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会资源发展高职旅游类专业的路径研究
2014-08-06黄志刚
黄志刚
社会资源是指为高职教育发展需要,所能提供的除学校外的足以转化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各类教育资源。它包括有形社会资源和无形社会资源,有形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师资、教育管理者等)、财力资源(政府资助、企业赞助等)、物力资源(教学设备、设施等)、教学场所等;无形社会资源包括知识资源、方针政策、社会关系等。[1]开发这些社会资源是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重要途径。
社会资源整合,就是对不同内容、不同来源、不同作用的各类社会资源进行选择、融合、优化配置,使其具有系统性和较高的教育教学价值,从而获得最佳的整体教育资源。旅游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发展都与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有必要且有能力整合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社会资源对这些专业进行长足发展。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教师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师相比,除了同样需要掌握所授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以此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旅游类专业虽属文科专业,但却具有其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还有待提高,如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清洁整理、前台系统软件操作、导游讲解和团队工作技能等。
(二)学生缺乏较高的旅游职业素养
旅游职业素养就是旅游相关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旅游职业道德、旅游职业技能和旅游职业意识等。虽然高职旅游类专业都有长期合作的实训实习基地,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时间都在校内,只是利用了传统的教育资源,并未充分挖掘旅游行业中可供使用的有效社会资源,因而就缺乏本专业应有的沟通能力、服务技能和职业认同感等素养。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够贴近行业
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贴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的变革,甚至还应与国际旅游业人才的培养相吻合。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是以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改革思路为依托,或以学院的主干专业为蓝本,缺乏旅游行业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呈现出课程体系不合理、实践环节比例少、考核评价方式不灵活、能力培养不全面等问题。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旅游类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发展具有培养目标的实用性、课程设置的技能性、教学过程的职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仅局限于校内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资源可以提高专业师资的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酒店或导游职业素养,扩大在社会上特别是旅游行业中的办学影响力,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高水平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二)可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减少学校投入
近年来,随着新开专业的不断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资源缺乏现象日益严重。然而职业教育又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教育,实践环节教学的比重较大,办学成本也相对较高。[2]学院和系部建造的各类酒店和导游实训场所,不仅资金投入大,还未必能紧跟酒店业和旅行社业的发展变化。所以,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就可以优化校内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整合社会资源最终将促进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旅游类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学院在建设旅游类专业的过程中,首先是以行业的发展为指向标的,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说为高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景区度身定制的。因此,旅游类专业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培养符合旅游行业一线工作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员工,最终还是促进了旅游企业和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整合社会资源的路径
(一)成立旅游专业社会资源开发和管理机构
为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有效的社会资源,旅游类专业所属的院系可先成立一个针对专业发展的社会资源开发和管理机构。机构可由相关岗位的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兼任,同时,建立规范的章程和制度,促进校外社会资源的积累、开发和维护,并充分发挥所有教师、领导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获取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资源。机构还可充分利用已毕业成才的校友群体,扩大社会网络关系,甚至是辐射并挖掘其他行业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对于引入的社会资源则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年级,使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已有的教学环境中产生出最大的效益。
(二)以社会资源开发的理念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各类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时,必须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相关行业的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还应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的先进理念植入其中。(1)学院和系部应根据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和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逐步建立从“专业群”到“专业”,再到“专业方向”的由大到小、由总到分的专业结构体系;(2)要依托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龙头企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要根据旅游职业的发展现状和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方向,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开发工作任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需求。
(三)利用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价专业的办学成效
学院和系部在评价教学效果、学生管理和办学成效等方面,往往会采取督导听课、学生座谈、网上测评等形式进行,虽能反映出专业发展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成效,但由于立足面和评价标准等原因会导致评价不全面。如若通过用人单位、旅游主管部门或是旅游行业协会,乃至专业的第三方评测机构,则会客观公正地反映出一些具体情况。例如,与高校教学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合作,可以获得旅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与职业的吻合度、月收入等多个维度的评价和统计数据,以此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和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的排名,这同样属于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
(四)为服务性行业提供培训,扩大专业影响力
旅游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以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灌输为主要方式和载体的。旅游类专业教师应利用各种途径,多参与社会培训。除了可以培训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员工外,还可以培训各类窗口行业的服务型单位或岗位,因为这些单位有着与旅游企业相似的服务规范或流程,例如温泉、银行、大型商场、高档影剧院、机关办事窗口、医院服务岗位等。通过培训可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理念,也可以解决在对客服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可以发挥学院和专业的区域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积极参与旅游类和教育类社会组织的活动
各类社会组织是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类社会资源,如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专业学会、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它们都是联系院校、行业和政府的有效平台。这些社会组织经常召开全省、全国性的各类专题学术会议,会议信息量大,内容前沿,对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发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院系应定期派教师参加这些会议,学习先进的专业理念,同时,这也是院校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纽带。平时,学校应积极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实践能力,如中国旅游协会、高职高专旅管类教指委等社会组织每年举办的“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另外,社会组织的各类研究性活动项目,也给专业发展提供了专业化的研究方式和一定的科研经费投入。如旅游类社会组织发布的旅游或饭店课题,教育类社会组织发布的教学教改课题等,这些都将促进旅游类专业的长足发展。
(六)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校企合作的过程是学校与企业不断磨合的过程,是持续而又渐进的过程,其出发点是校企双赢。[3]院系应根据旅游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商定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让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组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实现旅游专业教学标准与旅游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进而真正形成产学合作一致、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协调的双赢合作机制。旅游类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详见表1。
表1 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方式、作用和实例
[1]孙湧等.高职院校共享社会资源借势发展问题研究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3-86.
[2]郑宝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69.
[3]刘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