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的结课艺术

2014-08-02孙然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萧伯纳白兔腰鼓

孙然

“结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研讨赏析、合作探究、拓展迁移等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收束,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更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结课”这一环节的。

一、提纲挈领,概括总结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结课”方法。它通过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等的总结归纳,让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教完《大自然的语言》,我是这样结束的: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这样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还有对课文价值目标的强调,能够加深学生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这种回味式的“结课”,教师可以做,还可以先启发学生去总结,教师再加以补充。

二、首尾呼应,丝严缝合

一堂语文课,就如一篇文章,如果能做到衔接过渡,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白兔和月亮》一課,我是这样设计开头和结尾的。

导入:同学们,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多媒体展示):“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看来,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思考人生的一个难题:如何对待拥有和放弃。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走进《人生寓言》,从《白兔和月亮》的故事中去探寻答案。

结课:同学们,读完《白兔和月亮》,我们回头看看萧伯纳的名言(多媒体再次展示),你又有何新的见解?如何对待拥有呢?我想把萧伯纳的名言改写一下送给同学们共勉: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去追求,去创造。这样的收束,照应导入,又升华了情感,不仅闪烁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而且体验到了严谨思维带来的美感。

三、交流体会,分享收获

一堂语文课的学习,不论是知识上、情感上、认识上,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或多或少的收获,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结课时,让学生回顾教学环节,总结自己所得,与人分享,是一件愉悦的事。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收束活动:

师:一篇《安塞腰鼓》,一首生命与力量的赞歌,相信学完本文,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1:学完这课,气势恢弘,铿锵激越的安塞腰鼓,让我感到了西北人民那种奔腾、强悍的生命的力量,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

生2:学完这课,我体会到叠词的运用,如“茂腾腾”“咝溜溜”“隆隆”“呼呼”等,能让人读来有一种节奏感和音韵美。

生3:学完这课,我发现本文短句的运用,甚至一个动词就是一个句子,急促、有力,能营造一种激越的气氛,和文章的内容和情感都那么协调。

生4:学完这课,我似乎听到急促的鼓点在我耳畔敲响,一股奋进的激情在胸中奔涌。生命不应该压抑,生命不应该苍白,生命应该怒放……

在掌声中,在笑声中,有一种丰收的喜悦,也有一种体验的甜蜜,还有一些期待和向往!

总之,“结课”应紧扣教学内容,切忌离开教学要求,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结课”应水到渠成,切忌生硬牵强,画蛇添足;“结课”应适可而止,切忌拖沓冗长,索然寡味。好的“结课”让学生觉得教学虽已结束,但仍觉得如听钟吕,余音袅袅,如品香茗,回味悠悠。

猜你喜欢

萧伯纳白兔腰鼓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白兔眼睛红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萧伯纳与小女孩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戏猜年龄
啊,腰鼓山
白兔打狼
兔兔兔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