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正剪纸的保护与传承

2014-08-02巴根隋欣

艺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承

巴根隋欣

摘 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黑龙江省方正县的方正剪纸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方正的剪纸是民间文化,是人民大众的生活结晶,是民间艺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和独有的特点,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虽然,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是,它们也很脆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大多处于濒临灭绝。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方正剪纸 传承

黑龙江省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资源,地域广阔的大省,并且它的文化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黑龙江的民间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多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古拙和精美的活化石。日月更替,时潮隐退,人类历史沧桑变迁,蕴含着人类精神造物起点和逻辑思维模式印痕的民间艺术依然鲜活留存。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根植于广大民众之中,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与大众生活距离更为接近。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剪纸就是其中的代表,充分体现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

一、方正剪纸的发展历程

在黑龙江民间艺术中,方正剪纸相传已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方正剪纸,黑龙江省方正县民间手工技艺,也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地方特色产品。方正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概括力强,式样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细腻,在创作观念和整体创作上基本打破了陈陈相因的民间剪纸模式范畴,感染力、趣味性强,自然大方,艺术语言更加明朗化,风格日臻完善。2008年6月,“方正剪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正剪纸是当地多民族民间剪纸与中原汉民族剪纸在方正黑土地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产物,其中满族剪纸最具代表性。在满族人崇奉诸神的宗教活动中,剪纸是重要的祭祀道具。在他们的宗教文化发展中,神灵造像、人物故事、图腾性质的动植物等,大多是用剪纸方式进行表现的,这些作品由最初的祭祀工具,历经世代的美化创作,被满族人民传承下来,成为东北黑土民俗艺术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人的萨满宗教文化从形式上逐渐退出方正县地域文化的主流,满族民间剪纸历史留存的资料甚少。但是满族民间文化中简洁、明快、粗犷、热烈和亲自然、近生活的性格特征,却牢牢地浸润着方正这块黑土地,与江河山川融为一体,成为方正地域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这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所在。较之满族剪纸,从中原流传到方正县的剪纸题材和表现内容,则多以象征吉祥、美好心愿的四季平安、迎福祈福及神话、历史故事为主,其造型和技法更加复杂、精细化。中原汉文化深厚的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都可用剪纸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将中原汉文化传入方正的是一群闯关东的人,他们不畏艰辛、思想开放、大胆进取、勇于创新的闯关东精神,恰好与满族原住民的精神风貌有很多相亲相近的共融点,为萨满剪纸与中原剪纸在方正这片自然沃土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方正剪纸艺术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二、方正剪纸的特点

方正的剪纸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地域性。

方正县境内虽山川秀丽,江河交汇,土地肥沃,却气候恶劣。改革开放之前,信息、交通不畅。这些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在这里生活的人民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习俗。原居住的满族等少数民族与外来的汉族移民,都必须改变自己原有的习惯习俗,以适应大自然。他们在变化中生存,生存中发展,甚至他们的文化传统、艺术风格、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都在冲突和融合中适应着演变,最终形成方正特有的地域特征。

2.群众性。

基于方正县独特的地域与气候特点,漫长的冬季农闲时间,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进而形成文化群体。长期处于文化匮乏状态的方正县劳动妇女们,都可以坐在炕头儿上,一边拉着家长里短,一边学习、交流女红技艺。而剪纸又是最为简便的民间技艺,甚至满地跑的小孩子都喜欢趴在炕沿儿上,拿起剪刀剪出一个嬷嬷人儿或一串拉拉人儿。久而久之,在方正地域上,剪纸技艺在传承与交流中形成了广泛的创作风气。方正妇女们用剪纸传达着她们对劳动、生活的挚爱,美化着自己的生活。

3.题材内容的通俗性。

艺术作品之所以有其精神价值,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情之所动,爱之所致。方正剪纸群体中主要是广大妇女,而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之动情并付出全部真爱的是她们自己的家庭和劳动生活。因此,方正剪纸的创作题材,绝大多数是反映方正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各个侧面。

4.活态流变的传承性。

方正县人文、社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方正人民承袭了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在方正这片特殊的土地上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协作、相互融合,逐渐形成方正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情感。黑土地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思想,成为方正黑土地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变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活态流变性,也是方正人民智慧和民间文化精神的血脉。方正县民间剪纸爱好者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利用剪纸的表现手段,一代一代传递着特有的传统文化基因,守护着这方黑土地的精神家园。

5.民俗性。

黑土地性格,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如母亲一样,世世代代养育着方正人民。劳动人民也把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灌在这片黑土地上。来自各地区的各民族人民,都把自己生命的根,深深地植入这片黑土地中,吸吮着黑土地母亲的乳汁,繁衍生息。人与土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方正人民粗犷、豪放、纯洁、热情和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等性格特征,无一不是在这黑土地中形成的,这种性格特征就是方正文化整体的性格特征更是方正剪纸艺术的性格特征,是方正剪纸艺术赖以传承与发展的灵魂。

6.技法的独特特点。

方正剪纸作品的创作步骤:首先用简洁粗犷、略显稚拙的线条,以写意手法剪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并将整体空间大胆分割,形成完整、大气的结构布局;再根据需求,以细腻流畅的剪法对局部进行加工,一幅造型大胆、自然灵动、形神兼备的作品便诞生了。与中国画强调的“大胆落墨、细心收拾”有异曲同工之妙。

7.独特的工具。

方正的剪纸作品,主要为纯手工剪制,剪工精巧堪称一绝,这得益于剪纸艺人们手里拿着的独特剪刀。它们大多是剪纸艺人们自己改制的,这些剪刀经过打磨、整形,更精巧、便利,利于创作中剪法的变化。

三、方正剪纸的保护与传承

方正的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需要保护和传承,措施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将“政绩诉求”上升为政治诉求,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方正县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方正剪纸文化。如继续抢救整理原生态方正剪纸,挖掘原创作品,汇编成书,以便传承;挖掘不同谱系传人,使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剪纸完整传承;广泛发动省内外及国内外的方正剪纸艺人、民间艺人以及艺术家,继续开展方正剪纸研究,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并打算向国家申请师资力量培训方正县的剪纸工作者;加强和充实方正剪纸的专业组织机构,使之具有培训、研究、示范和辅导功能。2004年,方正县将剪纸技法按照义务教育要求编订成教材,在该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开设剪纸课。2010年,初中教材也已经成型。

其次,从学者这个层面来说,又要因势利导,将民间的素朴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本土的民间智慧和地方性知识,民间艺术家们也对剪纸技艺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良。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的郭艳萍在传承单色、染色、套色等的剪纸样式下又匠心独运地创造了“双面贴”样式,深受群众喜爱。在方正县,许多剪纸爱好者会应市场需求创作许多作品。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倪秀梅就以2009年大冬会吉祥物“冬冬”及12个运动项目为内容和题材设计出了一套邮票纪念册,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以倪秀梅、陈洪霞、郭艳萍为代表的方正剪纸艺术家的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华夏剪纸博物馆等永久收藏;倪秀梅还曾赴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瑞典、日本、韩国等国交流访问;方正县文化馆馆长徐光东以其多年的剪纸经验,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结语

方正的剪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起起落落,作为民间的艺术,它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文化瑰宝。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正的剪纸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终将越来越被认可,并将走出国门,受到国外友人的喜爱和高度评价,相信,方正的剪纸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枫.中国剪纸的发展与创新[J].上海工艺美术,2003(1).

[2]志红.民间剪纸如何传承和发展[J].中国社会报,2004(5).

[3]高俊成.民俗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4]刘锡城.非物质文化遗产[M].学院出版社,2009.

[5]李群.民俗[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6]志红.民间剪纸如何传承和发展[J].中国社会报 ,2004(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传承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初探贵州花苗“长衫龙”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