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初探
2014-08-02张道鲲
张道鲲
【摘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方为课堂教学之正途,研究“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成为课堂教学之必然途径。“以学定教,自主合作”就是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学生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
【关键词】以学定教;自主合作;高效课堂
据统计,一名学生90%以上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可见,课堂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据了他们学生时代的大部分宝贵时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现阶段课堂教学存在的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因为教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认为自己的讲解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二是问题暴露不够,学生学习中的不同理解即“相异构想”没有充分暴露,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许多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学生是怎么想的;三是教师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不明确,如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等等,许多教师讲不清楚,所以盲目地学形式;四是教师对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似乎除了布置大量练习和补课之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了。“这几个突出问题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能低下”,这也是我们长期秉持“以教定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都知道,不同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不同教学效果。天下极少蠢材,世上应多良师。同是一本书,同是课堂教学,可不同教学理念指导的教学,却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这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方为课堂教学之正途,研究“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成为了课堂教学之必然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学定教,自主合作”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学生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的教学理念。就这一理念下的教学,结合实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以学定教很重要,把握学情是前提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生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学生的学习实质就是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把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还会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获得学习的信心。把握学情,我们教师在课前应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需要强调的是,把握学情,不单指课前的一次性结果性调查,它是贯穿高效课堂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调查,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抽查学习小组自学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来确定这堂课的教学起点;课中,教师要在学生对学、群学时,通过巡视指导或小组汇报等形式来把握学习进程和问题解决情况,并以此调整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剔除无效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后进行的学情调查是学习小组内通过对子帮扶自查或互查后,教师进行“二次复查”的过程。是对课中的延续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课前调查的衔接过程。
二、活用学案导学是关键,高效课堂由此来
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有预见性地“备”好引导、点拨之内容与方法,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次设计预习内容或“学案”,落实“以学定教”的原则。编制科学合理导学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长期实践,在编制导学案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他应该做什么;第二就是要有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第三就是要有新知识的探究设计,包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第四就是要有适量的检测题,帮助学生检查学习效果。
三、自主合作搭平台,高效课堂效果来
为了能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以下教学现象:(1)遇到问题绕道走,无视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2)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等。这样,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自主合作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对新知的渴望。如当学生围绕新知识提出许多的问题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及时有效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自主合作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正是数学课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在实际中,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智能水平与学习态度的差异将学生分层分号。在每个小组内,不同号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有事做,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教师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利用个别化指导和小组学习形式,开展好独学(独立学习)、对学(相互学习)和群学(小组合作),随时调整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独学”能会的不教,学生“对学”能会的不教,对子帮扶能会的不教,学生合作探究能解决的也不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高效课堂。
四、多维评价适时用,以学定教促发展
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保持和激励学生学习欲望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更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我们的评价,包括对所有同学学习效果的检测,对个别学生积极学习状态的肯定,对精彩发言的点评,生生互评等,这也是高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也决定着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课堂中,教师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我们在“以学定教”中必须把握的关键,这也决定了课堂效果是否高效。
当然,从现阶段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模式,不可能迅速推广开来。(1)“以学定教”几乎颠覆了传统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对于中老年教师是很大的挑战,旧的方法摒弃了,新的方法能运用自如吗?教学效果受影响吗?(2)新的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模式,必须有人走在前面,做好引路人。这样的先行者在农村中学,如何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指导?他们又如何去影响和指导其他教师?(3)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必须开展好学科教研,通过有效的活动,凝聚大家的力量,整合集体的智慧,而我们教师的实际水平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常开展研究?打破平衡后,如何调动积极性?(4)课堂评价体系如何与之对应?新的管理机制与育人管理的模式形成有待建立。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但在基础课程改革中,突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无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模式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檀红涛.“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2]张荣远.以学定教教育模式下如何有效組织课堂合作学习[J].新课程(中学),2013(5).
[3]李正国.以学定教:让“探究”与数学课堂教学同行[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