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既有住宅区适老化改造意愿和需求分析*

2014-08-06于一凡陈金平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5期
关键词:里弄公房住宅区

于一凡 陈金平

上海市自20世纪70年代末便已步入老龄社会,21世纪以来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并伴随着高龄化、贫困化、空巢化等新的特征。据测到2015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30%和常住人口的18%,意味着每3—5位居民中就有一位长者。面对居民年龄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环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城市更新与建设领域采取必要的适老化手段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结合本课题组①同济大学“中国老龄居住问题研究”课题组,近年来陆续完成了针对既有住宅区、新建住宅区、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居家养老意愿等多项社会调研。面向上海建成住宅区的调研结果,归纳、分析了老年居民对居住现状的评价与改造需求,旨在为城市更新与建设过程中提高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质量提供建议。

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调研工作首先将上海市建成居住环境分为里弄住宅区、公房住宅区和商品房住宅区3种不同的类型,针对每种类型分别选取2个典

2 调研成果分析

2.1 适老化改造的总体意愿

对于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大多数老年人认为有适老改造的必要。里弄住宅区接受调研的老人中47.7%的受访者认为适老改造很有必要,34.6%的老年人认为必要,8.3%的老年人认为无所谓,9.1%的老年人认为没有必要,也有少数受访者认为里弄住宅完全不符合现代生活标准,应该拆除并按照现行居住环境标准重新建设。公房住宅区中44.3%的老年人认为适老改造很有必要,35.1%的老年人认为必要,15.3%的老年人认为无所谓,5.3%的老年人认为没有必要。商品房住宅区的调查显示62.3%的老年人认为适老改造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可见即使是新近建成的居住环境也存在适老化改造的迫切需求。对影响改造意愿的因素统计分析得出:老年人适老改造的意愿与年龄显著相关(卡方检验,渐进sig小于0.1),与教育程度、收入、生活自理能力无显著相关性。对于居住环境的适老改造,里弄、公房和商品房住宅区的受访老年人一致认为资金问题和改造期间的生活问题最难克服。进一步的统计数据显示,选择资金作为最大困难的老年人中80%以上家庭月收入在2 001—3 000元之间,这个结果间接验证了老年人家庭收入普遍偏低的事实。而较低的收入和有限的支出能力导致老年人对可能需要承担的改造费用顾虑重重。尽管商品房住宅区居民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比里弄和公房住区的居民较为优越,受访调老人中仍有39.1%认为改造资金是最大的矛盾。进一步调查说明,商品房住区中的许多老年居民是在子女资助的情况下才有能力购买住房,日常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与里弄、公房住区居民同样是退休工资,因而同样担心自己的支付能力(图1-图3)。调查同时显示,6个调查基地的大部分老年人能够承受的改造工期不超过6个月,缺乏可供临时安顿的去处以及对施工期间能够得到的安置与保障的顾虑,使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可能对生活造成的影响显得较为敏感。

一项意外的发现是,受访老年人对适老改造的参与热情没有预期的高:里弄住宅区中,45.1%愿意适老改造的意见征集阶段(图4,图5),31.2%不愿意参与适老改造。公房住宅区中一半以上老年人愿意参与适老改造,但仅限于意见征集阶段,35.2%不愿意参与适老改造。商品房住宅区中50.1%的老年人表示愿意适老改造的意见征集阶段,34.2%不愿意参与适老改造。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愿意参与部分改造工作的老年人中有1/3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不愿意参与适老改造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不足1/5。对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自身影响力缺乏认同度是受访老年人普遍流露出来的态度,需要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表1 调查小区的基本情况

图1 里弄老年人对适老改造困难的选择

图2 公房老年人对适老改造困难的选择

图3 商品房老年人对适老改造困难的选择

2.2 适老改造具体需求分析

对于住宅区适老改造的具体需求,针对里弄、公房和商品住宅区的调研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既存在基本的共性诉求,也存在差异化的需求。

2.2.1 3类住宅区调研结论的共同点

住房改造:改善淋浴和盥洗设施、改用防滑地面和安装抽水马桶、安装助力扶手排在前4位。

居住方式:老年人认为与子女在同一个小区(或里弄)居住是最理想的模式,其次是与子女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户外活动: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大体在500m以内,调查结果显示老人普遍反映活动场地不足。

社区活动:免费基本医疗检查,文化娱乐活动,免费医疗保健讲座排在前3位。

公共服务设施:活动中心、菜场和公园是使用频率最高和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医疗设施:调查显示,四成老年人每个月去医院1—2次,另有四成老年人每年去医院2—3次,对就近就医、取药和健康咨询有较高的需求。

改造难点:资金问题是适老改造的最大困难。2.2.2 3类住宅区调研结果的不同点

(1)里弄住宅区

里弄住宅区的老年人认为户内空间适老化改造的对象首先是改善、重建和要求配置独立卫生间,然后依次是厨房和浴室。对于建筑公共部位的改造,主要的诉求集中在:安装墙面扶手、增设楼道口防雨、增加防滑措施等。里弄住宅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场所十分有限,只能利用弄堂、走道、入口等空间,普遍反映缺乏活动场地和户外设施(图4)。

(2)公房住宅区

公房住宅区的老年人对住宅的改造部位集中于加装电梯、增设楼梯口防雨和防滑装置。对于户外活动场所,老年人大多希望改善小区绿地和广场的环境条件,同时提出增设公共厕所、休息设施和健身器材。公房住宅区的老年人普遍对目前的道路交通、环境卫生表示不满意,同时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如老年人食堂、医务室和老年活动室(图5)。

(3)商品房住宅区

新近建成的商品房住宅区大多配备有比较充裕的公共绿地和活动广场,社区也大多配置了便于使用的老年人健身器材,居民对此有相对比较高的满意度。老年人普遍感觉不足的是道路拥挤嘈杂,车辆对居住生活的干扰,以及随意停车对活动空间的侵占等。

图4 里弄老年人愿意参与适老改造的阶段

图5 公房老年人愿意参与适老改造的阶段

3 适老化改造的成绩与不足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逐步开展了针对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工作,如1980年代的旧里弄成套改造,1990年代的“危简棚”改造;20世纪初的“平改坡”综合改造等。这些工程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由粗放转向细致,由大拆大建转化为综合改造,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笔者参与的上海市人类居住科学研究会专题研究,在改造项目中,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内容依次是:①厨卫合用改独用,整治厨房、加装卫生设施;②引自上海市人类居住科学研究会《应对上海老龄化趋势改善“居家养老”居住环境的对策研究总报告》(2009.3)有条件的多层旧住房加设电梯;③增加楼梯扶手、照明,完善小区无障碍设施;④更换破损的电线,安装消防喷淋设施;⑤更换老化的管道、水箱;⑥安装“安乐通”,开设紧急救助通道;⑦修复住宅区道路,整治住宅区绿化;⑧修建停车场,完善居民活动场所、设施和医疗服务站②。

然而纵观已开展的旧住宅区改造历程亦不难发现,上海旧住宅区的更新改造工作具有“运动型”特点,总体上缺乏连贯的政策和举措,这一方面削弱了改造工作的社会效益并引发了连锁矛盾,另一方面客观造成了另外一种居住条件的不公平。本次调查揭示的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可行性的怀疑、参与意识的淡薄,则既说明了公众参与意识目前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也反映出人们对政策的连续性、公平性缺乏信心。

4 推进适老化改造的核心问题

据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统计数据:至2011年底上海市住宅总面积为5.5亿m2。其中新式里弄525万m2,占总面积的1%;旧式里弄1 222万m2,占总面积的2%;公房(包括售后公房)1.7亿m2,占总面积的31%;2000年后新建的商品房3.5亿m2,占总面积的64%。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差距逐渐加大,高收入阶层居民占据重要的公共资源和良好的交通区位,中低收入者部分被推向城市的外围,大部分老年人则被挤压在设施陈旧的里弄住宅区和公房住宅区中。由于里弄住宅区和公房住宅区形成较早,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住宅区的物质空间已难以满足当前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适老改造势在必行。

4.1 完善规划管理与相关法规

目前,除了个别研究报告,上海的城市规划尚未系统涉及适老改造方面内容。管理缺位导致新建住宅区缺乏适老化意识,规划滞后导致城市更新过程中适老化内容未得到总体层面的引导与控制。现行老年建筑技术标准仅针对养老院等特殊建筑类型,普通住宅建筑设计标准中缺乏相应技术内容。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缺乏关注老年居民的居住环境规划要求,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滞后于当前的年龄结构,造成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在类别、项目和用地上均难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4.2 建立住宅区适老改造的长效机制, 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适老化改造工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3种主要既有住宅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适老化改造的需求。有关部门应进行整体部署,根据轻重缓急和操作的可行性逐步开展适老化改造工作。提出旧区适老化改造鼓励政策与技术要点,纳入旧城改造管理和实施工作,从而在改造的目标中兼顾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在适老化改造的需求上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宜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譬如针对里弄住宅区,应率先解决基本的居住空间功能完善问题,同时为居民的日常出行和户外活动提供安全的空间支持。公房住宅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3层以上老年居民上下楼的垂直交通问题,同时提高住宅区户外环境的适老化程度。商品房住宅区在户内和户外空间硬件上均优于前两者,近期除完善必要的无障碍环境设施外,应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区交往,提升非物质层面的居住质量。

4.3 制定住宅区适老化技术规章,科学引导新建住宅区的适老化建设

本次调研的结果对正在和即将开发建设的住宅区同样具有意义。包括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在内的城市新建住宅区,均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居住空间的适老化水平,譬如完善住宅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一定比例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设施、休息设施,适合老年人居中活动的场所等。同时,着手制定技术导则、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通过严格的规划管理,对住宅区适老化程度进行有更详细的控制和引导。

4.4 深化改革、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住宅区适老化改造支持体系

把适老化改造资金列入财政计划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对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设施改造予以一定比例的财政支持。例如,可为老年居民密度较高的多层建筑安装电梯,走廊加装扶手,适应配置安装紧急呼叫设施,给予50%左右的改造费用支持;对更换地板、改装淋浴设施、更换或安装抽水马桶、小区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等,给予30%的改造费用支持。

4.5 引入创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住宅区适老化改造

面对改造资金的压力,相关责任部门应积极引入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住宅区适老改造和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5 结语

当前,我国城市中大量的既有住宅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适老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其中甚至存在一些可能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的隐患。本次调研的意义主要在于揭示并指出:(1)重视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系统性应对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更有质量的居住环境;(2)不同类型的既有居住环境存在不同的适老化改造需求,需要根据轻重缓急逐步采取改造措施,并关注改造举措的针对性;(3)参考各类既有居住环境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老年人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在资金筹措、改造期间的安置和提供便民医疗服务等环节,制订适老化改造的公共原则和相应政策;(4)关注现状调查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对未来城市居住空间的适老化水平提出适当要求,并结合规划管理和项目审批等具体环节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控制。

(感谢上海市妇女联合会、静安区新福康里居委会、卢湾区国泰居委会、静安区泰兴居委会、虹口区东体小区居委会、杨浦区同济新村居委会、同济绿园居委会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References

[1]韩清雪. 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问题实证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11.HAN Qingxue. An Empirical Study of Additional Elevator Problem in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D]. Guangzhou: Guangzhou University,2011.

[2]Revised Lifetime Homes Standard[R]. Published 5 July 2010. Copyright Habinteg.

[3]王江萍. 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WANG Jiangping.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lderly People[M]. 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

[4]周燕珉,程晓青,林菊英,等. 老年住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ZHOU Yanmin,CHENG Xiaoqing,LIN Juying,et al. The Elderly Residence[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11.

[5]Kuniko Makigami,Jon Pynoos. The Evolution of Home Modification Programs in Japan[J]. Ageing International,Summer 2002(3).

[6]于一凡. 城市居住形态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YU Yifan. The Urban Residential Morphology[M].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10.

[7]周芃. 上海市乐龄者家居活动方式、社交活动方式调查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09(3):110-113.ZHOU Peng.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Way of Shanghai Seniors,Household Activities and Social Activities[J]. Urban Planning Forum,2009(3):110-113.

[8]朱锡金. 对大型居住社区的概念认知和上海住宅建设发展的断想[J]. 上海城市规划,2011(3):3-6.ZHU Xijin. Concept Cognitive of Large-scale Living Community and Brief Thought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1(3):3-6.

[9]冯经明.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上海大都市科学发展[J]. 上海城市规划,2013(1):1-4.FENG Jingming. Innovation-driven and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3(1):1-4.

猜你喜欢

里弄公房住宅区
当代中国工人住宅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进展
马来西亚捕获闯进住宅区的一头巨型鳄长约5米重约800公斤
关于直管公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浅谈自管公房权益转移认定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无限追踪⑧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公有住房纠纷案件的化解路径
住宅区景观设计及施工的品质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