心理学知识,名篇时文,科技消息。这些东西离学生的思想实际近,将来的利用率高,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下也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

现在,素质教育、教学民主正逐步落到实处。许多学校也在试行课程改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异彩纷呈,富于个性,唯民主、创新是其不变的共性。我们应多朝着这个方向去实践、探索、求新。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

[2]曹明海主编.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朱守锂

endprint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蔡碧柳(1979-),女,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广东 珠海/519000)摘要:针对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情感冷淡的这一矛盾,该文采取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眼中的语文,并从中探寻中职语文课堂的出路。结合调查的结果,从培养学生语文感情、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其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化、社会化”笔方面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感情;共鸣;主体意识;民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5-0068-02曾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文学是红色的,而语文是黑色的。”从文意来看,学生所指的“语文”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它给学生的感觉是沉、闷而冷的。这使笔者想起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矛盾——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情感冷淡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学生更多的是侧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学习。难道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没有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如何?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兴趣?这必须从了解学生入手:

笔者曾对本校不同年段的120名学生就是否喜欢语文课作过一个调查,有97.3%的学生认为语文重要,但仅有23.4%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有64%的学生认为只是为完成任务,对语文课的喜欢程度一般;还有近12.6%的学生却根本就不喜欢语文课。其中约52.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是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教师讲课要幽默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并做到联系生活,少讲多活动。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都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但对语文感兴趣的却只有少数,而且学生的语文兴趣与课堂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语文课堂过于沉闷,没有营造一种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难以吸引学生。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就要立足课堂,营造氛围,培养语文感情。那么,要营造怎样一种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呢?

二、激发学生学校语文兴趣的措施

(一)给学生“上语文课的感觉”

一个学生在调查表上说,希望在语文课堂上能找到一种“上语文课的感觉”。学生所期待的这种感觉是什么呢?这是值得语文教师去思考的。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产生这种感觉,首先要突出语文的特色,让语文的文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美感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浓厚的语文感情。如果学生能走进文学作品,在艺术美的熏陶中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进行美的再创造,这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享受,非其他科目所能及。有人曾做过粗略统计:中学语文课本三百多篇文章,其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营造文学美的氛围是必要的,也是一种有效的吸引学生语文兴趣的途径。此外,文学是人学,文章是人事。其中凝聚的不仅是作家的个人思想,更是作为人的一种共同情感的宣泄。因此,阅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解读人、关照人、关心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一定的情感引导,沿着“动情—悟理—激欲”的阅读教学轨迹,先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以作者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他们在全身心的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并进一步获取有益于自己身心发展的思想,融化为自已的想法。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的意识

课堂教学需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的意识。所谓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自己的需要,视为自己所能为之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内因决定外因”,可见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一点。因此,课堂教学的首要,就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我就是学习的主人”“我就是课堂的主人”“我要采取主动”。同样,教师也要转变观念,根据“主体性”“愉悦性”“激励性”原则,把学生看作是拥有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和最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教师要营造一种让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愉快生动、民主宽松、锐意进取的学习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天地。

(三)因材施教,贴近专业能力需求,多种教学方式并行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生源较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积淀极少,这时适当的“填鸭式”是必要的,只有给他们传授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填鸭式”“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法多管齐下。此外,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创设的职业场景中开展语文实践,在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凸显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特点,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让语文课堂走出教室,走进社会

在本次调查中,许多学生谈到,希望老师多讲一些课外知识、生活故事、时事新闻。这是学生的呼声,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魏书生上课常同学生商量,应学生的要求而教。一本教材,不到两个月,他就教完了,剩下的时间他就给学生讲科学的学习方法,心理学知识,名篇时文,科技消息。这些东西离学生的思想实际近,将来的利用率高,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下也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变有限的课内学习为无限的课外学习”。

现在,素质教育、教学民主正逐步落到实处。许多学校也在试行课程改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异彩纷呈,富于个性,唯民主、创新是其不变的共性。我们应多朝着这个方向去实践、探索、求新。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

[2]曹明海主编.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朱守锂

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鸣主体意识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