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伦理学视角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

2014-08-07熊晖

2014年15期
关键词:自然界伦理学文明

熊晖

摘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位置,还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路是从哲学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反思整个世界,反思人类本身,突出了互相尊敬和谐共生的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思想,因此生态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生态文明;理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生态伦理学理论中包含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等等,开始在我国学术领域广为传播,学者们结合新的生态道德理论针对目前环境所遇到的困境,进行研究。如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已经成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轨迹是从人、自然到研究社会,所以对于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践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也有利于我国构建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

一、从反思人类本身,到反思整个世界

直接针对现代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的后果而提出的生态伦理学,是于20世纪初萌芽的。生态伦理学相比于以往的伦理学,以其更广的视野来解释大自然,把整个世界共同体分成三个部分构成,人、社会和自然。在整个共同体中,再一次从道德角度的分析整个世界,让人、社会和自然获得应有的“权利”和道德价值。

(一)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世界观

人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这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而我们认为,自然界同样具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同样应该尊重自然,对大自然保持一颗敬畏的心。最早以完整的理论表述提出生态伦理学思想的是史怀泽,他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生命的本身是神圣的”,在他看来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就是生命,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大自然“创造”的所有生命,在史怀泽看来“善就是保护生命和发展生命,恶就是毁灭生命和妨害生命”。“崇拜生命”应成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人类与自然的准则”和“善”的观念的重要内容应当是“保护、完善和发展生命”,在史怀泽的生态伦理学理论中,敬畏一切生命是理论基石。在史怀泽看来,伦理学的范围应该不止于人类本身,还应该包含一切动物和植物,所以,我们认为,不仅要对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保持敬畏,还应该对大自然的所有生物,动物,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要保持敬畏,尊重他们的生存空间。我们只有对待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对所有的生物保持着神圣的态度,在这个时候它才是伦理的道德的。

有的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要对大自然保持敬畏的心。多少年以来人类的存在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它存在于自然界之间,存在于整个生物链之间。人类的存在是靠着人类本身与整个世界的和谐相处。我们人类对自己负责,就应该对整个自然界负责,只有对一切生命负责才能赢得自然界对我们的尊重,才能让整个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与这个世界上任何存在生命价值的生物,都是相互无法分割的。“世界上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正如史怀泽说的那样,任何不把其他生命看做是具有价值的,都会陷入妄自菲薄之中,甚至认为,人本身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史怀泽希望告诉我们,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的,你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人类对于自然界其它生物的尊重,也就是对我们人类自己的尊重。

(二)人在自然界的道德责任

传统伦理学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仅仅只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所关心的只是是否对人类有好处、对人类有福利。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所扩展,从原来单纯的人类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利奥波德所说,人们不仅要关心自身的利益,更是应该关心整个自然界的利益,因为我们人类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美国哲学家利奥波德的观点也是相同的,他也认为:人类需要扩大伦理学的边界,确立新的伦理价值尺度,改变人类的现有地位。他认为人类不应该充当大自然的征服者,因为我们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和一切生命体都是大自然这个大家庭中的最普通的一分子。这就是利奥波德所主张“大地共同体”这一思想。

从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发展来看,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可以看作是三个层次来发展的,最早的道德标准是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协调人类社会生活的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共生共存的目的。但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渐出现了第三最高的层次: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处于积极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永远是人。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在人类发展中,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的破坏自然环境,所以想要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局面,就需要我们人类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在第三层道德标准中,责任的主体是人,我们人类必须要担负起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任务,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人类的道德准则不仅是公正、平等、仁慈地对待这个生态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更是要为这个生态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人类具有双重道德,人与人在社会中相处的社会道德,人在与自然界相处中的自然界的道德。长期以来,我们人类习惯的自诩为征服者,胜利者,但是当我们的环境遭到破坏时,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将自己视为“人、社会、自然”的生态共同体的一部分,将自己的称谓从自然的征服者转变为生态共同体的平等“公民”。

二、树立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的互相尊敬和谐共生的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应该是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的生态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上是丰富的,但是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类似于西方的工业化生态问题逐渐就显露出来,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企业不断扩大,富裕地区将污染源转移到贫困地区,不顾生态承受能力,在换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大牺牲了生态环境,西方重污染企业工厂向华输入。我国在这些年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继续沿着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的道路,那么生态环境的容量将无法支撑,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将难以维持。所以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共生互相尊敬的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树立绿色GDP新观念,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运用科学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科学发展观发展了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思想,突出了人本主义的理性思考。过去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生态破坏并且不断呈现加重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克服环境问题必须坚决禁止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毁灭性的开发和开采,在经济体制内实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尽快推行绿色GDP制度,在经济活动中必须确立环境有价的原则,缴纳环境保护税金。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既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在于,始终强调以人为本,不是单纯的关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应该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我们需要的是绿色的GDP,而不是带着血的GDP。

猜你喜欢

自然界伦理学文明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请文明演绎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对不文明说“不”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