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程设置调查研究与思考

2014-08-07朱韬徐志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学院

朱韬,徐志平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程设置调查研究与思考

朱韬,徐志平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文章采用了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安徽省巢湖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及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比较各学院在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中的区别和差异.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状况与新时期背景下体育人才需求存在不同,也很难满足全面性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人才培养;体育教育;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观念渐渐开始发生改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开始向将教学、训练、竞赛以及体育科研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转变.1995年推出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更是为今后体育人才培养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国家将“体育课”改为“体育健康与课程”,这不仅是对学生的生理,也是对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做出改变.同时,还赋予了体育课程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理念.体育师资的重要来源就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而绝大多数是为中小学所服务的,这也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他们是体育教学的最直接参与者,新的教学理念带来的是新的课程体系,这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对学生生物功能的目标体系.[1]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因此,作者对安徽省巢湖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及阜阳师范学院几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和一些专家、学着、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对上述几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作以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期能够为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巢湖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及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09级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发放140份,回收139份,回收率与有效率都为99%.

2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现状与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一直以来,人们对体育的理解都是片面而狭隘的,将其单纯的理解为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现有的体育技术课程教材内容也基本都是沿袭传统的体育竞技类项目,极少对竞技体育项目有所改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道德文明、艺术修养等方面产生严重的缺失.且教学内容简单枯燥,缺乏新兴的体育教学项目,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在教学方式上,依旧沿用传统的老旧教学方式和方法,即先讲解,后师范,再联系,最后纠正的老套单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造成体育教育方式的僵化.因此,必须加强现有的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师生在传授过程中的互动,将学生的时间紧密与思维感知相互联系在一起,使体育课程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只考虑到学科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更要注重学生本体的自我发展和个性需求.自1998年教育部新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各体育院校(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与修订.[3]可以看出,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内容较为丰富,学科广泛,但有的基础学科在最后学期中才出现,而有的需要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科在第一学期就列入教学之中.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力后,才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否则,即使通过学习,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而且在大四开学后,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很多,进行校内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答辩,面临找工作等等事宜.如果再去参加多课程的学习,首先就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不理想,其次也影响找工作.通过对一些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笔者从中得知,进入大四之后,学生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所以,要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必须简历与之相互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上述几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在校期间所学只是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表1 学生对体育课程项目参与程度(实践课%)学生可以多项选择人数139人

通过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的认识程度高于其他运动技术.因为篮球和足球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学生对篮球和足球的喜爱程度也很大,经常观看各大篮球足球赛事,同时自身也经常参与到这些体育项目中去.而乒乓求作为我国最有优势的小球项目,普及程度也相当高.无论是几岁的孩童或是几十岁的老人都有人参与,且该项目的危险性相对较小.在女生中健美操的受欢迎程度最高,是因为健美操对力与美对女同学的吸引较大.武术和田径则最不受学生欢迎.体育课程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的需要,更加要注重社会需要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实用价值更大的项目.笔者在和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自身更愿意去学习那些自己喜爱的、感兴趣或者是在今后工作中实际价值更高的内容.

调查发现,在选课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选课都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中,基本没有完整的认识.在与学生的沟通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选课就是为了能够修够学分,从而顺利毕业.而且选课的时间大多都在大四学期,学生都在为考研、找工作等事情而忙碌.从潜意识里根本不重视选课的学科,对选课的重要性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对巢湖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及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选课系统的调查中得知,高校选修课门类较多,内容较为丰富,但体育卫生类课程开设较少,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较多.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二者互相兼容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所以,在选课中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比重,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择范围与需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虽然开设的门类很多,但实际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仅仅只有少数的几门课程.通过对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比如游泳、跆拳道、拳击等一些项目,对场地条件的要求很高,或许师资能够满足,但因为没有场地而搁浅.有场地条件的,师资却不能满足.如网球、柔道、健美等.学生选择的初衷也是单纯的为了学分.实际上却没有学习任何的知识技能.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更应该根据自身硬件设施条件以及师资力量实际安排教学.

作为一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在面对青少年的时候,更加要注重自身教学方式方法和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这在与青少年教学沟通相处的过程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发展能力、应用能力、素质教育实施能力不可或缺.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区域特点,培养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师,以满足中小学和社会对体育教师全面性、复合型、多样性的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丰富,学生对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热门体育项目的认识程度高于其他运动技术课.

3.1.2 通过对安徽省巢湖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及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体育院系的调查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基础课程和深层次技术课程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3.1.3 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还没有完整的认识.调查显示,选修课开设门类较多,内容较为丰富,但由于场地条件和师资等因素使得有的课程难以开展. 3.1.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为看重教学组织、创新与社会交往能力.

3.2 建议

3.2.1 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化人才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整合,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功能功效.而不是将所有课程堆积在一起,毫无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投入在教学中,使得教学计划难以实现.

3.2.2 须根据高校自身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结合实际,设置选修课门类,做到由基础向深层递进.增设有关人文类学科的选修课程,适当的调整选修课门类以及学时、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除此以外,还需要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到跨专业的选修学习中,促使高校内外部教育资源均能够得到合理且高校的应用.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当前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绝大部分的高校均推行了基于学年学分制的考评工作模式,使一专多能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为了能够使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合理的优化,就要求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选修,配合落实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在此基础之上,还可进一步将选修课程的设置衍生至专业以外,甚至是学校以外,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互之间的优势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与共享,促进教学优势的全面发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2.3 加强应用类和专业类基础课程,不仅要传授专业技术技能,同时传授方法,使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引起学生对综合知识的重视.

3.2.4 重视提高学生的示范素养,实现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的密切结合.具体的操作方法为:结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数以及教学时数,在原有的教育类课程开设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实现必修类课程与选修类课程的良性融合,建议增加的课程包括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学研究与统计学、以及教育评估学等,总的提升目的在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教育类相关课程的学时数应当达到25.0%总学时比例左右.以此种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巩固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展开对教育教学相关技巧与方法的研究.同时,为了使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更加密切的结合,还要求从教育类课程课任教师的角度入手,要求任课教师应同时具备体育与教育领域的双重系统知识,在学科背景下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数量满足转向质量提高的教学目的.

3.2.5 实现对全新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即要求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重视对教育实习模式的灵活应用,不间断、持续性的展开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使教育间习以及教育实习的周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得到合理的延长与提升.通过教育实习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所吸收的理论知识能够转变为可供学生掌握的专业、教育技巧,培养学生初步的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和学校其他工作的能力.同时,全新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也有利于实现大学、中学、小学体育教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比如教学范围和教学深度之间的矛盾.在课程设置趋于广泛的前提下,实践课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将各主干课程之间分出主次,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价值更高的功效,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强化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化,同时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上有所提高,这都是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不完善所造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也将逐一解决.

〔1〕胡庆山.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2〕黄汉升.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03).

〔3〕刘正武.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4〕杜俊娟.对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理论思考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

〔5〕刘平清.对改革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G807

A

1673-260X(2014)09-0087-0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