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意会调查分析
——以新疆中小学校学生调查为例

2014-08-06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频数民族团结词语

刘 刚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 新疆 伊宁 835000)

对于当下的中国,民族团结是一件大事,民族团结教育更显重要且紧迫。由此我们根据我国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理论,采用一定的形式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但教育效果如何?这是个问题。若从规范的教育形式上看,中小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是能反映出教育效果的典型形式,但又以何种表现作为教育效果的标准或标志呢?在此,笔者选择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中的核心词作为分析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一个视点。为此,结合2013年笔者进行国家教育部及新疆高校相关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为期半年的实地考察及调研中,笔者赴新疆南北疆各地州县市乡镇的中小学校,通过访谈、问卷及查阅档案资料等形式,旨在了解新疆各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现状,以期发现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同时,依据调查结果抽取相关内容对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核心词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及意义所反映出的理论核心词

所谓民族团结教育是以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追求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目的,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宗旨,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关于我国各民族之间和本民族内部的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同心同德共建社会主义的一种德育。[1]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2]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祖国意识,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家园;二是中华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三是民族平等团结意识,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快慢、风俗异同,都一律平等。}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正确认识中华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我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探讨,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4]

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在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定要走一条民族团结、和谐共进之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速度加快,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使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并将这种思想转化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行动和强大力量。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各族青少年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有关教育内容要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使民族团结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包容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以上民族团结及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叙述中,我们大略可以析出这样一些核心词:“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平等相待”、“互相团结”、“和睦(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相互交流”、“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意识”、“离不开”、“文化包容”、“民族政策”、“反对民族分裂”等。这些词语可以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理论预设的核心词。

二、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研究者赴北疆昌吉市、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南疆洛浦县、墨玉县、皮山县、叶城县、莎车县、疏附县、库尔勒市、焉耆县;东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等地州县市和乡镇,除在城市社区、农牧乡村进行走访和访谈调查外,主要是在上述地区城乡22所中小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765份,剔除不合格的问卷36份,共计729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对象情况(见表一)。

表1 调查对象情况

调查问卷共设置13题,其中大部分题目直接或隐含涉及到民族团结教育问题,且多为封闭题,只有第13题为开放题:“你认为在学校青少年学生怎样做能搞好民族团结?”要求写一段话。在所有回收问卷中,有近98%的学生做了回答,长则一大段话,短则四个字,均表达了各民族学生自己对民族团结及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看法和观点建议。此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在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情况与效果,重点集中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在中小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及日常生活中民族团结的实践意识状况,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会。实际上,此次调查也是对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一次了解和评价。

在此,笔者仅就第13题,统计所有问卷中的回答,得到一个“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词句”按出现频数多少排名的结果(见表二),并对此进行考察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民族团结教育中心词和主题语句的析出

对所有问卷中第13题所回答的一段话分析,共抽取中心词和主题语句95条。经分析整理,把词义和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句合并,最后得到28条。这些词语与民族团结教育理论预设核心词基本重合,只是用词不同,其意义没有太大差别。

表2 民族团结教育词句调查结果 (N:729)

所析出28条词汇及语句涉及到校内校外、社会、家庭;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思想品德、伦理道德、地域文化、民族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自然环境;有精神心态方面,也有自然生态方面;牵涉到各民族之间、民汉教师间、民汉学生之间、民汉师生之间、个人之间、集体群体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等各方面,反映出民族团结中的各类复杂关系。

从28条词语中可看出,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极为普遍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成为学校常态化教育行为。各民族中小学生所接受信息较为广泛,具备一定民族团结意识和理念。也能反映出民族团结教育在新疆和在中国的重要性。也表明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而浩大的社会工程。

(二)民族团结教育词语中的高频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个别词句出现频数极高,如“互相帮助”一词居首位,频数高达599次;而“没有民族分歧”等5词出现频数仅1次。若以词语总量95为比,则只占1.05%的词语占出现频数的82.16%,而占5.26%的词语仅占出现频数的0.14%。

词语出现频数的集中和词语总量分布的离散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以首位词语“互相帮助”来看,出现频数高的原因有三:

1.或许与问卷题目设计有关,如上所述,因为有第9题的提示,故学生在回答第13题时很自然地受到启示,加之在填写问卷现场老师的催促和尽快完成任务的心态而做出回答。

2.或许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以及老师的教导语言中的频繁提及有关。

如在对一位汉族教师的访谈中,这位老师就常说这样一句话,“同学们,怎样才能做好民族团结呢?就是在学习上、生活上,不管是哪个民族,我们都要互相帮助。只有在各个方面,大家都能互相帮助,才能真正搞好民族团结。”

3.或许中小学生毕竟有一定的生活学习经验,也有民族同学之间关系的体验,现实让他们明白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帮助才能让各民族团结起来。

(三)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的析出

若以出现频数在40次,占总频数5.5%及以上的词语为高频词,在28条词语中只有也恰好为10条,这样就出现了据此次调查的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

仔细考察这10条词语,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词,它们是“互相帮助”、“三个离不开”、“搞好民族关系”。这些词语在社会生活、学校及各类场合出现较多,对学生影响较大,属于国家、校方民族团结及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条例等内容。第二类是学校内学习交往的主题词,它们是“互相学习”、“不打架骂人(吵架、冲突)”、“相互交流沟通(聊天、谈心、一起玩、一起过节)”。这些词语表达了各民族中小学生在校园内、课堂上、学习交往活动中及邻里生活中的体验与感悟。他们耳濡目染,亲身感受到各民族同学要想团结好,就必须互相交流,多接触、多说话,千万不能打架或吵架。也表明学生们意识到每个民族同学身上都有优点,值得学习,所以各民族要互相学习。各民族学生在此方面体会较深。第三类为伦理道德、社会心理的内容,如“民族间和睦相处(和谐、融合、和气、善良、友爱)”、“互相尊重(尊重对方、尊重习俗、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包容、合作、诚信)”。这些词语反映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的准则及原则,是人们对美好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属于较高层次的思想理念。当然中小学生写出这些词语,不乏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一知半解的宣传记忆,但表明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体验,也能领悟到包括民族团结这类社会诸多命题的真谛。不能轻视孩子,这句话是成人们应该牢记的。

以出现频数100次,占总频数13%及以上的词语有4条,即“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族间和睦相处”、“相互交流沟通”。是否可以说这4个词是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语当中的核心词了。当然,综上所述,这4个词典型地反映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中心和主题,也是中小学校学生的教育、学习、交往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

(四)民族团结教育词语中的低频词分析

以出现频数5次,占总频数0.6%以下的词语为低频词,在28条词语中有10条,接近一半的词语为低频词。而这10条词语中不乏民族团结中重要的中心词,如“民族平等”“实行民族政策”“反对民族分裂”等。再把低频词的范围扩大一下,以出现频数20次,占总频数3%以下为低频词,则28条词语中有15条,占53.57%之多。这里面不但包括像“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一家亲”、“尊师爱生”、“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没有民族分歧”等民族团结理念和较为概括的人际关系准则,也包括像“民族团结靠大家(从自我和小事做起)”、“互相礼让(谦让、问候、对人说话礼貌、不说脏话)”、“互相学习传播民族文化(了解民族乡土文化、学习民族常识)”、“学习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多读书、学习历史文化)”、“多一点其他民族老师”、“不让恐怖暴力事件再次发生”等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行为特征的民族团结方式方法。从这些词语的低频特点来看,一方面反映出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并未真正深入到学生具体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现实行为活动上,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说教和口号标语的宣传之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中小学生比较善于从自身的学习生活体验中总结出搞好人际关系和民族团结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但从问卷答案频数来看,这样的学生较少。

(五)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与非核心词的比较

如上述,以出现频数前10位的10个词语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语,则其余词语均为非核心词语。比较这10个核心词语和18个非核心词语,我们发现,10个核心词语的理念性与概括性要高于非核心词语,但它们的具体性、操作性与行动化则低于非核心词语。具体分析如“互相帮助”一词。如何互相帮助?帮助其他民族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这些问题不清晰;如“互相学习”一词,怎样学习?学习其他民族什么内容?什么内容需要学习?学习内容的价值在哪里?等问题也较为复杂,需要解决;再如“和睦相处”,怎样才能和睦相处?如何保持和和气气?融洽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和谐的内涵在民族关系上是什么表现?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专家学者恐怕也不能很好地回答,且遑论在中小学校让学生如何做好了。再看“互相尊重”和“互相关心”等词语,人际关系中的尊重是有前提的,各民族间的尊重怎样建立?少数民族无法不尊重多数民族,多数民族如何尊重少数民族?各民族间怎样关心?大而强的民族不屑关心弱而小的民族,弱而小的民族怎么关心大而强的民族?再如“三个离不开”和“搞好民族关系”、“互相包容信任”,这三点纯粹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比较抽象,没有具体操作的元素。最后剩下的“不打架骂人(吵架、冲突)”、“相互交流沟通(聊天、谈心、一起玩、一起过节)”两条,表面看起来似有具体操作性,但仔细分析,则有如下问题:民族间打架骂人现象怎么避免?如果出现打架骂人的事是否就意味着民族团结出了问题?一个团结的各民族群体就不存在打架骂人现象吗?各民族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和交流,但是交流什么?相互说什么话?首先必须解决语言障碍,语言不同怎么交流?就是语言相通又需要交流什么内容?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在哪里?等等,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让这10个核心词语难以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作用。

而具体分析作为非核心词语的18个词语,虽然其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较为抽象概括的词语,但许多词语具体化操作性是非常强的。比如“不歧视(不嘲笑、不欺负)少数民族”、“不说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和事”、“互相礼让(谦让、问候、对人说话礼貌、不说脏话)”、“多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学习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了解本地乡土文化、学习民族常识、多读民族团结的书)”、“多一点其他民族老师”、“不让恐怖暴力事件再次发生”等。

在调查访谈中,许多学生对民族团结有自己的表达,例如:

一位13岁维吾尔女学生写的一段话:“汉族同学们多来,(到我们学校来),多(和我们)搞活动,像联议(谊),打球。”

另一位11岁维吾尔女学生写道:“现在有地方课程,但是有些班级会在地方课程上别的课,我希望上地方课程。还有搞一些活动,加强民族团结。”

一位9岁的维吾尔男生说:“家境好的同学帮助家境困难的同学。”

一位12岁汉族男生说:“我要和他们(指少数民族同学)交朋友,和他们一起玩。”

上述内容是具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及生活深刻体验的中小学生们的智慧答案,均具体可行,无论是在中小学校、农牧区、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均可有效地具体操作实施,并且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此看来,非核心词语表达的民族团结教育意义也绝非是非核心的,有其核心意蕴且十分重要的方面。

四、结论及思考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核心词与现实学生意会基本重合,所析出其他词语可充实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列出中小学生意会的民族团结教育词语28条,以问卷回答出现频数多少为依据,则“互相帮助”等10个词语成为此次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词语”。 这些词语与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核心词基本重合,有些词语差异只是用词不同,意义没有太大差别。这说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纲领内容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无论是核心词还是非核心词,这28条词语都能充实和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内容,尤其是在新疆各地州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施、中小学生民族团结行为守则的制定、各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等方面提供辅助参考作用,对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也有一定的启示。

(二)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视程度高

通过对10条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语的分析,表明新疆各地州中小学校非常重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在理论知识及观念先导方面效果显著,各民族中小学生较普遍地掌握了主要的民族团结理论知识及理念原则。

(三)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理论性强,“非核心词”的操作性高,显现出当下民族团结教育的不足

比较10条“核心词语”与18条“非核心词语”, 发现“核心词语”的理念性与概括性要强,“非核心词语”的具体性、操作性与行动化程度要高。或许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小学生能喊出民族团结的口号,但不一定或很少有人能在社会生活中知道具体怎样做,这种状况反映出新疆目前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并未真正深入到学生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仅停留在课堂上民族团结知识的讲解上,或偶尔为之的民族联谊活动及口号标语的形式宣传层面上,民族团结教育实际成效并不显著。

(四)民族团结教育是复杂的社会工程

调查得到的28条民族团结教育词语涉及到校内校外、社会、家庭;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思想品德、伦理道德、地域文化、民族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自然环境;有精神心态方面,也有自然生态方面;牵涉到各民族之间、民汉教师间、民汉学生之间、民汉师生之间、个人之间、集体群体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等各类复杂关系。28条词语能反映出民族团结教育在新疆,在中国的重要性,也表明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而浩大的社会工程。

(五)调查问卷的局限

“互相帮助”一词以比第二位词语超出近4倍的频数居核心词首位,有上述分析的一些原因,但问卷设计、问题回答的环节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此结果受到问卷设计及回答环节的一些影响,所得数据并不能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这是需要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避免的问题。

此次调查所析出的新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核心词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核心词基本一致这个结果,应该说具有一定意义。它表明我们目前民族团结的理论预设是准确的,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大政方针是正确的。但要让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其具体工作措施的制定,实践和操作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还需要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研究、总结乃至创造。面对新疆目前重要而紧迫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局势,也需要政府在新时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有新的思路和举措。

[1] 国家民委,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和原则.[DB/OL].

[2] [2004-07-12].http://www,seac.gov.cn/gimw/mzll/1168823945618770.htm.

[2] 中国网,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2008.

[3] 陈辅逵,略论民族团结教育[J].民族宗教,2009(2):21-24.

[4] 中共中央统战部,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J]. 求是,2009(16):34-36.

猜你喜欢

频数民族团结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民族团结之歌
找词语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词语欣赏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一枚词语一门静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