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贵州省国家级非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2014-08-02臧璐

艺术评鉴 2014年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臧璐

摘要:苗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绚丽多彩,让人为之惊叹。今天人们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各民族地区大规模开展对本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申报工作,苗族聚居地--贵州省也毫不例外。仅贵州雷山县一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已达到十余项。这些都是苗族人民几千年生活所创造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苗族人民的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苗族历史与智慧的体现。本文对已收录为国家级非遗的苗族芦笙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延续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其灿烂的明天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芦笙舞 传承 发展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它是由苗族人民以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今天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贵州苗族民众已出现了远离本民族文化,喜好外来文化的趋势。苗族后代进入学校学习全国统一的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大多进入到全国各大城市谋求发展,所以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为之甚少,今天我们身边的苗族同伴不会苗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随着被汉化、同化的情况加深,苗族文化随时面临着消亡的形势。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及传承下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以贵州苗族芦笙舞蹈为例,对该课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望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的继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分层次分阶段做好基础传承与深度发展

学校教育對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多从学校教育中形成,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根据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特点安排民族特色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目的,设计不同程度与特点的课程。

针对贵州苗族地区的小学,应设计这样一套课程:由芦笙舞蹈传承人、教育家联合组成一只专家团队。将苗族芦笙舞的基本套路按男女分别归类,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创一套苗族芦笙舞蹈教材,使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由于贵州苗族分支繁多、舞蹈类型丰富,不同地区的舞蹈形态各不相同,在编创该舞蹈教材时如果能根据各个地区的形式特点进行精细化编创是再好不过了。这样有利于体现和保留贵州苗族舞蹈的丰富性,有利于传承贵州不同支系的苗族经过时间的沉淀所流传下来的不同风格形式的舞蹈。编创教材的目的绝不在于规范化、统一化,而在于如何将苗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传递给当地的苗族后代,并强调其特色和独有的民族特点。为苗族后代接触自己的民族文化起到一个好的开端,在新一代的心中播下属于自己民族真实模样的种子,应该避免出现全省苗族小学生使用同样的舞蹈教材,学习统一规范的舞蹈形式的情况。

小学的舞蹈课程在于打造广泛的基础,起到扫盲作用,避免苗族人民不懂苗族文化,不会唱苗歌,不会跳苗舞的同化情况出现,是发展传承苗族民族性特点的基础阶段。而中学的舞蹈教材应强调孕育该艺术形态的历史文化土壤,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自己的文化中来。该阶段的舞蹈教材并涉及相应的技术技巧,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在经过六年的小学教育阶段后对本民间舞蹈已经有了基础的训练与掌握,现在是发展的时期。苗族芦笙舞蹈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发展下来的,有着浓郁的历史背景,并且在这一迁徙的历史中苗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刀耕火种的农作方式,这种劳动形态也深深地影响着苗族芦笙舞蹈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苗族特有的社会交往管理体系——鼓社制度。结合本地村寨历史、经济、风俗、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按属性分类编创教学教材单元。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方式与从前已大不相同,如果没有对历史的膜拜,新生代很难理解和想想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的模样。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舞蹈的核心不在于传承这样一种艺术形态,而是在传承历史与文化。让舞蹈在历史的章节中起舞是最好的形式。小学应懂得怎样起舞,而中学则知道为何而舞。

二、发展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文献资料来看,贵州各个苗族聚居地区的芦笙舞蹈传承人少之又少,多数地区早已没有明确的传承人,伴随后继无人的情况出现多个村寨的相应舞蹈形态也随之消失。以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的苗族芦笙舞传承谱系为例,该地区芦笙舞蹈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是我省苗族芦笙舞蹈传承情况较好的地区。该县有苗族村寨三百余座,其前两代传承人只有一人,从第三代开始为两人,到第五代又仅有一人被认可为传承人,从第六代至今每一代有三人被认可或指定为传承人进行该艺术的传承。由此可见直至今日我们的苗族芦笙舞蹈传承人极其匮乏,如今我们对传承人的态度也不能像从前一般任其在自然而然中形成,必须由相关单位明确指定及培养,首先应该明确传承人的责任,提供培养传承人的具体实行方案,分工合作。如果我们的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不精心培养,明确指定相应传承人的话,那今天我们还有幸见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定在明天的时光飞逝中将一去不复返。

三、组织人力进行各村各寨苗族芦笙舞蹈收集整理工作

从现在就必须开始收集整理原始的贵州各村各寨苗族芦笙舞蹈,由于后继无人导致很多苗族民间艺术随着苗族民间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尚在人世的艺人多数已处于人生中安享自己晚年的时期,如果不能抓紧时间联系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以及传承人,及时进行苗族芦笙舞蹈的收集整理工作,将不同地区最原始的舞蹈形态记录保存下来,我们将会彻底丢失这些宝贵的财富,无法为后人提供原始资料。由于苗族芦笙舞蹈风格多样,具有地域性、时间性的特点,再加上不同的艺人诠释与演绎的风格各不相同,在做收集与整理工作时,一定要做好相关背景记录,除了要有文字的记录外,还应运用当代科技手段将这艺术以动态的形式记录下来。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长期的发展与传承,其基础在于能否将这原始的艺术形态保存下来,积极抢救濒临消失的艺术文化,收集资料,整理为册,妥善保存。唯有这般,苗族芦笙舞蹈艺术才具备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前提条件。

四、旅游平台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好它传播苗族文化是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人們越发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渴望开阔眼界,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异族风采。在这一浪潮中,未经过度开发保持着自然原生态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成了旅游者的首选,与外界隔离的民族地区得到了传播和推广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这对改善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的生活经济条件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为把握住这个机遇,各地区也提出了很多方案并予以实施。例如雷山县县政府参与民间的节日管理安排,通过每年政府牵头举办苗年节,有效地提高了节日庆典中节目的质量,能够合理安排不同民间艺术项目的比例,使苗年节的规模更加庞大。每一届苗年节都会展示苗族芦笙、铜鼓、木鼓、歌舞、服饰、银饰、斗牛、农耕等民族文化,让旅游者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这对推广苗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自2000年政府带头首届举办以来,已举办了十余届,每一届举办政府都希望有新的元素与亮点出现,为达到博取旅游者青睐的目的,大量聘请许多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策划与编排,在编创的过程中不少出现偏离民族艺术本质特点的情况,民族特性越来越少而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从视觉听觉上确实能够起到很好的冲击作用,但从发展与传承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旅游者当中不乏有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学者,如果苗年节(是苗族极其原始传统,意义深重的节日)当中的表演节目都是经过包装、编创而来,脱离了原本的模样,这对旅游者,尤其是学者以及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都起到了不好的导向作用。政府参与引导是好事,但应该保持其民族的“原汁原味”特点,可以利用节日庆典的时机,利用旅游推广的平台,以各村寨代表队参赛选拔的形式,组织激励全省各地的苗族支系参与进来,一来有利于推进全省各地苗族民众研究本地苗族艺术文化,保持苗族民间舞蹈区域性特点;二来将不同支系舞蹈多样化的本真面貌呈现于世界才是最有利于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同一舞种在不同村寨风格不一,大家汇聚一堂共庆佳节,岂不是能让全世界人民更好的了解贵州丰富的苗族文化,领略我们多彩的苗家风情。

基金项目:

此论文由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雷山县文化体育局.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专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2]唐千武.雷山苗族文化与旅游丛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