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智慧新生
2014-08-04李天田
李天田
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里描述了群体的特点及成因。根据群体研究的成果,一个群体要涌现出智慧有基本的三个条件。第一,独立性,每个个体保持独立性,意味着群体要保持多样性。过去,如果投资人或者顾问有一点经验的话,看公司出来的人首先就会看像不像,通常人们彼此很像的公司算是好公司,因为文化强势又鲜明。就像很多大公司的新员工训练,就是公司机器的超级运转。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机器,是绞肉机,不论你是什么人,进来先给你绞成肉馅,绞成肉馅之后相当于标准化、元素化了,到时候公司需要你当包子你就去当包子,公司需要你当香肠你就去灌香肠。这种方式,在做一个确定性的、有传统的、低变动的业务时,会非常成功,因为这种方式效率最高,但是当他面临多样性的用户、面临创新业务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因为该方式没有群体智慧,他高度的依赖于某个人或者某个既定的系统。
这几年不是这样看公司了,现在主要看多样性,即这个公司有没有不同类型的人。我在受邀拜访一家公司前,经常请求他们提供给我一些我将会见到的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介绍,比如每个人任职时间多长、学业背景、职业背景是什么等等。实事求是的讲,越是传统大公司,多样性就越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公司谈到创新、变革这样的话题,他们的管理群体的多样性通常是不够的。所以如何主动的破解人员结构的“同质化”,增加“多样性”,是建立一个擅长创新的群体的头等大事。
第二,在充分保持独立性的个体和个体之间,还必须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把彼此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可能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在公司里面,作为公司里的成员天天在一起;或者不在同一个工作群体里面,而是同学在一起读书;还有一种情况的连接力量甚至正在超过同事同学这样的熟人关系:陌生人可能在QQ或者微信或者陌陌上,在一个虚拟的群组里面,几乎24小时都可以彼此连接。所以对于群体智慧来说,涌现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彼此能够以一种特定方式连接。
第三个条件是个体和个体之间必须有流动性。什么叫流动性?就是个体和个体之间必须要传递一些东西。比如在群体性动物中,蚂蚁的方式就是背粮食,背一个米粒传递回巢,同时通过其他人类肉眼不可见的方式来释放信息,这个过程当中一群蚂蚁产生了协作,产生了群体智慧,蚂蚁群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搬家、觅食、围攻大型动物等协作任务,在非洲草原上成为让大象也害怕的家伙。
还有一种流动性是彼此传递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有形的东西做传递和交换,个体间完全传递无形的任务也可以形成群体。前两天我参加某化妆品牌的一个活动,场地在酒店的30多层,刚走到一楼门口,被两个特别彬彬有礼的小姑娘拦住,然后特别客气的问我:请问你是参加某某品牌的活动么?我说是啊,怎么了?她说那您能带我进去吗。我特别奇怪,我说为什么要带你进去呢,你是谁啊?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李宇春的粉丝,当天活动李宇春是代言人之一。从那个活动来讲,李宇春总共出现几分钟,而那两个女生一个是南京的,一个是成都的,同时跑到北京参加这个活动。
一南一北那么远的两个个体,彼此也不认识,却满足了几个条件:彼此连接都是“玉米”的成员;个体和个体之间有任务传递。粉丝群体彼此没有任何利益连接,他们的连接只基于一点,喜欢同一个明星,而彼此之间的任务就是让明星更红。同时因为个体和个体之间,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他们得以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如果不作价值观判断,仅以事实来观察,你会发现,面对一个复杂的、陌生的事情时,粉丝群体甚至比一个公司的力量还要强大,因为他们体现出一种无意之间的群体效应。
而反过来讲,作为领导者来说,当下需要考虑的头号难题就在此——为了实现连接、流动和多样性,在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事实上大量的管理行为恰恰与这三个条件背道而驰。
做顾问行业的,有时候也跟算命似的。算命的都会有一句“百事适用”的百搭话术,跟谁说都成立,不懂的人往往一听就信了。做顾问的跟企业聊也有类似的招数,比如:你这个组织协同度很差,跨部门沟通不好!一般老板听了,立即拍大腿:说太对了,我们就是协同度很差,配合的不好。这话其实没用,哪家大中型公司都一样。根本原因在于泰勒给我们的一百年来的洗脑,就是我们鼓励员工眼睛盯着自己的活,把这个活的效果干到最高。我们大量传统的管理工具,比如像岗位职责描述、任职标准等等,都是致力于让一个岗位、让任职这个岗位的人变得更封闭。我们更鼓励人们眼睛只盯着岗位就好,比较少鼓励他做连接,甚至是反协作、反连接的逻辑。如今这个时代,企业要思考如何击穿这样的惯性,寻找新群体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