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学习监控能力的实证研究*

2014-08-02

关键词:硕士生导师研究生

张 晓 华

(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硕士研究生学习监控能力的实证研究*

张 晓 华

(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计划力、执行力和反思力是学习监控能力的核心要素。调研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在此三项能力方面的表现并非乐观。笔者从学习动机的失衡、学习指导的失实和学习对象的失察三个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探讨提升硕士生学习监控能力的有效途径。

硕士生;学习监控能力;实证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我监控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1]。在硕士生培养阶段,是否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监控能力?这个问题在诸多硕士生导师看来不重要或不存在,他们想当然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了基础教育和大学本科的学习,其学习监控能力应当完全建立起来,不需要专门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事实是这样吗?2010—2011年,我们在东北某重点师范大学做了调研,通过发放封闭性问卷、开放性问卷,进行个案访谈、座谈和教学观察,结果显示情况并不乐观。

一、实证的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实证结果

被调查者以研一、研二的学生为主,共计227人,涉及学科13个。在调查内容设计方面,我们参考了董奇等人的研究成果[2],为硕士研究生设计了主要针对学习计划力、执行力、反思力的测量问卷,主要数据统计如表1:

表1 硕士研究生学习监控能力问卷

表1的数据显示:学生学习的计划力得分最高,第1—3题中的第1项分别是40%、39%和46%,前2个选项之和分别为64%、67%、81%。执行力和反思力的第1个选项数值较低,平均在20%左右,其中第6题第1选项数值最低,为17%。数据整理中我们发现:性别、文理科、不同专业在三项能力的统计中没有明显差异,开放卷和教学观察的结果也同样支持上述结论。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学生在计划力上有较高的分值,执行力和反思力却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计划力与执行力、反思力不相协调?我们认为:学习动机的失衡、学习指导的失实和学习对象的失察对此有重要影响。

第一,学习动机的失衡,即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外驱力的失衡,表现为内驱力过弱,外驱力过强。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由学习本身发出。外驱力是指人在外力的要求与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满足这种需要非学习本身所提供,如追求硕士学位、赢得人们的欣赏、找个好工作等。开放卷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趋向外在驱动,主要围绕寻找称心工作、建立幸福家庭、通过学业考试、实现自我价值、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认为,心理场是一个“力”的结构,由两对力决定,人的行为受其控制,第一对力是“个人”与“所处情境”,第二对力是“认知”和“动机”[3]。

当下的研究生群体,不仅肩负着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待,还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家庭诸多方面的压力。务实性的“所处情境”强化了学习上的外驱作用。与一毕业便挑起工作、家庭重担的上一代人相比,这个群体的主要部分是所谓“80后”,曾几何时,他们给社会上留下了“只见性成熟,不见心理成熟”的印象。作为千年文明不曾有过的独生子一代,其父辈并没有为其做好“断奶”工作,以至于他们能够自信地制订学习计划,却很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既定目标。而眼下浮躁的时代也是一枚干扰剂,影响着学习内驱力的建立。

第二,学习指导的失实,即学习指导缺少操作性和针对性。在个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刚入学的硕士生中,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外文数据库及馆际互借服务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一位大学图书馆负责数据库使用的培训人员告诉笔者,他所在大学的研究生院每年招收2 000名新生,真正由导师带领前来参训的只有这两位导师和其学生。每年图书馆都在校园网上发布培训通知,但到场者廖廖。就笔者的经验,每年即使亲自带学生参加培训,学生还未必会使用数据库。“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是许多指导教师在开题或答辩前评价学生的惯用词。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学生计划力和执行力的不足,其中也反映导师有效指导的不到位,学界对此已有觉察[4]。导师在学生自我学习监控技术的指导上缺乏操作性,使学生学习监控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目前,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用倾向仍旧存在,比如,一些文科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写着,学生可依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在论文选题上自由选择纯学术性的、应用性的、社会调研性的题目。但实际情况是,对后两种选择,学生多有顾虑,因为决定论文的通过者们认为这两类选题不具有学术性。学术化的评价偏好,与学生学以致用的期待不相对接,学习执行力难免受其影响。

第三,学习对象的失察,即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失察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或认知结构,致使学生无法有效执行和反思学习任务。调研中,我们经常发现,几乎每一位导师都要向学生讲如何开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构建论文框架等等,课堂上学生也表现出明白的样子。但当他们自己开始做这些事情,却显现出一脸的困惑,不知如何下手。这种现象令许多导师不解,有人将此归咎于学生,认为是学生不好好听讲。如果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这种批评或许成立,但这个现象具有普遍性,令人深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依据先前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其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教学中,指导教师更多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出发传递知识,较少顾及到学生的先前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人们把文化知识类型分成两类:一类是能够明确传递的知识,称“显性知识”;另一类是不能系统表述的,称为“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后者广泛存在并对学习者内在的发展具有重要性。波兰尼对此有形象的解释:“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言说的”[5]。“缄默知识”本质上是一种非言说的领会能力、把握能力和重组经验的能力,比如: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我们说不出为什么?教学中,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当导师所讲的显性知识和学生的“缄默知识”一致,学生的接受效用就大增,学习过程就会变得顺畅。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在导师那里获得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缄默知识”发生冲突,造成这种知识在生活中无法理解和运用,学习困惑由此产生,“执行不力”现象相伴出现。

二、提升学习监控能力的途径

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监控能力,作为导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以职业规划为导引点,改变学生学习内驱力与外驱力的失衡状态。开学之初,导师要同学生一起制定一份个人培养方案。就多数文科学生而言,职业方向不外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从事各类教育工作。建议学生至少修三至四门与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学科教学论、课程论、认知心理学、班主任工作等,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当下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情况。第二类是攻读博士。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鼓励他们学术拓展,把握研究前沿,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尽早进入学术研究状态。第三类是考公务员或从事其他社会职业。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涉猎社会学及管理类等课程,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选择与时事性较强同时又与本专业研究方向保持一致的论文选题。

“从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而言,始终源于‘需要’,教育也始终作为一种实现‘需要’的功能,担负着实现个人发展需要并同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6]这是研究生导师时刻要铭记的教育原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也说过:“决定个人趋近或逃避行为者,将视个人需求而定。”[7]由于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从课程选择、阅读范围,学习方法、成就认定上有了明晰目标,学习计划不再虚无着落,学习内容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执行力得到增强,学习内、外驱动力也获得了相对平衡。

第二,创设任务情境,触摸认知经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监控能力。由于“缄默知识”是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能力,它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因此,导师仅通过理论讲述的形式告之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构建论文框架,就如同教游泳,无论教练如何讲解游泳的方式、技巧,学生都无法真正学会游泳。单纯的显性知识传授无法替代学习者自己个性化理解。因此,创设任务情境,触及学生的认知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掌握学术前沿是科研的前提,导师要具体列出学术前沿的选择途径,如:可以从学术年鉴、学术动态论文、学术热点问题、大百科全书、会议专题报道、社科规划项目指南、年度学科蓝皮书等等中寻找。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反复实践这些途径,导师必须参与过程的指导。当遇到来自阅读理解、材料搜集、学术视野、框架构建、学术规范、语言表达、甚至学习倦怠方面的问题时,导师切忌不要先入为主地指责或批评学生,须仔细询问他(她)是怎么想的,这就涉及前文我们讲到的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结构问题。导师必须清楚,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缄默知识”、重视其认知结构,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本质要求,它能为计划力、执行力和反思力的培养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三,充分发挥同伴教育的功能。“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在实现预期教育目标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相同的经历与学习背景,共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缩短了教育双方的心理距离,这种教育形式已得到行为科学、传播学和社会学习理论的支持。

目前,我国硕士生较本科生和博士生在同伴教育中有更大优势,如利于小班化上课的人数,学生们具备了交流对话的认知结构等等。教学中,导师可以创设条件,有意识地让同伴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交流专业信息、学习技能和学习规划,克服学习困难的方法等。每位学习者的讲述都将为群体共享。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接近学生的认知经验,更能促进“缄默知识”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监控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两种同伴教育形式可供尝试:一是在教育者与目标人群之间;二是在目标人群之间。第一种形式突出同伴中的某一或某两个示范者的作用,指导教师可以指定一位博士生,或有特长的硕士生作为示范者。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示范是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对象亲身观察到示范者的行为后就会效仿。第二种形式无特定的示范者,它更强调信息交流的平等性、流畅性、广泛性甚至是不经意性,这种形式不局限于课堂,更适合课下的协同学习。导师可有意识布置一项科研项目,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由于交流形式不存在权威压力,更好地发挥了同伴间的潜在影响和带动作用,使学习的投入和收效有良好的产出比。

在同伴教育中,教师不是无所作为,他(她)更应在其中发挥教育的组织者、协助者、引领者的作用,甚至教师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调研中,我们看到,有一些导师正在尝试开展同伴教育,如在课堂上创设更多对话环境,课下建议学生交流彼此的习作,阅读对方的论文,相互挑错等等。当然,这种教育形式不局限于此,可拓展的空间很大,需要导师转变思想观念,合理地尝试和推进。

三、余 论

2011年1月《环球时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仍是研究生教育弱国》的社评,文章指出:“中国显然仍是研究生教育的‘弱国’,中国研究生的质量,较之本科生及中小学生与境外的相对质量,堪称是目前最低的。”[8]这种判断并非危言耸听,研究生自我监控能力弱化并非个别现象,突出表现在自我规划行为虚化、自我执行意识薄弱、自我反思能力欠缺。作为人类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综合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对于个体学习成功和适应社会极为重要。这种现状如不加以扭转,不仅关涉到研究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将影响到中国能否成为一个研究生强国的教育战略问题。总之,导致研究生学习监控能力弱化的原因方方面面,有社会的、学校的、学生的、导师的,可谓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此现状欲做出改变,最具可行性的当属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群体。

[1] 段丽琼,徐燕刚,刘燕.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研究进展[J].教学研究,2006(4):296.

[2] 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44-152.

[3] [美]S·T ·菲克斯,S·E·泰勒.社会认知——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M].张庆林,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5.

[4] 钱佩忠.研究生学习自主性弱化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56.

[5] 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4.

[6] 英爽,甄良.从主体能动性角度解析研究生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13.

[7] http://www.cnpsy.net/ReadNews.asp?NewsID=1095.

[8] 中国仍是研究生教育弱国[N].环球时报,2011-01-17(14).

[责任编辑:何宏俭]

A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of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

ZHANG Xiao-hua

(Institute for Medieval Histor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Reflection on the planning and execution and reflections is the core eleme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in the 3 items ability performance is not optimistic.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by the imbalanc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lack of concrete learning guidance and real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then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come up with effective solutions.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Empirical Research

2013-10-16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基金项目(111621009)。

张晓华(1963-),女,辽宁大连市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虓、白敏、王伟、钟姗姗参与本项目研究。

G44

A

1001-6201(2014)05-0261-04

猜你喜欢

硕士生导师研究生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