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材 “二次开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以三所大学日语教材为例
2014-08-06黄薇
黄 薇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引 言
在教学中,教材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贯彻实施教学大纲的关键,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1]。在教材使用中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整合”,根据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替换,重组,拓展,添加”,以便使教学更加有效,更能适合不同的学习者,而教材多样化则为教师“二次开发”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也担负起了教材开发者和教材实施者的双重责任。
对于日语教材来说,“二次开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日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完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无论是从基础知识上还是理解上,都会因为文化的不同,习惯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等因素影响学生对其的掌握。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是决定学生学习情况的因素之一。但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就如王蔷所表示的那样,尽管教材编写者已经尽了很大努力去迎合适用对象的需求,但是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百分之百适合某一特定班级特定学习情境[2]。因此,这就说明了教材 “二次开发”的重要性。
一、教材“二次开发”理论及主体对象
教材“二次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3]。
对于教材的开发,有很多观点。沈倩认为教材的二次开发本质上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即改变教材的内部特征,使其更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学需要[4]。俞红珍认为“用教材教”则为调适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挑战,其支持者认为课程教材计划、方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与具体课程实施情景相适应[3]。其中舒丽萍的观点在笔者文中重点提到的外语教材方面显得更加全面,她认为进行外语教材二次开发须在遵循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优先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教学实际,二次开发外语教材;在开发外语教材的同时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外教等人力资源;学校、社会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纸杂志等物力资源;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异域文化等自然资源,从而使外语教材二次开发更加完善[5]。由此可见,外语教材比起其他学科更有必要进行“二次开发”,而开发主要取决于两个主体对象:老师和学生。
(一)老师是教材的开发者
即教材的决策者、设计者、主动实施者及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部分的老师会有意无意的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例如课上老师会舍弃教材某一课或某一章节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练习。或者老师直接给学生提供更加合适,更能提高学习效果的练习题。又例如,老师有选择性的教授学生教材中的某些章节,语法,摒弃教材中复杂的解释,用更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方法来诠释。陈丽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教师的学习经历、教师信念及他们的教材观是影响教师如何利用教材的主要因素[6]。
因此,教材的开发也和老师自身的能力体现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拥有对教材整合,善于汲取教材的长处,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善于改革,积极创新等。另外,每个老师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想要在课堂上将这些特点施展开来,也就决定了他不会单一按照某一本教材去安排课程,而是灵活的使用适合的教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的观念和需求都会促使教材的“二次开发”产生。
(二)学生是教材的使用者和接受者
赵丽敏认为,学生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根本的“用户开发”者。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主要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是一种对教材知识自主发现、自动探究、主动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过程[7]。教材的开发最终的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是最终的目标对象。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效果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因此,教材的开发应当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习惯,课堂反应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后,再进行具体实施。老师应当认识到的是,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实践过程是不同的,他们都是从自己的思维个性和操作个性出发的,其思维的独立性和独创性便孕育其中。其实,老师应该多和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对于教材的评价。因为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教材从一点一点发现到认知到运用的过程。因此作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接受者,学生更具有发言权,更具有对教材“二次开发”的主动权。
二、对比三所大学选取的日语教材
师大比较固定:上外《新编日语》;南开《日语泛读教程》;外研《日语会话基础篇》;华东师大《日本语听力》等。福大灵活多变,老师自行选择。贵大有一定变化,比较灵活:上外《新编日语》;人民教育《新版标准日本语》;北大《综合日语》;上外《日语综合教程》等。
表1三所大学教材的比较
笔者就贵州师范大学、日本福山大学和贵州大学三所大学在本科日语专业课程中主要使用的教材进行了对比,如表1所示。
(一)贵州师范大学选用的教材相对比较固定
基础日语教学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1-4册为主要教材,同时选取了南开大学的《日语泛读教程》,华中科技大学的《实用日语文法》,外研社的《日语会话基础篇》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的《日本语听力》等。
(二)日本福山大学选用的教材灵活多变,可由老师自行选择调整
据悉,日本国内出版的有关日语教育的教科书种类繁多,近几年一些大学的留学生中心和日语教育中心也相继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日语教科书。福山大学的日语课程则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日语水平而由老师自由选取教材,但并非固定一本或几本,而是选取适合学生学习,且能达到最终目的的资料,形式多样。从语法、听力、写作、会话、阅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段式的学习,集中教授、训练,学生学习效果突出。
(三)贵州大学选用的教材有一定的变化,比较灵活
选用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编日语》1-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综合日语》第四册,上海外语出版社的《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等。
经过调研及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就基础日语课程的教材而言,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大学都选用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编日语》。据悉,国内的大学日语专业课程大部分都选用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1-4册),使用时间最长,范围也最广[8]。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原来的《日语》课本基础上, 经过改编、补充又出版了《新编日语》课本。这套新课本的前四册通过范文阅读和分析, 讲授日语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培养听、说、读、写、译诸方面的基本技能。后四册以读解不同类型的日语原文为中心, 通过精讲每篇文章, 介绍不同时代的日本文化的背景知识, 认识、理解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 分析、归纳多种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方法以及篇章大意和主题,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读解日语文章的综合能力[9]。不过,由于《新编日语》每一册内容都比较多,而后四册都着重提高日语理解能力和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为目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学课程安排仅使用前四册的情况较多,贵州师范大学也如此。但不同的是贵州大学则选用了前两册,之后作出调整,使用了其他教材。
而日本福山大学为什么没有选用固定教材,也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首先,日本的大学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时候,通常会要求学生拥有日语二级能力以上的日语水平,这样是避免留学生在接受其他专业课程时影响听课效果。如果是日语零基础的留学生则需要接受基础日语课程。因此,在课程里添加的日语课事实上属于增设课程,为的也是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为其他专业课和学生生活提供便利,所以为了更快的提高留学生的日语,老师选取的教材针对性较强,不拘泥于一本或几本,课程也以学生的日语水平情况再行安排。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教材的“二次开发”。
三、日语教材之创新型“二次开发”
课程开发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先由一批人(如专家)来负责开发,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一批新的人员(教师)开始第二步工作[10]。也就是说,市面上出版的教材是由专家编写而成的,那教材的“二次开发”则由使用教材的教师来进行。
Dudley-Evans和St.John认为一位好教师应该能够做到以下四点:1.从现有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2.对现有材料进行创造性改编;3.改变教学活动,适应学习者需求;4.提供额外的活动和输入作为补充[11]。
(一)基础知识可选用固定教材
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在日语方面基本上都是零基础,那么就要求老师选用固定的教材来教授基础的知识,让学生打好基础。例如,《新编日语》的内容比较充实,涵盖内容广泛,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比较难,而《标准日本语》图文并茂,情境教学,具有故事性和关联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想要更好的提高日语,还是前者的综合优势比较强。那么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反馈来对教材进行选择了,可了解多套日语教材,多大视野,开拓思路,分析其优势劣势,取长补短。
(二)不拘泥固定教材顺序,适当加入补充资料
杨汝梁在针对教材课程顺序方面表示了自己的观点:在教材“二次开发”中,当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不适合学生时,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12]。例如,当教材中有相关内容,相互有联系的单元可以调整在一起;又例如,语法之间存在衍生和变化的关系时,也可将其调整在一起,让学生有个印象,再在之后的学习中加深。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笔者想要提出的。那就是适当加入补充资料,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就势必需要将固定教材中的脱离学生理解范围或与本单元教学关联性较弱的内容进行省略、删减,以便能有时间将适合学生,使学生学习效果提高的补充材料加入课程中。前期教学(基础知识累计阶段)的补充材料上可采取添加图片、视频、音乐、对话表演等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的方式。后期教学(能力提高阶段)则可以将小组讨论课题、PPT报告会等融入到课堂中,其采用的资料也可称其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产物。
(三)学生认可后的教材再开发
每一本教材都有它的特点,但怎样运用好这些特点最关键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一个班级上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思维方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表现力不同等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如何照顾到每一个人是老师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首先需要很清楚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可在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定期从学生当中提取反馈意见。例如,学生针对目前使用的教材的感受,教材中没有但想要更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学习日语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学生可以推荐自己找到的适合的教材等意见。另外,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也是重点。并非单纯的完成学校要求的指标,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需求,达到比如熟练掌握日语,拿到一级或几级日语能力证书,亦或能够流利的用日语交流等目标。这样一来,老师就能更确切的了解学生,并对症下药的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四)从各种相关资料中选用合适的教材
基础日语和高级日语这两门学科其实涵盖了日语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但因为大学四年时间有限,在教授日语语言本身的同时也需要多方位的了解与日语有关的知识。但想要深入的学好日语,就需要增加独立的课程来完成。那么,如何让学生多方位的了解其知识,这就是考验老师能力的时候了。王斌华认为,教材“二次开发”者首先应该争取成为本门学科的专家;其次应该争取成为一位懂得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的教育内行;再次应该善于运用深入浅出的文笔,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下,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生动活泼地阐述本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事实。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了解本门学科的同类教科书甚至包括发达国家的同类教科书[13]。因此,要判断出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更全面的了解日语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生活等知识。例如,补充商务日语中的对话材料,写邮件的材料,旅游日语中的地理材料,民风民俗材料等等。
结 语
日语教材的运用和开发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上,中国大学的教材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文字叙述过于详细,这样反而造成学生领悟,理解起来比较复杂。而且成套的、装订比较厚的教材无形给学生施加很大压力,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去好好阅读、理解。而日本大学根据学生需求和学习目的由老师自行选取教材或资料的方法固然有一定好处,但这也有产生知识点比较散,课程不紧凑等问题的可能。因此老师如何掌控和把握是重中之重,笔者建议有效的将固定教材和自选教材相结合。
因此,在教材的“二次开发”理论指导下,笔者提出了以上四点对开发日语教材的建议,希望日语老师们广泛、有效的利用这一创新的观念,以达到使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样,实现教材观念的革新和教学观念的推进,使我国日语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 杨晓红. 教材“二次开发”的原理及实施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9-5:1.
[2]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俞红珍.论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英语学科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6:3.
[4] 沈倩.英语教材二度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以《牛津英语》(上海版)教材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1.
[5] 舒丽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5-31.
[6] 陈丽.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再技能”过程的个案研究[J].英语教师,2012(2):43.
[7] 赵丽敏.论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开发.中国教育学刊[J].2003(7):43-44.
[8] 王静.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词汇研究——关于《新编日语》(1-4册).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大学.2006:162.
[9] 胡以男.中日日语教育考察—神户大学留学生中心日语教育考察所思[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00.
[10]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4-55.
[11] 周小惠.大学英语教材的“二次开发”——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78.
[12] 杨汝梁,何娜,陈永国. 大学英语教材“二次开发”原理及实施策略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104.
[13]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