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知识的内化外显

2014-08-02张宏礼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7期
关键词:于勒内化框架

张宏礼

“读”,指口头语言;“写”是指书面语言。二者结合,即构成了“语文”。语文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这是个人素质结构的核心能力。语文教学强调两条腿走路,一面是接受,即使学生学会倾听和阅读;一面是表达,即使学生能说得明白、写得清楚。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凝练概括,使文本框架立体化

“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也就是说,阅读千遍,则下笔如有神,形象地阐述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阅读作为知识的输入环节,只有让学生涉猎更多的大家之作,开拓眼界,才能在思维意识、写作格局上有所提升。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一。缺少了知识输入的环节而妄谈知识的输出,写作即成了“空中楼阁”。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由于对阅读缺少足够的重视,或机械性地阅读,往往读来不得要领。单纯地提升阅读量,不断地摘抄、记录妙词佳句,但写作时仍然难以下笔。这是因为忽略了阅读的“质”,学生不知道阅读到底要“读些什么”。其实,好文章重在谋篇布局。学会提炼文章的框架,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形成全局观。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篇是按照于勒由穷变富、再由富变穷的人生轨迹来写的,将文章的框架一层一层罗列出来,会发现小说始终围绕于勒这个人物来写,而弄清“我”父母对于勒“盼、赞、遇、躲”四种态度的前后变化,正是文本框架由平面变得立体的重要线索。这样的谋篇布局对学生在写人作文方面很有启迪。构思写人的作文时,紧紧围绕人物来写固然重要,但从人物的不同侧面、包括其他人对主人公的态度、情绪、反应等等来展现人物,会使人物变得丰满,文章框架也变得立体、有深度。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就是充分利用父母之间的谈话来展现于勒这个人物的命运变化、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父母的价值观的。

二、攫取所需,使文本解读层次化

阅读是接收输入的环节,也是学生对文本由外在理解、逐渐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地领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层次化解读文本,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建立在熟悉文本框架和文章立意的基础上的。由于学生的个人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正是文本解读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说明学生在运用自身经历与积累的知识去解构文本;在文本解读中仔细揣摩,将自身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文本解读的层次。

比如《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文章的框架虽然简单,由三个事例组合而成,但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框架并不代表理解了作者的用意,还需要从中挖掘文章所表达的深层蕴意。从飞蛾的挣扎、瓜子的生长以及跳动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寓意深刻的写作手法,是学生用以提升作文层次的重要手段。再如,《小橘灯》也运用了同样的写作手法,文中出现的“小橘灯”表现了革命胜利前夕黑暗政治笼罩下,革命人乐观积极的态度,也代表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这样处理,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不说”即为“说”,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值得学生在写作中效仿。

三、日积月累,使写作元素体系化

阅读与写作一脉相承,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在知识输入中,阅读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养分,只要学生善于积累,必能搜集大量有用的写作素材。但写作素材并非仅仅记在本子上,而是要记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体系,才能灵活运用。这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兴趣、习惯等等,构建适合自己的写作元素体系。比如,在阅读中搜集妙词佳句、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内容,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在写作中可及时调用这些素材。当然不能直接运用,而是内化处理后,再结合自身感受、写作需要,重新创造出自己能够驾驭的文字表达出来。

比如,景物描写方面的写作元素搜集,可通过古诗词改写、仿写来实现。诗词中借景抒情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等,都是上乘佳作,对于学生充实写作元素具有极大的价值。

语文教学是学生精神层面的洗礼。阅读是吸收、积淀,而写作是表达、创造,是内心世界的展示。不可否认,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教学策略的确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就阅读的有效性、读写能力转化方面来看,教会学生阅读与读写知识转化的方法,才是“授之以渔”的根本性策略。在阅读中攫取宝贵的写作元素,从提炼文本框架到深化文化的解读层次,最后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可见,在语文知识由内化到外显的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夏邑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于勒内化框架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框架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