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4-07-31李茂丹
李茂丹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河南省包括黄淮学院在内的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将发展类型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将无法满足学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发展应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外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发展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结合黄淮学院美术学本科应用型专业的特点,提出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在分析该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美术学本科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就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些做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 应用型 美术学专业 黄淮学院
一、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产学研一体化作为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越来越多地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常认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与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将三者的功能有机结合,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培训、技术推广及开发应用、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转变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发展生产、发展科技、培养社会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对于高校来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模式,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操作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可以与未来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的高层次行业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大批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逐渐由研究型或师范型向应用型转变。在这种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必将面临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可以这样认为,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在普通高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必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成为教学模式的主流。
二、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探索和实践
黄淮学院地处河南省驻马店市,其前身为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与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后升格为综合性本科院校,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黄淮学院以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定位逐步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本科专业创建之初,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美术师资,分为国画和油画两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和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应用型文化艺术产业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而中小学美术师资的需求逐渐萎缩。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专业获得长远的发展,美术学专业在系院和学校的支持下进行了改革。通过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根据艺术市场的人才需求拓展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大实验室和实训场所的建设投入、积极与行业企业结合推行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举措,初步完成了美术学专业由师范性专业向应用型专业的转变。在学校办学定位转型发展的背景之下,美术学专业在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现简要介绍如下:
1、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对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调整,对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调整,即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以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为主,转变为培养可以在文化艺术机构、新闻出版、设计与工艺品企业、学校等单位从事艺术活动组织、艺术展览策划、美术编辑、艺术创作、艺术产品设计与开发、美术教学等工作,创新性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对于学程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由原先的“3.5+0.5”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半,另外半年进行毕业创作、毕业设计和校外实习,调整为“3+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用一年的时间到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在岗实习,并对学生在岗实习的一年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使学生的实习能够真正落实。其次,对于课程体系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整体性的前提之下,合并与删减部分内容重复、理论性与研究性较强而缺乏实践性的课程,并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通过对原有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从而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大力建设课程实践实训工作室、实验室,并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平台。
根据课程实践教学的需求,美术学专业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并得到了系院和学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逐步建立了一批能满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的工作室和实验室,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例如,针对美术学专业装饰艺术方向的装饰雕塑、陈设品设计、装饰材料工艺、陶艺等课程,建立了雕塑和陶艺工作室、工艺品设计工作室;针对造型艺术方向的中国画、油画、综合材料表现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建立了国画临摹工作室、商品油画工作室、装裱艺术工作室。同时,艺术设计学院在学校支持下建成的建筑面积达到2400平方米的“梦工场”,拥有整套木器加工设备和各种雕塑、陶瓷艺术、工艺品加工的机器设备,设施齐全,为美术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在工作室的运行中,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行业企业,每个工作室均采取“企业+教师+学生”的人员组成模式,即一个工作室,联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协议,指派人员入驻。由企业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课题和项目,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创意研究、设计开发,完成研究和设计后,再利用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市场资源、销售渠道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了订单式的生产,设计、加工、销售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三方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内容、真实课题和项目的研究起着主要作用;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中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强化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熟悉生产环节和市场运行规律;企业则利用高校的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满足了生产需要。这种研究、学习、生产相结合的教学运作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区别,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初具雏形。
3、根据市场需求,从实际应用出发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学术能力展现。以往的毕业设计,教师所拟定的备选题目往往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很多人并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经常是闭门造车,泛泛而谈,出现“假大空”的情况。其结果是毕业设计完成后,一通过答辩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无法得到市场的检验和实际的应用。这种情况显然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美术学专业对于毕业设计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并最终确定了“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实践完成、市场检验”的毕业设计工作方针。即在毕业设计命题上,由相关的合作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命制备选题目由学生选择。在指导教师的分配上,由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企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同时进行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本学科专业前沿动向,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在评价环节,不再由单一的毕业答辩决定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市场检验,看其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被相关的行业企业采用,并将此作为评价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重要依据。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黄淮学院美术学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初见雏形。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这种模式,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