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如何炼成
2014-08-01张志明
张志明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全面改进党的作风作为从严管党治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改进党的作风之所以引起如此高度关注,除了党风建设自身的重要性和新形势的更高要求外,还有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已到了不整治不行的严峻关头。
目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比较容易改革的体制机制都已经改过了,比较容易发展的政策办法措施都已经用过了,剩下的所有改革发展任务都是硬骨头。改革使命的艰巨性与党完成“整体性的更新换代”的关键历史时期相对应,对党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邓小平曾经说过的,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决定于我们党自己,“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
让全党相信你是动真格的
尽管在党风问题上主流是比较好的,但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党的作风现状,特别是“四风”问题的积累和蔓延,已到了再不严厉整治便无法继续取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针见血地指出“四风”的种种表现和恶劣影响之后,要求全党都警醒起来。他说,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那就有可能发生毛泽东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别姬”了。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一些同志对这些问题见怪不怪,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久入鲍肆而不闻其臭”,就更加危险了。
他要求全党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1949年3月5日到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除了在会上警醒全党同志保持“两个务必”外,还提议全会制定了六项规定,即“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一一对照着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在那之前两个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随后,全党动员和具体部署,决定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为什么这次活动要聚焦解决“四风”问题?主要是考虑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使活动能够取得真成效,能够解决真问题,因此不能面面俱到,要首先解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四风”问题正是如此。
习近平特别强调了坚持领导带头的重要性。他谈到,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说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层,上面害病、下面吃药。
八项规定之前,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就严格要求,中央政治局要发挥好领导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抓改进作风,必须从中央政治局抓起。
感慨于当年国共两党的不同历史命运,曾有人指出其根本原因就是,共产党的干部在危难牺牲面前是“跟我上”,而国民党是“给我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党和政府起领导和主导作用的国家,任何改革发展的制度规范和法律规定,没有中央的率先垂范,很难确立其权威,也不可能实现制度设计的预期。中央率先垂范的直接效果就是让全党相信你是动真格的,是真要解决问题的,从而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
不靠运动靠制度
党中央全面改进党风的一系列举措和积极成效,不仅使人们越来越坚定了对改进党风的信心,更看到了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干部常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强调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我们党尽管一直都很重视作风建设,但经过一定时间后,一些不良风气还是会旧病复发,而且还往往生出些新的疾病来。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复性和顽固性?这是由党风的特点所决定的。
党风作为政党组织或党员的作风,其发展的曲折性就是鲜明特点之一。如果一个政党党风建设做得好,这种曲折性就表现为曲折前进;如果做得不好,甚至党风建设很失败,这种曲折性就表现为党的曲折的蜕化变质。
这种曲折性还体现在,培育养成一个好的党风,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工程。全党要形成稳定、成熟的优良作风,需要具有远见卓识的政党领袖(群体)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甚至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成全党共识,并成为党的文化。
另一方面,这种曲折性还表现在,一种优良作风形成之后,还会受到各种不正之风的侵扰和影响,如果重视不够,处理不当,制度不健全,各种不良风气就会与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形成恶性循环,从根基上败坏一个政党的优良作风,最终毁掉一个党。
党执政以后,为了保持和传承优良作风,确保党在执政条件下永不变质,中国共产党人是下了很大决心、想了很多办法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党执政后,依靠“大民主”和群众运动清除党内不良风气的办法是不成功的,其代价太大,得不偿失。
不靠运动靠制度。健全和完善改进党的作风的制度安排,至少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效:一是可以有效预防违反党纪国法的现象。既然全党同志都清楚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的严重后果,对所有同志都是预警和保护。二是一旦出现问题能够立即依照制度规定处理,及时纠错,避免不良风气的连锁反应和群体效应。
当然,在我们国家,制度建设特别是改进党风的制度安排,也依然需要党的领袖和中央领导集体以身作则,切实让民众感觉到制度、法律、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这样,制度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制度和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起来。
改进党的作风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关键在标本兼治。
第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外的监督制度体系。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制度化、法制化,各个监督主体监督制度之间不能互相打架,要形成整体的制度优势。如果制度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就很可能留下制度漏洞,贯彻落实的制度成本就很高,效果也不会好。
第二是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推进的力度。我们已经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刷新党风和推进反腐倡廉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切实感受到了加快党务政务公开的步伐。
第三,坚持、完善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维护中央权威是政治纪律,是绝对不能违反的。当然,从根本上说,一定要逐步把“民主基础”这个功夫做好,才有可能实现正确集中。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是否取得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第四,完善各项从严治吏的制度。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是监督的重点,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公权力,而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往往与干部的选拔和管理制度不科学合理有直接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会议上指出,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以此形成持续抓作风建设的用人导向、工作导向、评价导向、激励导向,推进改进党风常态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