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2014-08-03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人口老龄化寿命

王 霞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六普”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71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快速增长的人口总量问题无疑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而另外一个来自于人口方面的严峻挑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1]。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一定比例后的一种社会人口构成,国际上通常把一国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从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0.3%和6.96%。这表明,我国在世纪之交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一、研究背景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迅速转变: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1.78亿人和1.1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3.26%和8.87%。面对“白发浪潮”扑面而来,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将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压力。然而,比规模更让人吃惊的是速度。与2000年“五普”相比,“六普”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表1 两次普查期间中国人口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并经作者计算整理。

表1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我国人口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大,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均超过7%的国际标准,发展十分迅速。

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二是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三是老龄人口中的高龄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四是呈现出“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局面;五是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但是未来我国人口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从轻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的转变。 21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年人口的高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2%,这相当于每4~5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2],“白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

我们不否认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特点,但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往往有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着的性别差异。不仅在中国,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也是如此。在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的致词中,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就曾经指出,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到性别差异问题,……女性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

老年女性是老年人口中极为重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有研究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将从2000年的95下降到2050年的82.2。同时,80岁及以上老年女性在整个老年女性中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1.0%上升到2050年的21.7%,老年女性“自身的高龄化”趋势将会明显[3](P99-101)。届时,我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女性老年人口问题。因此,解决和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要特别重视对老年女性问题的解决。

二、本文中关于性别的解释

人类的性别一方面具有生物属性,另一方面也具有社会属性[4]。生理性别(sex)是性别的生物属性,指男女之间生理结构的差异,社会性别(gender)是性别的社会属性,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5]。因此,性别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必然产物,更是由社会所造成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与性别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对应,性别差异一方面表现为性别的自然差异,即生物差异,这种差异是先天存在于生理上的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表现为性别的社会差异,即两性的生物差异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性别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差别。

纵观古今中外女性发展的历程,性别差异如同一座无法逾越的屏障制约着女性的发展。本文以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男女两性为共同分析焦点,以两性之间的寿命差异、规模差异、经济差异、健康差异,以及家庭与社会地位差异为分析路径,探讨性别差异对两性关系和两性地位的建构,进而探寻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女性的困境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本文特别关注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原因在于:第一,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老年女性人口在整个老年群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否解决好老年女性问题, 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通过性别差异分析,对占有较大比重的老年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从而为制定老龄化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第二,目前我国的老年女性经历了从传统“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到现代实现“男女平等”社会主义新风尚的转变,关注老年女性的晚年生活状况,为她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通过性别差异分析,能够说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着的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而在老龄化政策体系的构建中纳入性别意识,使全体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三、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女性老年人口与男性老年人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生理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两性在预期寿命、规模和比重方面的差异,社会性别差异则主要表现为两性在经济收入、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一)预期寿命差异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女性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而且,越是发达的地区,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越明显。联合国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5岁和69岁,女性比男性高4岁。其中,发达国家女性比男性高8岁,欠发达国家女性比男性高4岁(见表2)。

表2 2004年世界人口预期寿命(岁)

数据来源:http://www.popinfo.gov.cn/dr/stat/sworld/2005-07-25/0009792.html。

根据“六普”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见表3),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了3.43岁。分性别看,2010年我国男性和女性预期寿命分别为72.38岁和77.37岁,比2000年分别提高2.75岁和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由10年前的3.70岁扩大到4.99岁。这表明在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女性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快于男性,两者之差也进一步扩大。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表3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变动情况(岁)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20921_402838652.htm。

(二)规模与比重差异

由于女性人口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因此,老年女性人口无论从其在老年人口中的规模还是比重来看,都高于老年男性人口(见表4)。

表4 中国65岁及以上分性别人口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及“五普”“六普”数据计算整理。其中,2000年、2010年分别根据“五普”“六普”数据计算,200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其他年份为1‰人口变动调查样本数据。

表4数据反映出, 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规模不断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分性别看,6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比重高于老年男性,其老龄化程度也因此高于老年男性,“老龄人口女性化”特征显著。

表5 2011年按年龄分性别比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计算整理。其中,200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其他年份为1‰人口变动调查样本数据。

性别比是反映人口性别结构的重要指标,它表示人口中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由表5数据可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高,我国男女性别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60~64岁年龄组的102.57一路下降到9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33.82,下降了68.75个百分点;并且年龄越高,性别差异表现越明显:在较低年龄组,即65~69岁年龄组之前,老年女性数量和比重均低于老年男性,性别比下降的幅度较小;在较高年龄组,尤其是在75~79岁年龄组之后,老年女性数量明显超过老年男性,占总人口比重也高于老年男性,性别比下降的幅度显然较大。可见,年龄越高,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数量也越多,比重也越大,性别比下降的幅度也越大,“高龄人口女性化”特征显著。

(三)经济收入差异

相比较而言,老年女性的经济地位低于老年男性,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存在,女性无论在就业机会获得,还是工资待遇方面均低于男性。低就业率和低工资水平,是导致老年女性经济收入水平普遍低于老年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女性的月平均收入是城市老年男性的51.75%;而农村老年女性的月平均收入是农村老年男性的68.3%[6]。可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我国老年女性的经济收入都明显低于老年男性。

另外,退休金是城市老年人口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表明,2000年,城市老年人退休金覆盖率男性为85.6%,而女性为53.6%,低于男性32个百分点;2006年,男性和女性退休金覆盖率分别为89.1%和64.6%,虽然女性退休金覆盖率上升幅度大于男性,但仍低于男性24.5个百分点。而对农村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2011年女性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比例只有31.1%[7]。

由此可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我国老年女性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养老保障程度都明显低于老年男性。

(四)身心健康差异

健康,并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还与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相关。虽然老年女性预期寿命高于老年男性,但其在身心健康状况等方面却处于明显的劣势状态。

1.身体健康差异。老年群体之所以会成为弱势群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各方面健康的丧失。因此,在很大意义上,老年群体的弱势首先是来自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弱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同时,人口的健康状况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老年女性的健康更令人担忧。老年女性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一般不如老年男性,虽然老年女性的预期寿命较老年男性要长,但她们却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存在发病率高的特点,而老年女性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她们拥有的卫生资源和享受医疗保险的比例较低。这使得本就体弱多病的老年女性医疗费用负担加重,导致部分老年女性陷入“因病致贫,因贫拒医”的困境。

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老年女性的自评健康情况、医疗保障情况和医疗服务利用情况都比老年男性要差[3](P85)。

2.心理健康差异。心理健康方面,老年女性也较老年男性要差。2002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库》资料表明,我国多数老年女性的主观幸福感低于老年男性[8]。

在一个家庭中,配偶应是重要的护理资源。但由于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一般要高于男性,其丧偶和独居的比例也相应高于男性。因此,相对于老年男性而言,更多的老年女性由于得不到配偶的照料而在独居状态下度过其晚年生活。

随着我国“空巢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空巢家庭中更多的老年女性因丧偶和独居,致使其在情感和精神慰藉方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孤独、寂寞等消极心理进一步导致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下降。

(五)家庭与社会地位差异

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和家庭生活中主要照顾者的角色,导致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依赖,从而在家庭中处于依附地位。因此,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在家庭中更容易处于不利地位。

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家庭内部,“由自己当家作主”的比例,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分别为60.8%和48.5%;“家庭中办大事花钱自己说了算”的比例,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分别为60.3%和40.8%。农村地区男女两性之间的这种差别则更大[9]。可见,在掌握家庭事务管理权和经济资源支配权方面,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处于弱势地位。

在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男女两性政治参与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女性更容易受到忽视而处于边缘化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女性群体政治参与程度明显低于男性。以党员、干部身份来衡量政治参与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女性的党员、干部身份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老年男性。其中,党员身份的比例,老年男性为31.5%,老年女性仅为8.0%;干部身份的比例,老年男性为10.3%,女性仅为3.1%[9]。男女比例的差异悬殊,也正是社会地位差异的反映。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男女两性无论在生理性别方面,还是在社会性别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比较老年男性而言,我国老年女性总体来说处于弱势地位。

四、结论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男女性别差异的分析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就生理性别而言,老年女性在规模、比重和预期寿命方面均超过了老年男性,呈现出“老龄人口女性化”“高龄人口女性化”特征;就社会性别而言,老年女性在经济收入、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较老年男性均处于弱势地位。

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使得女性被禁锢在家庭中,她们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目前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老年女性由于自身特征与复杂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面临着比老年男性更多的困难和障碍,老年女性问题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研究和关注老年女性问题,缩小性别差异,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

注释:

① 本文中的预期寿命指的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即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若按照某一时期各个年龄死亡率水平度过一生平均能够存活的年数,它是综合反映人们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

参考文献:

[1]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0,40.

[2]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J].人口研究,2007,(1):1-10.

[3] 谭林.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5] 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6] 王金玲.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妇女发展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09.

[7]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6):5-15.

[8]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8):778-780.

[9] 徐勤.社会变迁对老年妇女弱势地位的影响[EB/OL].http:///www.xjass.com/jj/content/2009-03128/content.68225.htm,2009-03-28.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人口老龄化寿命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人类正常寿命为175岁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