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魂系古瓷

2014-08-02李雅民

东方剑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古董店古董商瓷片

◆ 李雅民

魂系古瓷

◆ 李雅民

丘小君,古瓷鉴定专家,当今收藏领域之明星,社会崇拜者万千。

初识丘小君,是在央视《寻宝》节目中。此君鉴宝,形象儒雅,言语稳重,是真是伪,娓娓道来,说得有史有据,不似某些专家,鉴宝说辞牵强附会,令人存疑。

中国古瓷,始于春秋,产自大江南北,各朝各代各窑口,种类器型繁似星空,丘小君时常一眼辨真伪,他是怎样炼就的慧眼?6月29日,央视《寻宝》节目组赴津录制《寻宝》节目,丘小君系专家组成员随队来津鉴宝,笔者与他聊天,挖出他精彩而又沉重的陶瓷人生。原以为,像丘小君这样的陶瓷大家,多半家学渊源,不是专科毕业,也是博物馆工作多年。不想他什么也不是,当年他之所以走向陶瓷,是出自政治迫害的无奈。后来他之所以成为专家,是他海内外古玩行数十年摔打实践的结果。

自小儿他的最爱是瓷片

采访丘小君,莫扯鸡毛蒜皮类小事。 “陶瓷与人生”的主题给他往桌面上一摆,他一讲就是翻开了一部穿越历史的厚书。

今年,丘小君67岁。回想过去,他说他好像说是专为陶瓷而生的,因为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能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陶瓷?

丘小君西安人,小时住西安东城城根儿下。那时墙外是树林,丘小君常去树林里玩耍。记得他十来岁时的一天,他在小树林里偶然拾得一块瓷片。瓷片不大,残存着半枝牡丹花,泛着青色的酥光,“什么东西这么漂亮?”丘小君喜欢,爱不释手地拿回家。那是唐代耀州窖的一个碗底儿,估计是千年前哪户人家扔这的垃圾,千年后它迷住了一个男孩儿。

自那起,丘小君没事儿就去城外小树林寻找瓷片,遇好看的,他都留下。此外还有破碎的瓦当,刻有唐代的莲花纹,一看就是老东西,丘小君喜欢,一并收藏。也怪,那片小树林唐代时期可能是个垃圾场,千年间垃圾灰飞烟灭,留下万千破碎陶瓷,成了丘小君初识陶瓷的“教具”。

时间不长,丘家到处塞有丘小君捡来的瓷片,养父母急了:“怎连垃圾都往家里敛!”将其瓷片统统扔回垃圾堆。

丘小君身世坎坷。其生父原为国民党驻守青岛的军政要员,战败后逃亡台湾,滞留在西安的丘小君当时年仅三岁半,被叔父婶母收养起来。身世特殊,丘小君自幼懂事听话。不想这回不行,扔了他的破瓷烂瓦,他马上就去捡回来,不惜与养父母抗争。结果是大人一次次往外扔,他一次次地往回捡,而且越捡越多,以至大人们怀疑这孩子“有病”。

痴迷瓷片的劲头,直到考上大学后丘小君才有所收敛。大学功课忙,学的又是生物,丘小君顾不上他的瓷片和瓦当,只有放假时才去再捡一点。然而,就在丘小君刚要放下他所钟爱的瓷片时,一场灾难又把他彻底地推向了瓷片。

“文革”,丘小君是学生,亦未逃掉“运动”的迫害。“社会主义大学岂能培养国民党反动军官的儿子?”一句话,已经读到大三的丘小君,被强制性下放到一家小工厂做工。

当工人丘小君不怕,关键是政治生命终结让他绝望,前途在哪?心灰意冷的他,从此远离与生命有关的一切事物,“自闭”般躲进他的瓷片世界。

从此,西安城外小树林里又见丘小君寻觅瓷片的身影。西安的几个博物馆、图书馆连同古籍书店,更是丘小君常去的地方。特别是碑林博物馆,丘小君几乎每天中午都去,好多碑刻全都印在了他的脑海里。翻阅古籍,研读瓷片,后又临摹碑帖,丘小君白天是车钳铣刨样样皆能的“壮劳力”,晚上回家捧起书本和瓷片就成了“学究”,那年头儿就连那些正规的“学究”们都不研究学问了,丘小君却钻进历史和文博的书堆里不出来。

当时在人们的眼里,丘小君绝对是个令人费解的另类。就说那瓷片,曾几何时,多少珍稀名瓷都被当作“四旧”给砸了,你丘小君一个工人家天天瞪那玩艺儿有何用?不是傻子是什么?然而就是这傻子也有人爱,一个出生在香港、处境类似丘小君的姑娘,看上了这位业余的“学究”。俩人结婚,十平方米不到的一间“草房”,里面装满丘小君捡来的碎瓷和瓦片。搬家时小姨子不小心给丘小君摔破一箱在楼梯上,丘小君心疼得要命。

“文革”后期,西安有了国家设立的、只收不卖的文物商店,所收文物统统上交北京国家文物总店。那时西安文物商店懂行的老人儿所剩无几,新来的店员多是文艺界淘汰的演员,难以为继。因此,当西安文管会几个老同志得知有个痴迷传统文化的肄业大学生丘小君时,全都鼓励他改行去做文物商店的采购员。

这等好事丘小君何尝不想?他去西安文物商店,向人家介绍自己读过多少古籍,捡过多少瓷片和瓦当,送上几篇他写的文章,说想到店里来工作。对方考他几个题目,发现他还真有一定的基础。那年代乐于钻研古董的年轻人少得犹如凤毛麟角,于是人家领导就说:“你若能调得动自己,那你就可以来。”

那时调动工作,尤其是跨局跨工种,难度不亚于登天,何况丘小君还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丘小君拼命地争取,连他爱人都跑到工厂去“要挟”厂长说:“你不发他调令,我就和他离婚!”但直到“文革”结束,大学落实政策还丘小君以大学生身份,丘小君的愿望才实现。

犹如老鼠掉进了大米缸

进文物商店后,丘小君犹如老鼠掉进了大米缸,形形色色的古代艺术品供他把玩和研习,几位老职员、老行家是他诲人不倦的老师,从此他踏踏实实地学习,像过去古董店小学徒一样,谦卑而又勤奋。

丘小君所拜第一位师傅,是老店员刘翰基。刘翰基研究碑帖属中国元老级人物,丘小君从他那儿学到很多有关碑帖的知识。解放前刘翰基干过古董商,民国期间古玩行中的奇闻轶事,譬如商人间的尔虞我诈,包括怎样识破陷阱、防止打眼等,刘翰基当作经验,讲了很多给丘小君听,后者获益匪浅。

1981年,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后被称为中国文物界“黄埔第一期”的文物鉴定培训班,学员来自全国有关省市博物馆、文物商店和海关三大系统,首席讲师系中国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丘小君有幸参加了这个培训班,随后更幸运的是被耿宝昌收为弟子和助手。

耿宝昌自小在北京古董店里学徒,师傅是琉璃厂最大的古董商孙瀛洲,店中拥有的古董数量相当于一座大型博物馆,瓷器多为官窑类精品。耿宝昌学徒多年过手瓷器估计10万件。解放后耿宝昌又被故宫博物院请去鉴定瓷器,库房里一泡30年,加之其间他参观、考察过的世界各大博物馆,上手的瓷品又有数十万件,因此在陶瓷鉴宝上耿宝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把“耿式鉴定法”系统地保留下来,国家文物部门多次要求耿宝昌出书。出书耿宝昌何尝不想,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助手。

这次南京授课,耿宝昌发现丘小君对陶瓷的热爱异乎寻常,所提问题也都比较深刻,他要求学员们上午听课,下午去郊区或工地捡瓷片,这是他独特的教学法,不想丘小君早在十几岁时就已开始这样做了,而且还颇有收获和心得。于是,培训班结业后,耿宝昌问丘小君是否愿去北京帮他写书?丘小君当然愿意,由此他被中国文物总店借调到北京,和另一位学员陈华莎成了耿宝昌的弟子。

耿宝昌像带研究生一样教授丘小君和陈华莎,具体方式就是编撰60余万字的《明清瓷器鉴定》。师徒三人,耿宝昌口述,丘小君整理文字,陈华莎配画图片。遇有耿宝昌记忆不清的器型、年代或窑口,丘小君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或线索去查阅资料,然后加上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编撰成文后请老师过目。此外丘小君理科出身,研究瓷器运用了理科量化的方法和注重逻辑的分析方式;加之他干过工厂的机械加工,懂得工艺和流程,弄得懂古时制瓷所用的工艺。最后,丘小君编写出来的文字,有耿宝昌的经验之谈,有时也夹有他客观的旁证和分析。

书籍编撰完成时,丘小君像是“研究生”毕业,吃透了“耿式鉴定法”。此后,耿宝昌又带着丘小君和陈华莎,先受国家文物局委派,普查全国各地文物商店的库存,为所藏陶瓷定名定代,登记造册;后又考察“丝绸之路”上的陶瓷,从西安至乌鲁木齐,所到之处,大小博物馆大门洞开,向他们亮出所有馆藏陶瓷;然后又是国家文物局组办的一次古陶瓷高级研修班,研修的方式就是实践,耿宝昌带队,丘小君、陈华莎等众学员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看遍湖南、湖北等数十省市博物馆的陶瓷。三趟下来,丘小君也变得阅瓷无数,理论加实践,他成为耿宝昌亲自培养出来的、中国“文革”后第一代陶瓷鉴定专家。

等到1985年国家文物局再在西安举办文物培训班时,学员仍是来自全国考古、文博和海关等系统的相关负责人,但主讲陶瓷的讲师却已换成了丘小君。这时,西安文物商店为把丘小君拉回去,工作上不断给他加载儿,收购、外销两部门主任的头衔全扣他头上。而他也乐于干那“古董行”似的工作,因为老师告诉他:钻研鉴定的学问,必须实践、实践、再实践,从事古董生意是一种很好的实践。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1992年,丘小君辞职,随夫人移居香港。他夫人香港生人,回归故乡是她多年的夙愿。

移居香港后,丘小君失业。按说他找工作不难,香港大小5000多家古董店,凭其本事去古董店谋一差事绝非难事。但他不干,他想自己是国家干部,怎能去为私企服务?堂堂陶瓷专家,岂能去当古董店的伙计?一时他还放不下自己的身价。再说香港的古董商们也怀疑他是大陆派来的卧底,对他多有防备之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丘小君郁闷在家,生活靠夫人做服装生意来支撑。

一年后,丘小君一次在信里谨慎地询问老师耿宝昌:“我能否做点儿古董的生意?”耿宝昌说:“能呀,你现在已是香港的身份;再说你也得养活自己呀。”老师支持,丘小君有了底气,开始盘算着开个古董店。

开店要有本钱,可惜丘小君没有。过去靠工薪度日,他攒不下积蓄。国家规定文博干部不许私下买卖、收藏文物和古董,丘小君别说文物,就连一件值钱的古董也没有,去香港他两袖清风,连他捡来的瓷片也都留在了西安。关键时刻,夫人徐辉支持他,从自己服装生意中抽出了一部分资金;女儿丘安妮也把自己打工挣来的钱交给父亲,丘小君就用这点钱开始了他的古董生意。

香港古玩市场,货源大多来自大陆,其中很多就是盗掘的文物。丘小君立誓不回大陆买一件东西,他去哪里进货呢?去香港古玩市场。香港古董店很多,真正懂行的老板却很少,香港的商人们哪来丘小君那样深造的机会?而且许多古董商文化匮乏,充其量是个古董贩子。因此,好多珍稀文物他们不识货,价格卖得很便宜,这就让丘小君有了捡漏儿的机会。

丘小君没事就去逛市场,遇珍稀瓷器,他一眼就能看出它高贵的出身和价值,但又装成“棒棰”的样子与对方还价,“这是啥东西?”他问。人家不认识他,以为他是外行,而且一副内地干部的脸儿,觉得他买不起,便说:“我们也不懂,要就便宜给你。”结果就便宜给了丘小君。那时候香港古玩市场好东西太多了,丘小君眼里到处是宝,他不动声色地扫荡着一家家古董店,专捡那些古玩商们的漏儿,并且经常捡大漏儿。

好景不长,那些古董商们很快就发现了丘小君是一个真正的行家,原因竟是丘小君自己露出了马脚——初到香港时,为贴补家用,亦为排解寂寞,丘小君应香港地球文化学校之邀去讲学,所授课目“中国古陶瓷鉴定”。初期没人注意到这位来自大陆的老师,不想他讲课内容极好,名声传出去,连香港荷里活道古玩街上的古董商们也去听课,他们到课堂上一看,发现授课者竟然是那位常去买他们东西、还说是“不懂”的“陕西客”!这下坏事了,丘小君再去古董店买东西,凡他看中的,立马儿就涨价。

尽管古董商们一见丘小君东西就涨价,但仍然斗不过丘小君的智商,许多好东西仍是源源不断地流入丘小君的古董店。反过来,由于丘小君懂行,所收东西品级高,为人还带有内地工人和国家干部的那份厚道,不似地道古董商那般油滑,逐渐引来很多欧美大客户。譬如竞投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的英国古董商埃斯凯纳奇、美国最大古董商吉吉拉里、比利时“青铜女皇”吉赛尔,还有曾在苏士比或苏富比大拍卖行中干过的一些古董商们,后来都成了丘小君店里的常客,甚至是朋友,他们给丘小君带来了财源。

短短数年,丘小君成为香港古玩界知名陶瓷专家,其艺苑文物鉴赏公司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钱是快事,然对丘小君来说,更大的快乐,是他又重回实践的领域,旧有的学问学有所用,新的实践又增长了他的新见识。

2000年,丘小君的生活再次突变,他女儿丘安妮嫁给了美籍犹太人艾克曼,他和夫人随女儿迁居到美国。作为地产商,艾克曼拥有三栋楼房,其中位于纽约88街的一栋底层空着,丘氏父女在那开了家档次很高的古董店,女儿是老板,父亲是高参。

相比香港,美国古玩市场规模更大、更活跃。同样,美国的古董商们对中国文物、古董的认识,水平远在丘小君之下。200多年流入美国的中国文物数以万计,其中很多文物美国商人说不出它珍贵的身世,譬如不知某些东西是出自故宫、颐和园或是什么王府,自然也就摸不准它真正的价值,这就又给丘小君留下了捡漏儿的机会。每年春秋两季,纽约都要举办一次名为“古董秀”的大型古董展示会,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古董展示(也交易)在那里,丘小君在那淘宝,捞回不少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再就是美国各地的古董店、拍卖场也是丘小君淘宝的地方。经商多年,丘小君财力今非昔比,他尽最大的努力,将1000多件流失海外的珍稀文物收纳到自己手下,不舍得出售。有时遇见好东西、而他又资金短缺时,他就介绍国内的博物馆或收藏家去买,力争将宝物收回国内。作为古董商,尽管他已国际化,但他依然怀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大义灭亲护国宝

为追讨、购回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2002年中国政府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两年后,2004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春季中国古董艺术品拍卖目录上,发现四件国内少见的珍贵文物:一是康熙紫檀镶嵌彩绘庭院人物图十二围屏(一套),此屏扇宽53公分,高292.5公分,一般只有皇宫才能容得下此物,经查果然是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时流失出去的文物;二是康熙辛丑款铜胎珐琅花蝶题句对杯,此杯应是清宫最早烧造的珐琅精品,是存世不多的稀有文物;三是一匹无鞍的、高达75公分唐三彩马,造型仿自唐太宗李世民最喜爱的“昭陵六骏”中的三花马;第四件也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失海外的宫廷遗珍——雍正款豆青釉青花云螭纹折沿盘。国家文物局召集专家反复研究后,决定启用那笔“专项资金”,购回这四件文物。

时间紧,国家文物局派人去美国竞投这四件文物已不可能。再说那样做树大招风,容易被人利用。最好的方法,是在美国本地找到一位可靠的代理人。这时耿宝昌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丘小君,说:“此人曾是跟我多年的学生,鉴定能力强,而且正派、厚道。”国家文物局同意,耿宝昌便打电话给丘小君,丘小君满口应允,说这正是他报效祖国的好机会。于是,国家文物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与丘氏父女正式签定了代为竞拍那四件文物的协议书。丘安妮英语好,有美国身份,且是美国注册的古董商,去拍场竞拍名正言顺,丘小君拉她一起为祖国效力。

2004年3月23日拍卖那天,预估约花百万美元才能拍得的那四件拍品,丘氏父女仅用62万余美元将其竞拍到手,之所以如此便宜,奥秘是丘小君事先做了大量的工作。丘小君深知国家文物局筹措“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不易,往后回购流失文物的项目多着呢,应当节省着用钱。他挨个儿拜访或打招呼给那些意欲竞拍这四件拍品的华人古董商和收藏家,说这四件东西我要了,恳请朋友让一下。若知对方是爱国的,丘小君干脆明示说,他是代国家文物局竞拍这四件流失的文物。赴美数年,丘小君广交朋友,古玩圈中威信颇高,大家一听全给丘小君面子,于是就成全了丘氏父女,让他们得以很低的价格拿到了这四件拍品。譬如那件唐三彩褐彩三花马,苏富比预估价18万至25万美元,国家文物局给丘小君制定的上限是46.34万美元,然落槌价仅为16万美元。

任务完成得相当漂亮,丘氏一家非常高兴。国家文物局这边也很满意,单等四件文物回国时办场展览,热烈庆祝一番。但没想到,就在四件文物封箱启运后即将出关的前一天,美国纽约法院一纸“禁运令”将其扣押在美国海关,原因是丘安妮的丈夫艾克曼向法院提交了离婚诉状,并且诬陷被告丘安妮把属于他们夫妇共同财产的那四件文物私自运往中国。如同晴天霹雳,这消息一下子震蒙了丘小君。

原来,竞投成功后,艾克曼从丘氏父女喜形于色的言谈中,得知那四件文物价值可翻数十倍,心底顿时生发出邪念。他劝妻子丘安妮找借口把那四件文物“吃掉”,不要发往中国,丘安妮告诉他“那不可能”。遭到拒绝后,艾克曼不动声色,他知道妻子、岳父母早有回香港看看的打算,他就主动地买来机票,并且热情地随机护送,把妻子和岳父母送回到香港,路上还大谈他将在香港置业的计划,极尽欺骗之能事。到达香港后第三天,艾克曼找借口飞回美国,一到美国他立刻奔向法院,试图以最卑鄙的手段截留那批中国文物。

至此,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丘氏父女面前:假如他们承认那是所谓的“夫妇共同财产”,或许能让鬼迷心窍的艾克曼撤诉,保住丘安妮的婚姻,此时夫妇俩已育有一个男孩儿;假如他们奋起还击,等待着丘安妮的必是离婚的结局。何去何从?丘氏父女选择了后者,他们认为,文物已经是国家的了,必须让它们回归到祖国,它们已被洋人掠夺过一次,不能让它们再次被掠夺,不管掠夺者是谁!于是,丘氏父女勇敢地发起一场带有灭亲性质的文物保卫战。

官司打得非常艰难。东西的确是由丘安妮竞投下来的,而丘安妮又的确是艾克曼的妻子,表面看那的确是有“夫妇共同财产”的可能,而艾克曼又非常有钱,请了一个特别能矫情的美国律师。丘安妮持有中国国家文物局与其父女二人签订的竞投委托书,无奈法官不认,法庭形势初期对丘氏父女不利。那些日子,丘小君压力巨大,寝食不安,一旦败诉,他丘小君还有何颜面再回祖国,再见他的恩师和同胞?此时,北京方面已经有人怀疑这是丘家人见利忘义,故意做局。

半年后,当年9月24日,法庭第五次开庭。中国国家文物局派出一名处级官员赴纽约出庭为被告丘安妮作证,并且出示了由国家文物局将竞投款项直接电汇给苏富比的书面证据。直到这时,法官才彻底看清了原告艾克曼的丑恶脸面。法官宣判艾克曼败诉、“禁运令”当即解除的那一刻,丘小君站起来冲出法庭,跑到院子里号啕大哭——他和女儿保住了国家的珍宝,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实践到老,老在实践

一场鱼死网破的官司,亮出了丘小君高尚的气节。但自那一事件起,丘小君也不再经营古董店,而是转为国内的博物馆和收藏家们服务,帮助他们回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或是帮助一些企业家们建立专题性质的博物馆。这几年,经他手回购的文物不计其数。他发现,把自己的才学应用在让文物回家的事业上,而且从中还能得到一些收入(指佣金),是件非常轻松而又快乐的事情。

近几年,丘小君又找到一种更有意义的工作,那就是在央视《寻宝》节目中鉴宝。《寻宝》节目组每到一处,丘小君免费为群众鉴宝,千百件瓷器看下来,丘小君头晕眼花,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他这是在实践,老师以前说过的,研究陶瓷就得实践、实践、再实践,他打算要一直实践到眼睛看不清为止。他还说他这是在拯救那些被埋没在民间的宝贝,好多古瓷人们不认识,甚至被某些伪专家判了“死刑”,他不出来鉴宝,那些宝贝可能就真的被毁掉了。

丘小君的话,笔者相信,有人瞎猜说这些专家到处鉴宝还不是为了钱?说这话的人不知道国际间的古董生意一件就有多大的利润,若为钱,丘小君何必要如此辛苦地四处奔劳?丘小君之所以这样,是因在他的世界里除了古瓷,还是古瓷,不是他把古瓷融进了他的生命,就是他把生命铸进了古瓷。

发稿编辑/姬鸿霞

猜你喜欢

古董店古董商瓷片
古瓶
亿年瓷片
完美无缺
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稀缺古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冰点以下的缝合
老钱
找到长工作
咪咪猫的花瓷瓶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外一首)
古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