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地区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社会学分析

2014-07-31周治巧李勇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社会学彝族

周治巧 李勇

【摘要】本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彝族地区师生关系的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揭示了彝族地区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民族地区师生关系影响学业成绩的机制。本研究认为民族地区的师生关系有别于非民族地区的师生关系,其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机制是一种具有地域文化建构特征的机制。

【关键词】彝族;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社会学

师生关系是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一种互动关系的具体反映,属一对基本的矛盾和范畴。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必须的。传统的师生关系理论多从教育现象本身进行诠释,角度单一,缺乏对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的全面研究。师生关系虽然是基本的教育现象,但它更应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各种机制的影响。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考虑,我们理解的师生关系理论属于主流文化中的人们的理解,缺乏从不同种族及不同文化角度的理解。本研究即是对民族地区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的一种尝试性研究。

一、教师主观因素与彝族学生的学业成绩

表一:

教师教育方式 教师期望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责任感

总成绩 r

p 0.262

0.578 0.453

0.031 0.361

0.041 0.203

0.139 0.267

0.351

从表一可以看出,教师问卷中各因子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系数及差异情况。教师教育方式与总成绩(r=0.262p=0.578,p>0.05),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不会影响到彝族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两者的差异性不显著。教师期望与学业成绩(r=0.453p=0.0031 p<0.05),表明教师期望与彝族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差异,教师对彝族学生不同的期望会有不同的成绩变化。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学业成绩(r=0.361 p=0.041,p<0.05),表明两者差异显著,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交往情况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不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学业成绩(r=0.203p=0.139, p<0.05),两者的差异性不显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会对学生的学业有明显影响。教师责任感(r=0.267p=0.351,p>0.05),两者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不同的责任感不会对学业成绩有明显影响。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彝族学生学业成绩没有明显影响,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更多地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而非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也与国内许多研究一致。

二、教师客观因素与彝族学生学业成绩

表二:

教师年龄 教师教龄 教师学历 教师族别 教师职务别 教师性别

总成绩r

p 0.171

0.181 0.095

0.465 0.286

0.025 0.378

0.003 0.124

0.339 0.121

0.209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这一组客观因素中,对彝族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教师学历(r=0.286p=0.025,P<0.05),和教师族别(r=0.378p=0.003,p<0.01)。对彝族学生没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教师年龄(r=0.171p=0.181,p>0.05)、教师教龄(r=0.095p=0.465,p>0.05)、教师职务(r=0.124p=0.339,p>0.05)、教师性别(r=0.121p=0.209,p>0.05)。从这些统计信息中可以发现,教师学历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较高的知识水平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而诸如教师年龄、教师教龄、教师性别乃至教师职务都不会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在民族地区,教师族别的不同意味着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对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判断与选择必然植根于其文化背景之中。教师族别的差异使主流文化中的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其既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必然影响到非主流文化中的学生。

三、彝族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话语反映

调查发现,31%的彝族学生希望教师的角色像裁判,这其中一方面反映了学生渴望教师具有公正的品质,另一方面更多意味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生更希望教师对自己不要抱有文化上的偏见。29%的彝族学生希望教师的角色像保姆,这固然与初中生仍未独立的心理特点有关,但是否也提醒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是否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在融汇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冲突与不适。在这一时期,他们更多地想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帮助,使文化上的心理调适顺利进行,取得最终的学业成就。

四、思考与结论

师生关系影响学业成绩虽然主要通过教师期望和师生互动这两个中介变量来实现,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师生关系又增加了更多的可变因素来影响教师期望和师生互动。众多研究表明,教师期望能产生自我实现效应,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和学业成就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也影响到教师期望水平及其自身的学习能力感和学业成就动机。

参考文献:

[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2]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8.12

作者简介:

周治巧(1980~),女,四川雷波县人,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勇(1973~),男,四川越西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注释:此研究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C13E078)阶段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社会学彝族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彝族海菜腔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