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特点探析

2014-08-02陈海燕贾林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主持人信息

陈海燕++贾林娜

摘要:新媒介的飞速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也对电视新闻的采编与传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以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为例,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在新闻的内容来源、播报形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与正统新闻节目有显著的差异。将新闻的锐度、综艺的态度和微博的思路融合,有可能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一个时长近三十分钟、每天在固定时间播出的新闻类节目,却没有一个出镜记者,没有一个外派摄影师,只需要一个场地不太大的演播室,一个主持人和一个大尺寸的触摸屏,在若干年前,这恐怕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这却已经变成了现实。

新媒体,也被称为多媒体或数字媒体等,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当下,新媒体,多是指基于数字化信息存储与传播的媒介。具体点说,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包括网络、手机、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1]。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时间概念,在人类进程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新媒体出现。新媒体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已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所以新媒体这个概念不是固定的。早在20世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时候,电视还是新媒体,但是现在,电视很难说是新媒体了,更多地,我们把网络、手机等看作是新媒体。可以预见,“新媒体”将会层出不穷。[2]自然地,新媒体也并不会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人类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和传播媒介也自然会不断地发展和推演。

新媒体的发展、演变和推进,不仅深刻影响了大众的生活,而且对文学、音乐和视觉艺术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微博文学等)、电子音乐、数字化电影、多媒体交响乐、多媒体戏剧、多媒体舞蹈和表演等新媒体艺术形态,也致使新闻的采编、制作、发布和传播出现明显的改变。

了解新闻传播学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五大要素构成,那就是: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和反馈。也就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概括的“5W”过程模式[3](P50)。也就是说,信息传播是需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三个方面的。其中,新闻传播主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不仅要负责信息内容的采集、选择、加工与制作,还要在发布信息前进行必要的审核与把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有用性。

要制作或发布一条新闻,其“生产过程”都如此复杂,更别说要制做一个有固定时长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了。但上述要求,指代的都还是传统的新闻传播,到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则大有不同。

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开播于2011年12月12日,至今已两年有余。该节目没有一个外出采访记者、没有一个外景摄影师,只有编辑借助新媒体负责收集和采编新闻,播报的新闻全部取自于其他数字电视新闻、网络或手机传播的视频和图片等。时长不到半小时的《每日新闻报》有几大版块,分别是:每日话题、今日热点、视频新闻、本周声音、随手拍图、微观天下等。上述各个版块播报的新闻,时间都不长,均是对搜集来的视频或图片加以解说。

“全媒体、微时代、锐新闻”,这是《每日新闻报》开办之初的口号,也是制作人对该栏目的定位。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类节目,《每日新闻报》的确体现出当代新媒体数字技术时代传播的新特点:

首先是新闻的内容来源上,不再依赖于记者的外出采访和采集,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手机等搜集、选择和采编新闻。上面说过,《每日新闻报》分为几大板块,但其中的内容来源却具有一致性,基本上是来自于其他电视台播报过的新闻、一些综合门户网站上提供的视频资料、广大网民自发拍摄和发布的新闻事件或普通民众通过电脑或手机借助网站、博客或微博等平台,发布的视频或图片等。

《每日新闻报》的自我定位,是一档全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杂志,事实上,其内容却是以视频资料为主体。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无论是社会重大事件,还是突发事件,都已经开始注重视频的采用,眼见为实嘛。所以,《每日新闻报》几大版块里的每日话题、今日热点和视频新闻,基本上都是结合采集到的视频资料来展开的。当然,还有很多的视频资料是由广大网民上传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这些视频有的是生活场景与片段,有的是社会现象,甚至有的是在线直播的嘉宾访谈、娱乐现场等等。有图像有声音有画面,直观形象方便,取之即用,只需主持人稍加解说即可。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电视媒体,曾是互联网视频节目资源的最大提供者;而现在,以《每日新闻报》为例的电视新闻节目,竟然完全颠覆了上述关系。以前,人们常说要靠记者去跑新闻,现在,足不出户,宅在室内,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天下新闻片刻就搜罗于指间。室内的空间是有限的,但虚拟的空间和世界是无限量的,不怕没有新闻,就怕你会沉溺在信息大网中难以选择。

其次是新闻的播出形式和表达形式上,与正统的电视新闻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在新闻的播出形式上,因为所有的新闻都采集于其他的数字化媒体与平台,所以缺少直播。众所周知,直播形式适用于一些有意义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在线及时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真实性和感染性。现在,只要资金足够,很多的电视台和大型门户网站都会购买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新闻的在线直播报道。而《每日新闻报》的新闻,则基本上都是转播,没有直播。

还有,在表达和播报形式上,相较于正统新闻主持人的“正襟危坐”,《每日新闻报》栏目在主持形式上也比较自由。每期一位主持人,均是站立着主持。他(或她)的面前是一台自己可以随手操作与调控的数字化电脑,身后则是观感更佳的播放大屏幕。正统新闻类节目,大都需要一个字频显示器(即提字器),甚至还需要有一个专门操作显示器的工作人员来配合主持人播报新闻,而在《每日新闻报》这里,一切皆由主持人一人掌控。

此外,相对于正统新闻类节目,《每日新闻报》的主持人在播报语言、语速和表情方面,也都具有个人化色彩:语言可以普通,可以方言;语速可以快,也可以慢;表情也非一副面孔到底,可以严肃,可以微笑,甚至大笑也无妨。可见比较随意随性。即使是主持人的着装与发型,也不是那么正统,相对也比较生活化一些。一句话,《每日新闻报》的主持人一改传统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或麻辣犀利,或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皆成风格,使《每日新闻报》看上去更像是一档带有娱乐色彩的脱口秀节目。

再次,相较于正统的新闻节目,《每日新闻报》在传播的效果上,具有强大的互动性。《每日新闻报》不仅有在大屏幕上随时显示的即时互动的字幕信息,还有电子布告栏、栏目的微博空间、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信息服务,增强反馈、即时互动。其实,该节目其中的一个版块“随手拍图,你拍我播”,也体现出栏目的特色,即观众既是受众,也是节目的参与者和信息的提供者。

另外,该节目还设置了一个固定版块,即宝宝秀。在每期新闻播报的同时,屏幕一角会播放一些宝宝图片。这些图片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观众,他们通过电邮发送自己拍摄的宝宝图片,又通过电视屏幕来呈现,互动效果明显。

概言之,《每日新闻报》启用全新高清演播室和大尺寸触摸屏,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来采集、加工和发布信息,信息来源广,时间跨度大,信息表达和传播呈现出多样性和媒介融合性;在播报形式上,呈现出区别正统新闻节目的个性化、多样化和自主化的特点;与受众的即时互动,也大大加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但不可否认,《每日新闻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栏目版块虽多,但内容简短,不够丰富,更缺乏深度;还有新闻不仅缺乏直播,更缺乏延展性与后续性深入报道。因为节目内容多取自于视频资料,有的网络视频是经过多媒体压缩处理的,画质不够清晰,无法与传统电视画面相媲美。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其他媒体的新闻,真实性都应该是第一位的,但网络上传播的视频或消息,有的未经验证与核实,其真实有效性未必能够保证。另外还存在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的知识产权问题。有的网民大量上传的视频资源并非出自原创,本身就存在侵权问题。节目组又直接拿来使用,未免有“取之即用,不论归属”的嫌疑。

毋庸讳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借助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传播和发布新闻,已是大势所趋。《每日新闻报》可以说是一个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先行者。要想使该类节目能够被更多的受众关注、接受和认可,使节目有长存的可能性,对节目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提升是必须的。

首先,该类节目一定要注重新闻的价值选择和后续性报道与深度加工。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海量和泛化的时代。而信息的海量直接导致了垃圾化和重复化,信息本身的价值正在被创造海量信息的网络本身所消减。所以,节目的采编者一定要具有一双慧眼,在信息的海洋中善于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惟有对新闻的深度整合、专题化制作,才能让受众不仅能看到新闻,更能了解到新闻的背景、故事以及相关专业人士的分析与评论。可喜的是,在《每日新闻报》的第一个版块“每日话题”里,已经采用了专业人士点评的方式。比如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何亮亮,在节目开办之初就已经加盟《每日新闻报》,重点点评每日播报的重大事件。还有其他一些大牌评论员和电视人也受邀成为该栏目的特约评论员。这无疑会提升节目的档次和深度。

此外,《每日新闻报》以视频、图片加主持人的解说、点评为主,所以对主持人的要求更多更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主持人基本决定了该类节目的档次、质量与认可度。相较于正统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每日新闻报》的主持人几乎是集采、编、播于一体,他(或她)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认知,选择要播报的内容和形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自己的喜好、个性和价值评判。但是,新闻是播报给广大观众看的,主持人现场“聊新闻”或“侃新闻”,除了要“笑点”,更要求有“亮点”,在评论一些涉及伦理、道德、社会正义等方面的新闻时,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立场,是非分明、态度明确。因为“在视觉屏幕的时代,观看观点显得至关重要”[4]。另外,在收集和采编新闻时,一定要了解受众的层次和心理,注意选择切合受众需求的信息和知识,加强对受众自主原创的新闻和信息内容的吸纳与开放,以及便捷的互动交流和协同共享方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与大众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电视媒介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和业余时间里最为主要的娱乐媒介。到了21世纪,互联网、手机等又取代电视成为当下新的传播媒体。大众的生活和日常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视觉化。图像挤压着文字,趣味遮蔽了思想,这就是当下真实的文化景观。“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而且我们还不能过于指责那些把新闻节目作此定位的人。”[5](P77)新闻娱乐化,不管你接受与否,却已是大势所趋。当然,如果新闻节目仅仅以娱乐化为目标,是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的。一个新闻栏目,如果能够既有新闻的锐度,又有综艺的态度,更有微博的思路,无疑是适应了信息爆炸时代,也迎合了观众在快节奏、高压力生活下,快速浏览信息、迅速给予评论的需要。

希望在“全媒体、微时代、锐新闻”的口号引领下,在节目组不断的提升和创新下,《每日新闻报》真的能够成为像该节目制片人张翔所期望的,成为新媒体时代引领新一轮新闻时评节目风潮的先行者。

(本文为201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3zytz053;合肥师范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3tszy01。)

注释:

[1]欧阳友权:《新媒体文学:现状、问题与动向》,湘潭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2]葛红兵:《新媒体与当下文学发展的四种趋向》,http://622008591.qzone.qq.com/blog/129376446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主持人信息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订阅信息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展会信息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