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生课程资源,转变教学方式
2014-07-31许媛
许媛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中学教学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开发学生课程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开展即兴式竞赛和研究性学习,以期为深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案例,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即兴式竞赛;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31-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依据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地理的学科特点,把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内容分为地理教材系列、人力资源、大众传播媒体和地理教学设备设施四类。如果说作为地理课程资源核心组成之一的地理教材系列是相对的“静态资源”,那么另一核心组成——人力资源无疑为“动态资源”。这些动态的资源源于学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用教学智慧,对这些课程资源加以充分的应用,转变地理教学方式,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就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的做法之一是开展“地理课前演讲5分钟”的活动。具体做法是给每个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要求他们寻找生活中感兴趣的地理现象,搜集资料,制作成PPT,然后在每节地理课开始时,用5分钟进行演讲。学生们自己在做这些PPT时,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体,通过自己的加工,就成为十分丰富而生动的课程资源。下面列举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开展即兴式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一节下午第一节的地理课上,李学生给大家展示了她制作的PPT:《火山》
……
本次地理演讲有视频、有音乐,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我发现全班学生在听完、看完后都意犹未尽,这时我想如果现在我猛然把学生拉到我原来的教学计划中来,是不是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遗憾,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会大打折扣呢?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变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我对大家说:“现在我们来做个竞赛(此时大家都很诧异地看着我),大家按照学习小组,在课本中寻找和火山有关的知识点,看看哪一个小组找到的知识点最多。”
学生们听完后,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大家分头在教材中寻找起“火山”来,且每组都有一人做着记录的准备。
在随即的各组的交流中显示,大多数同学写到的是:(1)内力作用包括岩浆活动(火山)、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2)岩浆岩的形成与分类;(3)(海洋地理):在板块张裂地区因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大洋中脊;(4)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5)英国和日本的比较中,在日本自然环境地形的一栏里有:日本多火山、地震。不同的是:有一组有“必修一碳循环示意图中写有火山喷发排放二氧化碳”,另一组有“靠近岩浆的石灰岩变质成了大理岩”。还有细心的同学找到了“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
课后我和几位同学攀谈起来,大家感叹:这节课上我们不仅弄清楚了自己的疑惑之处,而且对地理学习充满了热情。
教学感悟: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主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本节课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跟着学生的情感态度、课堂反应及时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主动生成,让我真正体会到开发课程资源,动态生成课堂的魅力。
案例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PPT简介:塔里木河流域
P1:塔里木河长度及支流等介绍,配塔里木河景观图。
P2:介绍塔里木河源流、尾闾,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以及塔里木盆地面积,并配塔里木河源流景观图。
……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复习完必修三的第三、第四单元,你能够掌握这类问题的分析方法吗?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王旭同学《塔里木河流域》的介绍正好体现了区域地理的研究过程,现在大家根据此列出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一般方法的框架图。每个人列好了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在经过了个人独立思考及大家的共同讨论下,学生们总结出了很多联系图表,现展示大家一致认同又意思表达明确的一种,如下:
课后,我又要求大家把两个单元的六节内容依据此联系图表列出具体内容,并标出具体内容间存在的联系,结果学生列的都比较不错。
教学感悟:(1)让学生体验到了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成就感。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学生制作的《塔里木河流域》ppt的介绍思路和必修三区域地理的案例极其相似。二是学生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很多试题经老师一分析都会做,自己独自做一做就错,很多知识点经老师一提醒都知道,但解题时自己就是不知道用。这就是只知表面现象,不知内在联系,不善于归纳,学习缺乏主动的典型表现。经过了这次研究性学习,学生表示看着我们自己寻找制作的课件竟然有这么大的用处,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自己研究列出来的联系图表在需要时会像影片一样在头脑中闪过,答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了。(2)让学生体会到“渔”的乐趣。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教师搜集课程资源然后教给学生,停留在授之以“鱼”的层面,本节课利用学生资源,结合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授之以“渔”上做了一次尝试。这无论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从教学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当然也就贴近学生发展的需求。2013年江苏地理考试大纲中表明“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所以在利用书本课程资源的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对知识生成的参与度不够,缺乏体验,因此就会出现教师反反复复讲过的知识点依然陌生的“怪”现象,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学习能力了。
总之,通过开发学生这一地理课程资源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我认为:第一,可以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第二,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提高学生技能素养。第三,可以促进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第四,可以促进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