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即课程”之我见
2014-08-06朱幼菊
朱幼菊
所谓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教师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和生成者。
语文教师应怎样理解、践行“教师即课程”呢?
一、“站在讲台,我就是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的化身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这个界定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学什么?学语言文字运用!怎么学?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
具有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师,不把自己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将自己视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自己化身为语文学科的形象代言人。一方面,教师作为鲜活的人,与“课本、挂图、学具、课件”等“静止”的课程载体相比,具有灵动而富有激情的特点,能创造出有活力、有情趣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是资源载体,掌握着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资源。站在讲台上,天文地理,如数家珍;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信手拈来;诵读成景,出口成章……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范读,连贯流畅、声情并茂的表达,富有节奏、充满激情的话语,自然流畅的转承起合……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范本,学会思维的有效范例。学生在聆听中既能感受语文的神韵,又能潜移默化习得思维的方法。从这些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就是课程。
语文教师若树立“站在讲台,我就是语文”这一意识,就会尤为重视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重视设计条理清晰的教学。
二、“走进教材,我就是作者”——教师是“语文课程”的构建者
课程专家斯坦豪尔说“课程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教师只有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才能显示课程的生命力。没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往往会成为“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照本宣科地教学生学课文,将语文学习演变为“教课文”,将读懂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将“课文”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载体,因而能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能围绕语文学科的性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在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把准编者的意图后,以其发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敏感性,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取舍、合理的增删、巧妙的重组。
直面文本,教师构建“语文课程”应做到忌“一视同仁”,宜“另眼相待”。对教材的处理,不“一视同仁”,而是要有所区别,教师要有发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敏锐之眼,选择能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容,能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的内容,在整体观照下突出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重锤敲打,字斟句酌,让学生“入乎其内”,也“出乎其外”,做到言意兼得。如《少年闰土》,可抓住其中的“语言”,舍弃了“外貌”与“动作”,重点抓作者印象最深、多处提到的“看瓜刺猹”来学习、体会、揣摩,对其它三件事情则简单处理,让学生迁移运用学习“看瓜刺猹”的方法。
三、“师生对话,我就是编剧”——教师是“语文课程”的生成者
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特别是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主体。预设的课程目标只有在课程展开的过程中,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这一过程不可能完全按教师既定的方向、流程、方式进行。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再全面,再严谨,也不可能预设出所有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另一方面,教师的理解力、生活经历都超越学生,自己一目了然、认为微不足道的地方,学生读起来却不一定清楚;第三,学生的兴趣点不一定与教师同步。这些原因都制约了教学按教师的预设“一帆风顺”走下去,教学的流程也就会出现“意外”:启而不发,教学冷场;答非所问,教学偏离预设;出乎意料,令学生兴趣转移;超出预想,让人措手不及……
如《秋天的怀念》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一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说:“我从这个‘挡字体会到母亲对作者的关爱,生怕窗外的风吹到作者的身上。”学生的感受很特别,抓了这个被老师忽略的“挡”字谈,但理解不够准确。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挡”字来说:母亲究竟要“挡”的是什么?学生在联系句子中的落叶与史铁生的病情后,从飘落的树叶想到生命的凋谢,换位思考,想到史铁生看到落叶自然会更觉痛苦、伤感乃至绝望。在畅所欲言后,大家对“挡”的理解达成了共识:母亲这一“挡”,不是挡寒风,而是挡“生命的凋零”,挡伤感的阴影,挡痛苦的绝望……一个细微的、毫不起眼的“挡”,恰是母亲那份小心翼翼的、柔弱细腻的、自然而然的爱的体现。
案例中教师对“挡”的处理,也许没有按教学流程进行而延误了其他的教学环节,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扣关键的动词,透过表面的理解触及人物心灵深处,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领悟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学生既理解了“文”,又体会了“言”,有了这样触摸语言灵魂深处的学习,其他的地方少花点时间又何妨?案例提醒着我们,做有课程意识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及时反思:造成学生的冷场、不正确理解的症结何在?怎样来引领学生走出“困境”“误区”? 教师抓住学生不可预设的“冷场”与“错误的理解”,就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形成动态的课程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资源不断生成的过程,只要有课程意识之心,定会有发现课程之眼,也就会开发出无穷无尽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四、“超越教材,我就是编者”——教师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课程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形成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开放的课程观,让学生大量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律。
一是超越教材,拓展“语文课程”。教师要善于以“一”带“多”,为学生推荐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使之相互融合,互为渗透,供学生拓展阅读。如学习描写人物的文章,可推荐其他描写人物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相似的文章中,通过比较找出描写人物方式的异同点。学生通过感性的文字接触,就能对描写人物的几种方式,以及每种表达方式的效果有理性的认识,在习作时就能自然而然借鉴。
二是课内外结合,开发“语文课程”。教师要倡导实践的课程观,要鼓励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广泛的课外阅读,自主构建课程。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只要能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都可以作为语文的课程资源;只要大量阅读,就能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的规律。
三是走向生活,开放“语文课程”。 生活是言语生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人的精神赖以孕育和生长的土壤。“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师要倡导开放的“大语文”课程观,把教材“小语文书”与生活“大语文书”融为一体,使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止”变为“动态”,从“单一”实现“多元”,改变学生囿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的学习现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