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联互通信息技术的“校外实习教学化”的思路及对策
2014-08-07尤东升
尤东升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牵涉学校、企业和学生。实习项目教学化的灵魂是学生,核心是弹性的实习项目。通过换位思考、协调沟通和制度完善等方法,在三联互通信息模式下重视实习项目教学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进学生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更能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工学交替 实习 三联互通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共识。“工学交替”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企业实习的成效如何不但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体现出职业教学的办学成败。实习项目教学化的探索就是要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这一潜在人力资源,形成“政府扶助+学校培养+学生自力更生+企业协作”,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格局。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一)构建基于三个互通信息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习项目是影响学生工学交替成效的重要变量。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从企业实习项目上进行课程教学结构设计。首先,推行以“实习项目课程教学”为主体的通用能力项目模块化教学体系,必须先从专业整体的培养方案入手,根据该专业岗位群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进行课程大类设计。
我们针对高职高专办学特点,针对原有人才培养体系中相关校内外项目教学交叉融合不够、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更新教学理念,搭建“机电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互通平台”“数控编程加工类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与生产性教学互通平台”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类课程现场项目教学与企业数控设备维管服务、设备改造研究互通平台”,形成“一个素质(专业综合素质)、三个技能(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规格。以素质为先、三个技能逐步提高的项目训练为主线,改革专业管理制度,推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通过校内课程项目化改革和校外实习教学化建设,最终建立起专业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新体系。
图1 三个互通信息平台关系图
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各个阶段,三个互通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把原教学任务目的同生产性实践项目、校外实习项目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同时各个平台之间通过相互借鉴、评价互通、考核共用等方式全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如图1)。
为此,必须对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变学科课程结构为“项目驱动、分层递进”课程体系。以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专业课程为例,三年学习中实施“0.5+0.5+0.5+0.5+0.5+0.5”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图形工程、机械、电工电子、专业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设置课程模块大类。综合素质课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原文化基础课如思想政治、数学、英语、体育及部分选修课,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综合与必要调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原文化课教学与职业能力目标相分离的状况。
(二)企业实习项目教学化必须进行长远规划
目前,实习项目课程在体系和结构上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第一,没有按照企业岗位体系进行实习项目课程门类的划分;第二,实习项目选择的随意性;第三,实习项目容量过大,导致教学实施时又回到“放羊式”管理的老路;第四,没有根据专业特点开发项目的类型,开发的项目课程在实施上过分依赖企业;第五,对项目课程的管理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
要改变以上问题,必须对企业实习项目进行课程教学化、信息化的规划,并清楚认识到高职院校推行项目课程与实习项目教学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所有的专业同时实现项目化教学和管理,需要个别专业试行后再推广,必须依靠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制定适合的评估手段和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二、实习项目制定的弹性化
弹性教学计划是实行实习项目教学化的前提,弹性教学项目是实习项目教学化的核心。为了能更好地实施弹性化教学,我们依托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对教学安排进行了“实时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企业产品周期性特点进行阶段性课程表制定。例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就必须考虑到手机与汽车、航天等模具更换频率快、周期短的特点,当实习产品与教学计划相冲突时,我们通过一定程序调整教学计划来进行重要教学实训。这样虽然在形式上偏离了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周期短、工序全的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构建精品实习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精品实习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核心实习项目,二是分配实习项目。在分配实习项目中,我们把实习岗位工作分为若干行为,同时要求学生从这些行为中积极完成一部分辅助工作。例如:加工中心操作岗工作中,工人经常在一道工序加工完之后,采取拿量具测量或拿扳手装卸工件的工作,其中“拿量具”与“拿扳手”就是分配实习项目,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岗位认识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加工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提高实习项目教学的关键——核心实习项目的实施效果。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素必须结合开放共享型资源库建设,这正好与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目标相同,形式相近。
图2 信息平台构建示意图
明确了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具体做法如下:以信息化支持教学环境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建设、教学资源的输入输出建设等,实现校内教学项目的规范化、信息化和岗位化改革建设。以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建设、远程信息化教学与技术服务等,实现校外实习项目的多样化、数字化和教学化转型建设,最终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双赢的前提下开展与推进工学交替。(如图2)
我们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多年摸索积累的经验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国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无锡微研有限公司、无锡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的大中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成基于三联互通信息模式的“校外实习教学化”教学成果。该成果以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形成来体现,其中包含硬件模块、软件模块,结合预期实践效果来评估模块的合理性。硬件模块主要通过改造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构建校外教学化实习基地来实施。软件模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建设、教学资源的输入输出建设。在软硬件的逐步建设中分步实施,及时进行预期效果评估,以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通过多方面的双向融合,形成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最终建成教学特色。
实习项目制定的两个必要:实习项目的教学化必须遵循企业的考勤制度,因此学生参加企业班组的早会是必要的;实习项目必须以企业生产为先。实习项目考核的3项激励:制定有效的实习项目考核激励措施对校企双方教师都有积极意义,实习项目教学结束后可以采用校企互奖(学校奖励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奖励优秀学生)来激励学生实习;实习项目教学中择优推荐学生岗位加班,以劳动报酬区分优良、激励学生;推荐实习课程优秀的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售后服务实习,以岗位能力区分优良、激励学生。
三、项目教学化实施的协调沟通
实习项目教学不得拘泥于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它的调整必须取决于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点,按需分成多个小组实习,在企业实习项目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指导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这种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其次,以学校带班教师为中心点,通过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协调处理学生与教师、企业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关系。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存在四大特点:第一,责任意识弱,依赖性强;第二,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第三,心理和体力上耐受度低;第四,时常表现出情绪化工作现象。我们利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实习学生管理方式及实习制度,通过平台信息进行及时引导与管理,从各方面及时把握实习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最终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四、实习项目教学保障机制的完善
互利多赢是实现课程项目化的根本保证。实习项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通过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保障机制,使得实习项目教学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坚持服务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周彩屏.校外基地教学化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09(2):37-39.
[2]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79-81.
[3]徐云慧,聂恒凯,李鹏.“2+1+2+1”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39-40.
[4]曾维林.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J].大众科技,2011(12):162-163.
[5]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1-13.
[6]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12.
[7]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99-102.
[8]汪木兰,周明虎,张艳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9-12.
[9]李兴会.高职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角色[J].职业教育研究,2010(1):34-35.
[10]潘春胜,刘聃.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热”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76-78.
[11]岑岗,余建伟.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型项目教学新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158-160.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点,按需分成多个小组实习,在企业实习项目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指导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这种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其次,以学校带班教师为中心点,通过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协调处理学生与教师、企业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关系。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存在四大特点:第一,责任意识弱,依赖性强;第二,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第三,心理和体力上耐受度低;第四,时常表现出情绪化工作现象。我们利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实习学生管理方式及实习制度,通过平台信息进行及时引导与管理,从各方面及时把握实习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最终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四、实习项目教学保障机制的完善
互利多赢是实现课程项目化的根本保证。实习项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通过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保障机制,使得实习项目教学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坚持服务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周彩屏.校外基地教学化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09(2):37-39.
[2]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79-81.
[3]徐云慧,聂恒凯,李鹏.“2+1+2+1”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39-40.
[4]曾维林.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J].大众科技,2011(12):162-163.
[5]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1-13.
[6]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12.
[7]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99-102.
[8]汪木兰,周明虎,张艳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9-12.
[9]李兴会.高职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角色[J].职业教育研究,2010(1):34-35.
[10]潘春胜,刘聃.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热”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76-78.
[11]岑岗,余建伟.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型项目教学新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158-160.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点,按需分成多个小组实习,在企业实习项目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指导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这种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活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者角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其次,以学校带班教师为中心点,通过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协调处理学生与教师、企业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关系。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存在四大特点:第一,责任意识弱,依赖性强;第二,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第三,心理和体力上耐受度低;第四,时常表现出情绪化工作现象。我们利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实习学生管理方式及实习制度,通过平台信息进行及时引导与管理,从各方面及时把握实习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最终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四、实习项目教学保障机制的完善
互利多赢是实现课程项目化的根本保证。实习项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通过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保障机制,使得实习项目教学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及经济奖励;另一方面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坚持服务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周彩屏.校外基地教学化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09(2):37-39.
[2]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79-81.
[3]徐云慧,聂恒凯,李鹏.“2+1+2+1”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39-40.
[4]曾维林.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J].大众科技,2011(12):162-163.
[5]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1-13.
[6]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12.
[7]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99-102.
[8]汪木兰,周明虎,张艳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9-12.
[9]李兴会.高职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角色[J].职业教育研究,2010(1):34-35.
[10]潘春胜,刘聃.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热”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76-78.
[11]岑岗,余建伟.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型项目教学新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