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医疗救援实践与思考
2014-08-02李永光柳庆华马军波
李永光,孙 俊,刘 莉,柳庆华,马 佳,马军波
鲁甸地震医疗救援实践与思考
李永光,孙 俊,刘 莉,柳庆华,马 佳,马军波
着重介绍医疗队参加鲁甸地震医疗救援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提出地震灾害救援时,部队应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卫勤指挥、信息通报、自身防疫、特殊药材储备、卫生装备研制等方面,尤其是小型化救援模块建设。
医疗救援;鲁甸地震;卫勤保障
“8·3”鲁甸地震发生后,我院奉命抽组医疗队,带医疗救援车组及相关配套药材紧急赶赴重灾区,2014-08-04 07:00到达龙泉中学展开救护所,2014-08-19撤离,历时17 d。此次任务共收治伤病员171人,转运重伤员67人,治疗1560余人,巡诊3500余人次,圆满完成了危急重症伤病员现场抢救及后送、日常门诊及巡诊、卫生防疫、心理咨询等各项任务。现笔者总结鲁甸地震医疗救援相关经验以供以后灾害医学救援借鉴。
1 鲁甸地震医疗救援的主要特点
1.1 日常训练有素,部队反应迅速 因云南自然灾害频发,医院卫勤分队经常参加各类灾害医疗救援任务,作为云南省地震灾害医疗救援队,我院在紧急医疗救援能力与装备建设方面均保持较高水平。各级领导重视战备训练和战备制度的落实,熟悉指挥程序;各级各类卫勤分队人员责任明确,战备制度落实到位;2012年刚参加过彝良“9·7”抗震救灾任务;熟悉昭通地区的地质特点,对救援难度有比较充分的估计。部队在接到命令2 h齐装满员向灾区挺进,在开进重灾区龙头山镇的途中,因山体塌方、道路损毁,放弃车辆后选择背囊携带急救药材步行2 h,到达指定地点龙泉中学展开救护所,成为第一支到达重灾区并展开工作的成建制医疗队,很好的发挥了医疗专业救援力量的作用。
1.2 指挥果断有力,救援科学高效 面对道路受损、塌方不断的严峻形势,指挥员临危不乱,迅速调整车辆、人员、装备和药材,优先安排相对年轻的临床医师携带急救和外伤处置药材组成先遣队,快速挺进重灾区;其他成员进一步做好药材和设备的准备,根据先遣队到现场后的工作需求迅速支援。这样,既保证了救治力量迅速到达重灾区展开工作,又有效保障了救治工作的连续性,较好地完成了关键阶段的救治任务。医疗队在极其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按照检伤分类、止血抗休克、包扎固定的标准工作流程,处置各类伤员120余人,在几乎无生活保障的情况下,连续工作近30 h,震后第1天抢救并转运重伤员42人(图1),在转运前无1人出现病情加重或死亡,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1.3 坚决服从命令,搞好卫勤协同 (1)任务部队密切协同。一方面按照上级指示,安排小分队对部队进行支援保障,冒着余震不断、落石不停的危险,伴随部队山路步行近15 km,深入老屋基、左家湾、郑家坪子等村庄查看受灾情况、转移重伤员、诊治轻伤员,深入翠屏村、灰街子等灾民安置点送医送药;另一方面主动对部队进行巡诊,搞好卫生防病宣传,严密监控可能出现的疫情,对卫生队进行药材补充。
图1 直升机紧急后送伤员
(2)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密切协同。主动向地方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请领任务,汇报工作,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协调药材和运力;与其他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统筹协调使用急救药材和转运力量,成功抢救和转运出重伤员67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4 重视心理工作,主动履行职责 在外伤急救伤员处理基本结束后,针对灾民身心创伤、救援队伍连续接触灾难现场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我医疗队成员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工作。在灾民安置点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了解基本情况;针对筛查和走访中发现的较为严重的个案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对易于接受集体矫正的群体,进行群体心理干预等工作;同时,对救援队伍也进行了心理状况摸底,并对个别人员进行心理“支援”[1]。
1.5 灵活开展工作,搞好卫生防疫 面对龙头山镇灾民安置点、灰街子安置点人员密度高,地势低洼,沿江而建的情况,考虑到发生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较高,在灾后第2天就主动打好卫生“防疫战”[2](图2)。深入灾民安置点做好送医送药和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安排好“消、杀、灭”的工作,配合疾控机构,共同防止传染病的出现。
2 鲁甸地震灾害医疗救援的思考
在鲁甸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中,我院迅速反应,科学有效救援,并注重灾后心理救援及卫生防疫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1 加强卫勤指挥和协同 此次执行医疗救援任务,我部直接接受总队前指指挥,未能与地方卫生指挥系统形成明确的工作关系,导致在药材补充、运力组织、卫生防疫和医疗垃圾处理等工作的协调上效率较低。空运转送通道建立以后,重伤员的转运评估各自为战,军地之间、军兵种之间未能有效统筹地制定重伤员的空中转送计划。在救灾工作中,卫勤力量构成较为复杂,指挥关系交叉,协同工作在本体系内较为顺畅,但在军地联合、多兵种协同指挥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图2 救援队员营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2.2 加强信息通报和有效沟通 从接到任务到展开工作,我部对于工作地域的交通、水文、地质状况,当地流行病、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灾后伤病员分布、数量等信息均无主动通报,不利于工作的统筹和开展。只有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才能让医疗救援的专业力量作用,更好地为地震灾害医疗救援提供保障[3]。在伤员检伤分类信息登记和传递过程中,部队使用制式伤票和野战病历,与地方不一致,部队需要掌握国际国内通用的伤票使用规定,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援中与地方保持一致,确保伤员信息准确及时传递。
2.3 加强部队自身防疫防护 部队到达灾区后,在饮食饮水、营区消毒、防病治病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4],但因地震发生突然,部队紧急出动,防疫装备和防护用品缺乏,在搜寻、挖掘、搬运各类伤员、遇难者遗体,清理动物尸体,搬运各类物资过程中,极易发生皮肤破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接触各类感染源的可能较大[5]。尤其在遗体处理时,缺乏防毒口罩、隔离衣和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部队平常缺乏处理遗体的规范培训和经验。这就要求部队平时备足各类防护器材,紧急出动时作为携行物品第一时间随部队到达现场;卫生部门平时要搞好防护训练、规范化处理流程和培训标准;执行任务过程中全程指导部队作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同时,加强部队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包括甲肝、乙脑和流脑等灾区容易出现的传染病,并及时作好狂犬病、破伤风等的主动和被动免疫工作。
2.4 完善特殊药材的储备 面对极端情况和地震灾害医疗救援的具体特点,部分需冷链保存的药品,比如甲肝、乙脑、流脑、狂犬病疫苗、破伤风抗毒素、立止血和血浆等,应充分考虑储存条件和携带方式。需冷链保存的特殊药物,客观上存在储存条件苛刻的情况,要研究小型化、便携式、可快速机动的储存工具,根据任务合理编配特殊药物基数,满足工作需求。
2.5 加快卫生装备的研制 随着救援车组的配发,加上原有医疗箱组,卫勤分队的装备正向着专业化、模块化、自动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面临山高坡陡、道路损毁、电力通讯中断的救灾形势,大型装备和车组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灾区一线,但现场搜救和抢救急需专业医务人员及药材设备,因此,小型化、一体化、便携式的应急卫生装备,无论是战时火线抢救还是平时救灾现场都会发挥出积极作用[6]。对于输送工具,结合不同地形特点和担负的任务,可研发并部分装备救援专用摩托车、全地形车等作为已列装救援车组的补充。本次救灾完成空中转运的是军用直升飞机,空间较大但只可容纳卧姿伤员4人,无任何医用装备。研制专用的医疗救援直升飞机,可解决普通直升飞机空间使用不合理、转运过程中无医疗保障的问题。
2.6 研究符合救援实际的小型化模块 在师一级救护所,原来的单兵背囊类装备功能逐渐被弱化,但此次面对交通瘫痪、地形狭小、电力通讯中断的实际,救援车组和大型装备未能第一时间到达重灾区发挥作用。单兵化的医疗救援装备,包括药材和设备都应该受到重视,并研究形成合理的编配,强化其功能。从我院几次救援实践来看,背囊是比较实用的承载工具,从工作实际来看,需要单兵背囊既能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又能为实现救护所功能进行支持和互补。具体来说,完成现场急救药材要相对独立,设备和特殊药品要形成合力,共同实现急救单元的功能。这就需要研究小型化救援单元(小组)人员、药材和装备的构成、数量以及输送的问题[7]。
3 小 结
我院这次参加“8·3”鲁甸地震医疗救援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本级医疗救援力量的作用,圆满完成了任务。但在山区地质灾害医疗救援任务中,在药材准备上要突出单兵化、全要素的思想;卫勤指挥与协同还需要在平时加强与地方及兄弟部队的主动沟通,建立更为务实和有效的协作与指挥体系;在部队自身防疫工作方面还需要卫生部门制定训练计划和战备物资贮备标准;还需要不断研究符合任务实际的小型化医疗救援装备。
[1] 陈朝晖,李增德,张伟龙.灾害救援部队卫生防病防疫初探[J]. 武警医学,2011,22(4):358-359.
[2] Kawano T, Hasegawa K, Watase H,etal. Infectious disease frequency among evacuees at shelters after the great eastern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a retrospective study[J].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14,8(1):58-64.
[3] 杨人懿,崔成元,王延安,等.芦山地震军队医院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探讨[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7):610-611.
[4] 尹忠伟,杨成军,尹旭辉,等.地震灾区救援部队自身的卫生防护措施及对策[J]. 沈阳部队医药,2009,22(6):396-397.
[5] 孙建森,朱楚洪,邹仲敏,等.汶川地震后遗体处理中卫生防疫工作的体会[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44-45.
[6] 李清杰,付炳才.芦山地震医学救援实践与思考[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7):603.
[7] Fuse A, Yokota H. An analysis of Japan 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 (J-DMAT) deployment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J-DMAT's counterpart in the United States (US-DMAT)[J]. J Nippon Med Sch,2010,77(6):318-324.
(2014-08-11收稿 2014-09-17修回)
(责任编辑 张亚丽)
Reflection on practice of medical relief in Ludian earthquake
LI Yongguang, SUN Jun, LIU Li, LIU Qinghua, MA Jia and MA Junbo.
Departmen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Yunnan Provincial Cro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Kunming 650111, China
The article emphasiz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main work of medical relief in Ludian earthquake,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medical command, information bulletin, self-prevention, special medicinal materials reserve, equipment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miniaturization of rescue modul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perfected.
medical relief; Ludian earthquake; logistics support
10.13919/j.issn.2095-6274.2014.10.013
李永光,本科学历,主治医师,E-mail:745713244@qq.com
650111 昆明,武警云南总队医院医务处
马军波,E-mail:wjyyywc367@163.com
R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