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钩椎关节注射治疗颈性眩晕146例疗效分析

2014-08-02樊金鹏王永民

河南医学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颈椎病

樊金鹏, 王永民

(周口市中医院 麻醉科 河南 周口 466001)

钩椎关节注射治疗颈性眩晕146例疗效分析

樊金鹏, 王永民

(周口市中医院 麻醉科 河南 周口 466001)

目的: 分析钩椎关节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4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钩椎关节注射类固醇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类固醇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1.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钩椎关节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颈性眩晕; 钩椎关节; 注射治疗; 疗效

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疾病,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加快,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趋势。其治疗多为保守治疗,少数需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神经根阻滞、硬膜外腔连续注射治疗等。周口市中医院采用钩椎关节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周口市中医院2004年至2012年收治的14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男68例,女78例,年龄为32~69岁,平均52.3岁。单纯颈椎病性眩晕者102例,混合型44例,合并交感型32例,合并神经根型8例。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有颈部过度活动或姿势不当病史,头部转动而诱发眩晕,影像检查显示颈椎钩突或上关节突增生,伴有节段性不稳定,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排除耳源性眩晕、脑血管病[1]。伴出汗、心慌、眼部、耳部、面部等交感神经兴奋,排除心血管疾病者,诊断为交感型颈椎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强的松,每日20 mg,分次或1次口服,同时服用氢氯噻嗪片25 mg,每日2次,氟桂利嗪胶囊5 mg,每日1次,晚上服用,颈部制动1周,适当休息,配合理疗每日1次。观察组:颈椎前外侧钩椎关节注射[2]。药物组成:曲安奈德40 mg,利多卡因80 mg,注射水5 ml,共计10 ml。体表标志:平第1环状软骨,相当于颈5、6,胸锁乳突肌、颈部动脉内侧,气管、食管外侧。方法:平卧,肩部垫一小枕,颈部充分暴露,局部常规消毒、铺巾,将药物抽入10 ml注射器内,左手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中指将气管等推向内侧,并触及到颈椎横突,针尖在食中指之间垂直进针,至椎体钩椎关节处,回抽无血,无脑脊液,缓慢注入药物,边注边回抽,有部分患者可见霍纳氏综合征,院外颈部制动休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4 观察方法 7 d后观察记录患者眩晕改善情况,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是眩晕症状减轻70%以上,有效是眩晕症状减轻40%~70%,无效是症状减轻40%以下。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1.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椎动脉起始于锁骨下动脉,于颈7椎间孔上行,在寰枢椎间绕行入颅,与颈内动脉系形成WILL环,主要供应脑干、大脑后2/5组织,椎动脉供血量占大脑的11%左右,调节有限,局部出现骨质增生累及橫突孔、椎间盘突出或周围炎性刺激等均可使椎动脉痉挛缺血导致眩晕。自1926年Barre提出颈椎病与椎动脉有关,至1984年国内颈椎病会议一致认为,交感型颈椎病也能引起眩晕症状。颈交感神经节分上、中、下节,上颈节在颈3~4两旁,中节在颈4~5两旁,颈下节在颈6~7两旁。颈性眩晕其发病机理与压迫学说,炎症刺激学说有很大关系。其病因有以下几种:骨性增生,椎体退行性变,不良习惯,姿势不当,肌过度疲劳造成椎体不稳,先天畸形,压迫或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出现血管痉挛、缺血性改变而致晕。有人认为,单纯性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者很少见,往往是交感神经参与,使椎动脉血管痉挛而发病。患者多为伏案工作,如计算机操作人员、办公人员等。病变多出现在颈椎4~7关节,此处活动范围大,损伤较多[3]。

本文选择颈5~6部位进行穿刺,药物可以渗到颈4~6椎间孔、钩椎关节、椎突关节等处[4],水肿消除及压迫症状解除较快。同时,局部麻醉药物也能使局部肌肉痉挛得到迅速缓解。穿刺注意事项:一是做好思想工作,解除顾虑,配合穿刺;二是掌握穿刺要领;三是定位准确,选择靶椎体钩椎关节处;四是避免穿刺动脉、静脉、气管等,不能过深进入蛛网膜下腔;五是注药后患者应平卧1 min左右,使药液渗透到组织中;六是穿刺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

综上所述,局部炎性物质刺激、水肿压迫可能是主要因素,多是钩椎关节增生、橫突关节损伤造成。我们选择颈5、6钩椎关节处注射类固醇药物,对局部炎性刺激能起到直接快速抑制作用,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症状逐步缓解,伴随交感神经刺激症状也得到了缓解。总之,钩椎关节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195-2203.

[2] 史可任. 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M]. 第4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160-162.

[3] 王文.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2, 18(3): 129.

[4] 中华医学会.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145-146.

R 614.3+1

10.3969/j.issn.1004-437X2014.09.053

2014-06-21)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颈椎病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